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超越:当代大学德性文化创新走向

2018-12-17 11:27

困境与超越:当代大学德性文化创新走向

崔金赋

(原载《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年第1期)

一、引言——大学德性文化概述

德性是人的一种社会价值属性,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的内在信仰和内在准则之后,而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伦理价值规范。?德性的价值具有内在性、自律性、选择性和超越性等特点,其形式表现为对个体生命的意义、社会发展的意义以及对道德教育改革创新的意义?。[1]在价值论的意义上,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价值系统,?当人类收获着前所未有的物质成果的时候,却发现精神成果的收获与之不相匹配,甚至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情况困扰着、阻碍着人类文明的前进脚步?。[2]努力改变这种情况,是社会对大学的深切呼唤,大学应当自觉地肩负起自己的文化使命,那就是?要创造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价值,而且使这些特殊的精神文化价值通过某些特殊的途径内化到大学生的心灵之中,并通过他们的价值追求去创造社会的价值、国家的价值和民族的价值?。[3](P9)这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价值就是德性文化价值,因为?德性作为文化的价值内核,合理地安排着文化世界的‘秩序’,引导着文化的价值追求,规范着文化的生成方向?。[4](P62)德性文化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建设对象,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也充满了对民族、社会、国家和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凸显的是执着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神圣使命,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它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大学文化对大学价值的定位与建设过程,在整个大学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从英国纽曼崇尚人文、注重理性的大学理想,到德国洪堡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办学思想,再到美国康乃尔大学、威斯康辛州立大学提出的为社会服务的创新精神,现代大学发展的历程雄辩地证明:大学文化,特别是大学德性文化,作为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德性价值追求,作为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作为德性知识、能力与人格的结晶和升华,它越来越融入社会,越来越直接反映社会的德性价值需求。所以,开放时代的大学德性文化建设,如何在保留优秀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适应当今新型人

- 1 -

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与时俱进,努力拓展新思维,提高实效性,扭转不断强化的努力与低效乏力的结果之间的巨大反差,有效承担起?成人?的重大使命,是面向未来的伦理科学和教育科学所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当前,大学德性文化创新必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价值取向,以师生为本,以规范价值取向为中心,把握现实,转变观念,努力拓展顺应时代要求的新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德性价值,唤启他们对自我、对家庭、对社会和对自然的强烈价值责任感。

二、反思困境,大学德性文化返观内在矛盾的理性自觉

?社会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利益多样化造成了实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局限和寻求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的困境,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则要求人们形成更

[5](P3)

健全的道德价值观念。?这一矛盾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道德生活的最大困境。

反映到大学教育中就是工具理性价值的张扬和道德人文价值的缺失。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所言:?对大学工具理性的过于强调导致对价值理性的忽视,从而使读书求学沦为满足个人欲望的工具,甚至只是进阶的垫脚石。极端功利主义使得校园不再宁静,而是陷入于喧嚣和浮躁。?[6] 在这样的困境中,大学德性文化建设面临着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社会过高要求与学校有限功能之间的矛盾。传统的大学德性文化模式在培养学生的优秀德行方面曾经异常有效和辉煌,尤其是在精英教育时代,诸如共产主义理想、集体主义精神、理想主义情怀等积极的德性文化价值观念大多都被学生有效接受并内化为自身成长的心理需求,让人们觉得学校文化建设似乎是无所不能。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大学德性文化价值功能的无限发挥被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阐释得淋漓尽致:一种是泡菜理论——著名学者、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提出,说大学就像一个泡菜缸,缸里是什么泡菜水,投进去的菜就会成为什么样味道的泡菜;一种是熔炉(铸)理论——把大学比作一个文化的大熔炉和价值的大熔炉,让学生在其中经受熏陶、锤炼,国家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优秀人才,就可以铸造出什么样的优秀人才。就连?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人的彻底转变?这样一个源于文化浸润的判断,也几乎成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话。在那种情况下,人们对大学德性文化寄予了过高的希望和要求,殊不知那样的结果只能产生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其实大学校园里文化浸润的效力既取决于教育的方式、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内在潜质等,又取决于教育环境中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时还受教育资源的制约。可见学校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对学校教育抱一种过于浪漫的态度,不能‘随心所欲’。这里说的不能随心所欲,包含两个意思。第一,学校

