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调整校点市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在全县15个乡镇设立了“中小学财务核算中心”,采取集中管理、分校核算,规范了中小学会计行为,严肃了财经纪律。
1.2.4 建设单位概况
某某县高级中学座落于“某某八景”之首的石嶷文塔之下,前身为创建于1925年的某某县立初级中学,1997年9月升格为县重点高中,2007年7月又获命名为广西区示范性高中,是一所人杰地灵、人文沉淀、作风优良的历史名校。
建县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兴高的发展列入“科教兴县”的重大战略上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建成了布局合理、环境幽雅、设施一流、配备齐全的“绿色学校”、“花园学校”。目前,学校占地140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绿化面积4.2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3.7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141万元。共有47个教学班,在校生2596人;教职工154人,其中教育硕士4人(包括在读),高级教师37人,中级教师49人。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走“科研兴校,质量强校”发展之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各项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树立了“文明、自强、团结、向上”的校风,形成了“虚心、好学、奋发、有为”的学风。平时,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德育工作卓有成效,体育艺术教学别具特色,校园文化独树一帜,在邻近县(市、区)甚至广西均富有名气。学校设有“伟文奖学金”激励机制,每年均拿出10万元进行奖学助学。近年,高考成绩连上新台阶:2005年高考,上本科线553人,上线率57.25%,比2004年增加了19个百分点;2006年本科升学率比2005年增加14.73个百分点,达71.9%,名列全广西区105所示范高中第41位;2007年本科上线率为72.63%,排名全广西区第40位。2008年本科上线人数比去年提高6%。近年来学校分别被评为全区“文明单位”、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区“军训工作先进单位”、“贯彻执行体育卫生两个条例先进学校”、“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等。
学校现在存在的问题就是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紧缺,欠缺相当严重,特别是教学楼和学生食堂。筹建教学楼和学生食堂解决学生扩招问题已
6
成为某某高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3 项目提出的理由及背景介绍
1.3.1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 1.3.1.1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到2005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均达到95%以上,进入全面普及的新阶段。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取得重大进展,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明显提高,农村教育面貌发生深刻变化。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继续增加,在校生达4031万人。职业教育在改革中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毛入学率达21%,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教育投入不断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开放进一步扩大,很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得到高度重视并在逐步解决。各级各类教育稳步发展,国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左右。教育发展为我国国民素质提高,为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 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十一五”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详见表1-1初中高中教育事业 “十五”时期主要成就 表1-1 初中高中教育事业“十五”时期主要成就 初中毛入学率(%) 初中三年保留率(%)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高中阶段: 毛入学率(%) 42.8 52.7 9.9 2000年 2005年 2005年比2000年提高 88.6 90.1 51.2 95 92.8 69.7 6.4 2.7 18.5
7
在校生(万人) 其中:普通高中 中等职业教育 2518 1201 1284 4031 2409 1600 1513 1208 316 1.3.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迫切要求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就业压力较大,对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新形势新任务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各国纷纷把发展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举措。能否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抓住机遇,振奋精神,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1.3.2 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1.3.2.1 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
8
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1.3.2.2发展思路。 ——以素质教育为主题。
——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要任务。
——以协调发展为主线。分区规划,分类指导,优化教育结构,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国家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 ——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
——以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宗旨。 1.3.2.3主要目标。
1.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净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青壮年文盲率降到2%左右。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进一步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5%以上,努力普及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的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在校生规模达到451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基本相当。高等教育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在学人数达到30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万人,在学研究生约13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继续保持在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总量的一半左右。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得到较大发展,各类职业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培训质量明显提高,年培训城乡劳动者达到上亿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培训达6000万人次。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详见表1-2中学教育事业发展2010年主要目标。
9
表1-2中学教育事业发展2010年主要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 初中毛入学率(%) 初中三年保留率(%) 扫盲: 青壮年文盲率(%) 高中阶段: 毛入学率(%) 在校生(万人) 其中:普通高中 中等职业教育 52.7 4031 2409 1600 80 4510 2410 2100 27.3 479 持平 500 3 2 -1 2005年 2010年 2010年比2005年提高 95 92.8 98 95 3 2.2 2.城乡、区域教育更加协调,义务教育趋于均衡。
欠发达地区与全国教育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4%以下。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显著扩大。 中等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发达地区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取得重要进展,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均达到基本标准。
3.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创新能力稳步增强。
4.教育机会不断增加,国民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1.3.3主要任务
1.3.3.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切实加强德育工作。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中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不断加强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着力建设高水平的辅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