城市街道意象及景观特色塑造

2018-12-17 11:24

城市街道意象及景观特色塑造

——以哈尔滨中山路为例

摘要:街道是人们对城市景观最直接最经常的感受来源,是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场所。城市因其特殊的地理地貌环境,其街道的景观形象对整个城市形象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从城市道路形态特征意象、视觉特征意象及城市街道景观的三个构成要素,探讨了城市街道意象及其景观特色,以及如何构筑具有特色城市的空间。 关键词:城市;街道;意象;塑造;建筑;绿化;夜景

2

简.雅各布认为城市的最基本特征是人的活动。人们在街道上行走时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城市,所以街道成为城市中最主要的公共场所,是城市生活中最为活跃的地带,是城市活力的来源和城市视觉感观的“发生器”。只有在街道上,日常的生活才是真实的和实践的。

而在现代的城市中,车辆的大规模使用使得人们对于这种真实的体验变得越来越奢侈和难得,街道这个公共城市空间的主角——人,正日益为到处可见的车辆所替代。在城市的中心街区,人们已经被挤到道路两侧窄窄的人行道上去了,街道两侧为车行道强行分割,与传统的城市街道相比,现代城市的街道环境已失去了旧有富有情趣的人情味。

在大部分的城市中,道路的面积约占所有土地面积的1/4。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虽然道路的重要性会因人们对城市的熟悉程度而变化,但对于大多数的被访问者,它仍然是城市中的绝对主导元素”。街道是城市的神经和血管,是综合其他意象元素的载体,它构成了我们主要的户外生活空间。因此街道不仅仅具有通道的功能,而且是展现城市景观形象最重要的舞台和窗口。人们对城市景观最直接最经常的感觉即来自于街道,街道也是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场所。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差不多半数以上的城镇都位于丘陵与山地山,许多城镇枕山襟水与山林水网密切融合,起伏多变的山形和天赋的自然景致造就了独特的山地自然风貌。山地城市在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及气候、地理、民族等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顺应自然,形成了不拘一格、多姿多彩的城镇空间布局,山地城市道路由于地形的复杂多变而赋予城市景观更多的魅力。

今年的中山路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将在道路拓宽改造、绿化景观整治、建筑立面整饰和市政设施提档完善4大方面进行,将中山路打造成哈尔滨市迎宾第一大道。

中山路综合整治计划总投资4.13亿元,3月中旬开始树木移植,3月20日正式开工,6月中旬前完成道路拓宽、绿化景观和港湾站廊及人行天桥基础建设,全部工程将在12月末前竣工。 1城市街道特征意象 1.1意象的概念

“意象”一词在本文的解释一是源于环境心理学的解释,二是来源美学概念。从词面的意思解释,“意象”的“意”指意义、意趣等主体感受;而“象”则为形象,即客体的外在的客观存在。在环境心理学中,“意象”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是人们在生活感受中记忆下来的部分,即“表象”。环境心理学认为意象是复杂的、非统一的、变化多端的、不连贯的、零碎的且易于与其他

3

令人感兴趣的东西混淆的、易受影响的,是可以为人们任何一种感觉所感知的。意象对人们来说,人之所以可以识别和理解环境,关键在于能在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具体的空间意象称“认知地图”。美学概念中的“意象”在我国美学史中进行了较早的研究,从《周易》《老子》的“形”“象”之辨的概念到先秦的“象”,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意象”,以及后期众多玄学、禅学对“意象”的探讨等等,在各种典籍中十分常见。但真正与现代“意象”概念相同的“意象”一词的成熟则是在明代。美学中“意象”,即为外界物的形象与主体的情感相互交融下,所形成的充满主体情感的形象,是创作观念中的艺术形象和为欣赏者所感受到的艺术形象,是形象与情趣的契合,是情感与景象的统一。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 1.2街道形态特征意象 1.2.1多曲折弯道

山地城市由于山峦叠嶂,地形起伏,城市道路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自由布置的方法,不似平原地区规整,有明显的纵横轴线。因此,街道多采用弯道布线,符合复杂的地形条件和地貌特点。对某些布置在较大坡度上的城镇,为加强用地之间的横向联系,常采用蛇形布线,不仅解决高差问题,还为步行者和驾驶者提供了一系列不断变动着的景观,从心理学角度讲,也使驾驶者时时保持新鲜感与警觉性,有利于景观欣赏和防止交通事故。此外,有时为缩短道路长度,到达经济实用的目的,也常采用加大的纵坡,结合爬坡,用回头线连成之字形 或螺旋状的斜交等高线布置的街道系统。 1.2.2多尽端道路

在山地城市中由于地形限制或交通功能需要,常采用此类布线形式。其最大特点是消除了过境交通并在邻近区域内创造了安静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住宅区中的小区道路常常成为区外人们穿行的捷径,对行人和儿童的户外游戏安全构成威胁,并带来噪音、震动、烟尘和臭气。因此,在山地城市结合地形设置一些尽端路,对创造优雅宁静且有利于儿童嬉戏的街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3多立体交通方式

山地城市由于考虑经济与生态因素,利用地形高差开发立体交通网络成为可能。在高差较大的街道之间,常采用人行坡道、梯道、缆车、索道和自动扶梯解决纵向联系。人们在不同的交通层面和方式中可以看到各种独特的城市景观,真可谓“高低俯仰皆成画”别有一番情趣。而这些交通形式也山地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解决省政府区域主要交通节点的交通拥堵状况,按照“区域组织、完善网络、分流减压、优化管理”的原则,拟通过构架“一环、

4

两纵、两横”的路网格局,优化交通组织,改善交通环境,提高省政府周边道路的通行能力,缓解省政府广场交通节点的交通压力。预计省政府广场交通节点车流量按目前交通流量将减少20%,有效解决省政府区域交通节点拥堵问题。 1.3道路的视觉特征意象 1.3.1多空间层次

山地城市地形起伏较大,道路的布线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有临江河、傍山脚、爬山脊、越岭、跨谷和穿山等多种空间层次丰富的山地道路。

1.3.2多变化视点

山地道路的选线依山就势,线形弯曲有致,断面层次丰富,行人的视点、视角、视域相应的具有多变性。

步行升降梯景观 1.3.3多高差起伏

为降低土石方工程量和使路线顺缓,山地城市的道路常沿等高线布置,这样往往使道路两侧的建筑基地不在同一标高上。有陡岩、缓坡、山崖和台坝等特征地形,道路两侧的地形往往高差很大,对道路整体景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1.3.3多空间属性

山地城市中的视角、视域因地势的不同而不同,山顶与山脊部分,视线开阔,几乎无视觉障碍物,视角与视域呈全向性,景观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山腹、山崖和山麓等部分,人们的视线为半开敞性,只能向一个方向或几个方向延伸,视线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山谷和盆地等处,四面环绕的山体构成了封闭的视觉空间,人们只能欣赏到近距离的景观。

5


城市街道意象及景观特色塑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13《麻雀》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