- 2 -

教育是被决定的,被社会决定的,往往‘身不由己’;第二,学校只能做学校的事,不能为所欲为,不能对学校教育赋予过多的幻想?。[7](P3-4)有学者甚至将这种被过高放大了的学校德性文化功能,看成是以?斯德哥尔摩症?为心理机制的、自欺欺人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缺德?的教育。[8](132-138)这样的观点也许有偏激的成分,但它也从另一个侧面较好地揭示了学校文化功能的有限性问题。所以,那些将大学德性文化建设滞后或者效率低下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学校、归咎于思想文化建设工作者的人,故意者是推卸责任,无意者则是无知,?因为有很多东西不是他们的能力所能改变的,很多道德教育问题的出现,也不是因为他们的施教方法不当,而是整个社会的趋势?。[5](P7)

(二)大学德性文化内在失衡与学生成长规律之间的矛盾。从大学德性文化建设的内容上来讲,从初等教育开始就受严重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在资源配臵方面?‘成人’内容与‘成才’内容比例的失调和呈现时序的倒错?,[9](P52-53)偏重?成才?的知识教育而忽视?成人?的德行养成,而且在本该重视?成人?的年龄段学生得不到?成人?的教育,过早地接受了?成才?的训练,忽略了顺应年龄增长和理解力增强心理成长规律而逐渐提高文化要求的层次。从大学德性文化建设的实施上观察,以德育为例,?只重视和关注德育课程的设臵和内容的确定,而对其教育效果则无人过问。无人过问德育中所传授和灌输的价值观念学生是否接受,更无人关注所传授和灌输的价值观念是否已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的思想意识并体现于道德实践中,同时也缺乏客观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10](P136)大学德性文化的这种内在失衡严重背离了学生成长的心理规律,所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一方面,它使得那些确保学生文化道德底线、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基本行为规范不能从小养成,迫使本该突出?成才?教育的大学时代还得去弥补?成人?的课,即使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时机也不得不这样做。另一方面,确保文化道德底线是当今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但它们远远不是大学德性文化的全部。因为文化道德底线只是一种几乎接近于法律的基础性普遍规范。试想,如果道德法律化了,那么它会大大地限制人的价值空间,没有了道德想象和价值创新的余地,人因此就可能蜕变为缺乏人性理想的动物。人作为只有文化道德底线的存在者,实际上已经不再需要充分的自律或自主性,这显然是与当下的整个价值体系要求相对立的。所以,清华大学著名哲学教授万俊人把确保社会文化道德底线的基本状态叫做?下保底,上不封顶?。[5](P5)但问题在于,我们的大学德性文化建设的实施,很多时候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缺乏底线基础?的基础上的,令其如何做到?既保底又不封顶??

- 3 -

(三)大学德性文化单一性内容与多样(变)性环境之间的矛盾。大学德性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等内容,由于需要保持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要求而具有相对单一的价值取向和较强的稳定性。如此单一价值取向的内容与无限多样的环境之间从来都有矛盾,只是这种情况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浪潮的迅猛兴起而变得愈演愈烈。以?日常经验科学化、日常消遣文化化、日常交往社会化、日常行为法制化、农村生活城市化?[11](P147)为特点的市场经济,既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存在方式,又促成了大学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迅速转变,迫使大学文化不得不基于如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多样的社会环境而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问题,于是,诸如?德育理念自主化、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方法咨询化、德育载体网络化、德育形式环境化?[12](P84-87)等等大学德性文化命题才逐渐进入了专家学者的研究视野;诸如传统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以及文明礼貌、民主法制、辩证唯物、理想信念等德育内容,针对学生成分结构多样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分层化、人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等问题,如何才能贴近学生大众的实际,焕发?入脑入心?地校正人生价值取向的青春的光彩,才会变得如此迫不急待。

