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基本问题

2018-12-17 11:25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性质和功能

提到哲学,大家并不陌生,像艺术哲学、哲学人生、哲理、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很多都涉及到哲学,哲学涉及到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可是,如果我们不了解哲学的性质和功能,那学习起来就没有动力,经常有人说它很抽象、玄奥、甚至是很神秘,学习哲学没什么用途,其实那是不理解哲学的性质和功能。下面我先介绍哲学及其它的功能:

哲学的性质:

就词源而言,哲学一词最初是来自古希腊,古希腊文由philia和sophia组成即“爱”和“智”两个字组成,是爱智慧的意思。按照哲学的本性而论哲学就是自我追问、爱智慧。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明哲学的性质,他说:“哲学并不是一门生产知识,因此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和追求智慧,而不是为了实用。”“哲学是唯一一门自由的学问。”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哲学无用呢?那是因为他们把哲学当作了一种实用的生产知识,他们认为哲学无用。这里亚里士多德说的很清楚,学哲学就是为了摆脱无知、追求智慧,这是很重要的。它不是一种实用技术,但不实用不等于无用。我们人类区别其他的动物最突出的、最优秀的地方就是因为人有智慧,而不仅仅是机械的做一些工作,做工作也需要智慧,同样是一件工作,做起来是不一样的。比如,高考时、考研时拿着题库做题,最后考不及格,那是没有学会原理,仅仅是做题。结果不理想。这就是缺乏智慧,学习一样东西就要学会它的原理,做题是为了巩固原理,而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题库是永远做不完的。这是一个智慧的问题。哲学是大智慧、大学问。懂得了哲学道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根本。对人类来说,不实用的东西往往是更有用的东西。当然不是说实用的就没用。比如,诸葛亮靠智慧实行空城计,没枪、没炮就能打胜仗。有了智慧很多事情就会做的很好,很多问题就解决的好些。同样的力气获得更好的结果。多思考,做有价值的事情,先去调查情况再去做,看清楚再做。先把书的大致线索弄清再去看书,做题。这也是个智慧的问题。 哲学的功能:

这里哲学有两个大的功能:一是,反思的功能。英文reflection,反复的思考,反复的折射,我们的思想经过这个过程就会越来越深入、一步一步的抓住事物的

1

最深的本质,一直追下去,最后抓到最深的本质,这叫追根求源,那就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刻多了,那我们看问题就全面、深刻,那就会显得的你聪明了,别人只看表面的东西,而你能看到事物背后的更深的本质,那你就获得了智慧,就掌握了事物的最根本的东西。这种反思不仅反思我们的行动,每次行动后要反思,我们允许别人犯错误,但不允许犯同样的错误。咱们知道,一个人犯错误,不是不聪明的表现,但总犯同样的错误,那就是有些愚蠢了。对一个大事情,别人的思想,国外的思想,我们一定要思考,反思,然后再去运用它,把我们过去的经验加以思考,上升成理论,然后再去用,这就是聪明的表现,这就是哲学的功能、用途。假如,对别人的理论不加以思考,拿过来就教条的用,生搬硬套就愚蠢些。现实中的经验不吸取,教训不总结,那就是愚蠢。我接收了教训、总结了经验,那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不接收教训,那每次就失败,失败,就是愚蠢。所以哲学给我们智慧、使我们聪明就是这个道理。有人说:哲学就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哲学是反思的一种功能。

另一功能是指导实践的功能。对社会变革,科学研究、经济活动等都有指导作用。它的指导作用与其他的学科不一样,是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去指导我们的行动。不实用、不能直接教我们炒股票,也不能教我们怎么去做生意赚钱,但它能从根本上、方法论上能告诉我们做生意、炒股票等一些经济活动,其他事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那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呢?世界观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比如说,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世界是神创造的,还是人主宰的,还是物质世界本身来决定它的规律呢?这就是根本看法。再如拿一个日常熟悉的东西来说:黑马→马→动物(动物学)→生物(生物学)→有机物(有机化学)∕具体科学→存在(普遍、一般,最大的共性)∕哲学将其本质抽象到不能再抽象,概括到不能再概括的高度,才算是根本看法,根本观点。这样的看法才能叫世界观,才算是哲学。任何一个东西把它概括到最高的程度,那就是哲学。方法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角度、途径、程序和框架。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即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后面加上论就最根本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和世界观一致的方法。哲学就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指导,而不是技术上的指导。但在宏观上指导,比如,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2

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告诉我们,人生病了就去医院看病,按照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的去找医生看病,但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由神主宰的,它就告诉去求神。这两种方法论,找哪个医生,怎么去找,那方法论就会告诉我们找哪个方向,不会告诉具体的方法。在整体上指导我们。

我们对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做了基本的理解、认识,不能再认为哲学无用了。说它无用是因为不了解它的功能、性质,了解之后,你就知道哲学的东西越学越有意思。深刻的理论就是这样越学越有意思,才能给以方法论和世界观的指导,才能给你智慧。给了我们这样的指导能说它无用吗?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或是理论家没有一个不懂哲学的,不喜欢哲学的,包括一些科学家,他们最终达到哲学的高度。任何一门科学研究到最后、最高的程度都是哲学。

哲学作为世界观,它要探索的是整个世界的终极本质、本体即“存在、一”、这个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最大的共性。我们知道了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本质,也就是我们从刚才的例子“黑马”等抽象出的那个“存在”,这个“存在”是对一切事物的总的概括即万物的最大共性和最终根据。那么我们接下来要问:“这个存在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哲学家们有两种相反的回答,一种认为这个万物的最大共性和最终根据的“存在”是物质;另一种则认为“存在”是精神,思维。于是,“存在”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便成了哲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最高问题或基本问题。咱们知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有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而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涉及到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问题,同时也是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更是哲学家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恩格斯首次提出来的,他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恩选集》第四卷,第二版,第223页)思维和存在两范畴也可表述为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

2,那么为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它是人与世界关系中最本质的方面。哲学是从总体上研究世界尤其是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结起来无非两大类:精神现

3

象和物质现象。思维和存在这一对范畴就是对精神和物质这两类现象最一般的概括。我们知道,思维是人所特有的。研究世界尤其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不能不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它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基本的问题。人类的社会活动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大方面。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不可避免地必须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主观和客观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它是各派哲学论争的焦点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回答其他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也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根本标准。只有正确地把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才能揭示形形色色哲学学说、哲学思潮的实质,辨别它所从属的派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就是思维和存在之间所包含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要有两方面内容:

一是,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何为第二性的问题→本体论(研究谁是世界的本原的理论)

二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认识论(思维能否把握存在) 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引出了哲学的基本派别问题。

根据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凡是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就是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和一切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荀子说:“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 ---可知论 少数者休谟,康德否认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否认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只有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同时也只要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能揭示形形色色的哲学学说,哲学思潮的实质,辨别它所从属的派别.

4

哲学的形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某种或某些物质具体形态:。比如,泰勒斯认为万物始基是水: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水是始基。(泰勒斯出生商人家庭,从小喜欢到处游离,过程中学习了很多东西,学问很大,对世界的观察比较深入,细致。他观察到海上到处是水,如果你坐船去海上就可能有过这种经历和感觉,到了大陆看到天上下水,地上挖一下也有水,生命充满了水 ,思考思考于是就得出了水是万物本源,这些固体的东西都是水凝聚而成的。气,也是水蒸发而升到空气中的。这些思想在当时影响了许多思想家,这些唯物主义思想在很朴素、直观,但在当时以及很了不起了。)

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中国五行说等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认为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始基;不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那样简单、直观的猜测。有了科学的依据,当时是按照科学的发展产生出更进一步、更深刻的唯物主义思想。这些思想是根据当时力学发展而来的,研究机械运动的力学很发达,当时人们把力学的观点泛用在各个方面来观察世界,所以就产生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就是用一种静止、片面的、孤立的观点来看世界,因为力学发达,人们研究客观世界分门别类的研究,研究很深入,但是用这种力学的观点来观察整个世界、解释整个世界的时候就出现片面性了。比如,用机械学的观点来观察人,得出“人是机器”的结论,人和机器、机械钟表一样,人的心脏就是钟表的弦,是驱动力;人的关节是钟表上的齿轮,人的神经就是钟表上的螺丝(调节钟表快慢的),简单的认识人,但这是唯物主义发展到很高的阶段了,代表是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杰出的代表,唯物主义思想在他这里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特别有意义的是在当时几十年都是唯心主义占主要地位德国又使唯物主义占了上风,其贡献就是在这里,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马恩把他当作是前辈,老师来对待,学习了他不少东西。后来马恩创立了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受了费尔巴哈的巨大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是马恩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实现了唯物主

5

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和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两个统一,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与唯物主义发展的同时,唯心主义也有它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二者都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但也有不同,其不同为:

客观唯心主义:这种精神是一种客观的精神,比如说,上帝,是什么构成的呢,它是不能为我们感觉到、证实的。所以我们称这样事物是客观的精神。就是说在自然界和人的意识之外存在某种“理念”、“绝对精神”等独立实体。万物共相,本质是客观精神,就是说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这个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中神秘的客观精神,这会导致以某种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柏拉图的理念论,朱熹的客观精神)。唯心主义长期存在和发展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认识论根源,把人的认识过程中某一特征、成分、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是信仰主义的一种精致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也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但这种精神是某个人的主观意志、主观精神。心万物共相、本质是主观精神或万物共相本质为人心所造,就是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其会导致“唯我论”。(费希特,孟子,王阳明和陆九渊的心学;贝克莱的感觉;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等)

6


哲学的基本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黔西南州标准植物提取物示范工程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