(四)德性文化价值性特点与工具性手段之间的矛盾。在大学文化的所有成分中,德性文化内容的性质最为特殊,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带有强烈目的性的价值生成。它所传授的即使有知识的成分那也是一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和不可技术化的特殊知识。与其他的文化教育成分相比,?它们的不同在于,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科学的、技术化的知识,另一种是不能技术化的、目的性的价值知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5](P6)而用何种方法选择哪些内容作为德性文化成分,则仅仅是一种工具性的手段。这样的选择比较适应在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单一的情况下发挥积极的作用,因为单一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比如什么都只讲求国家和民族的大义大我,而不关注个体的小我利益,只有比较完美而单一的?被异化为某种绝对正确、不容臵疑、不可改变和至高无上的‘神圣形象’?的标准,没有个人选择的余地,实际上是一种?生命中不堪忍受之重的本质主义的肆虐?;[11]

(P178)

而在像今天这样人的主体性被市场社会所全面激活的、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

正如西方人说的,上帝死了,被觉醒之后的人给杀死了,人们说什么做什么很少有或者根本没有了价值标准,选择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德性文化基本内容的确定因此很容易陷入一种片面和混乱,导致它所传授的内容很大程度上缺少公信度,因此选择某种具有普适性的道德价值的难度就越来越大。拥有太多的价值选择,而没有

- 4 -

价值选择的公认的标准,往往陷入无所皈依的烦躁,充满了没有标准的选择的一种?生命当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的焦虑?。[11](P180)

三、构建理念,大学德性文化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是大学教育这个特设价值系统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则。大学德性文化在对自身所处困境实现理性自觉的基础上,以它为指导思想来勾勒改革和创新的基本构架,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价值选择。大学德性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师生为本,就是在实施建设的过程中,不管是教化育人,还是环境育人,都必须从师生的主体本性出发,尊重师生、理解师生,相信师生、依靠师生,充分满足其发展和成长的需要,充分开发和发挥他们潜能,促进其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这决定了当代大学德性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已经不再是管理、约束和控制,而是跃升到了较高层次的规范、整饬和创造,是对师生主体本性的充分唤醒和悉心尊重。这是当代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走向,它主张把德性价值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追求等联系起来,借用校园流行的一个语气,那就是?一切为了师生,为了一切师生,为了师生的一切?。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四个跃升?:

(一)坚持知性与情感统一,使可信跃升为确信。德性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对象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符合特定社会的利益需要,从而保证其言行也符合同样的价值取向标准。仔细分析这一目的,可以发现它有两层内涵:首先使对象认识到教育内容符合社会主流价值需要,具有可信的特点;其次使对象把社会要求转变成自身生存的内在价值追求,并深信不疑地加以履行,具有确信的特点。前一层次由于社会价值需要(要求)的客观性和对象接纳的初步性,因而主要表现为知性整合的基本认可,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价值理智接纳的过程,没有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后一层次则是对象对教育内容在知性整合及认可的基础上产生出自觉顺应的主观要求,带有浓厚的情感体验色彩。这就是说,真正有效的德性文化价值观念应该超越对象理智的局限而深入其情感的内核中去。然而现实中人们对大学德性文化养成的实际操作却一般都只停留在第一层次的水平上,让对象只觉得教育者所坚持的、所讲的虽然都对,为社会所必需,但和自己没多大关系,表面上不得不听你的说教,实际上还是我行我素。这种仅达到?可信?水平的工作,由于缺乏情绪情感和动机激情等体验而丧失了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基本动力,把一种富于人性色彩的特殊情境中的思想交往变成了干巴巴的道德宣讲和政治说教,虽然大道理连篇,可就是讲不到对象的心坎上,难于起到统帅大学高尚价值追求和高端文化引领的作用。

- 5 -


困境与超越:当代大学德性文化创新走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四4班经典诵读(送别诗主持词)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