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对时间同步的要求很高,后来,人们研究出一种方法,可以通过计算时间差来确定手机位置。
⑦手机距离基站越远,所接收的信号强度越低。这样,通过测量接收信号的场强数据,以及一些相关的参数,就可以估算出手机与基站之问的距离。同时,由三个以上的测量值就可以估算手机的位置。这就是根据信号场强来定位的原理。由于在城市的复杂环境中,无线电波的传播非常复杂,所以.这种技术在定位精度上有局限性。
⑧手机发出的信号是一系列电磁波,电磁渡到达基站有一定的入射角度,测量入射角度.就会得到一条从发射机到接收机的方向线,手机的位置就可以由这条方向线得到。当然了,至少要测量两个基站得到两条方向线才行。为了测量电磁波的入射角度,接收机的天线需要改进,必须配备方向性强的天线阵列。
⑨以上介绍的是最基本的手机定位技术。如果定住精度要求比较高的话,就需要多种定位技术混合使用,这就是混合定位技术。在混合定位技术中,手机也可以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人们服务。特别是在城市里,可以利用基站密集的优势,利用卫星技术和基站信号混合的方式定住,实现在高楼层中的精确定位。
⑩虽然目前的手机定位技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定位技术一定会更好地造福于人们。 (选自《百科知识》)
1.看完文章后,简单介绍下如何用手机来定位呢?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⑩段中加横线的词“目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答案】
1. 通过测量无线电波的传播时间、信号场强、相位、入射角度等参数实现移动目标的定位 2.分类别。对无线定位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目前”是从时间上进行限制,说明手机定位技术还存在的问题都是暂时性的,若去掉显得太绝对,不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解析】 1.
试题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①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②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③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 考点: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答题方法:(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准确性和严密性。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回家 龙应台
①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②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③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车。” ④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我不认得这里,”她说,“我要回家。”
⑤身为医生的弟弟本来像个主治医生一样,背着两只手走在后面,就差身上没穿白袍,这时一大步跨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说话时,脸上不带表情,看不出任何情绪或情感,口气却习惯性地带着权威。三十年的职业训练使他在父亲临终的病床前都深藏不露。
⑥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她开步走了。A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⑦陪她在乡下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政戚戚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脚跨大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戚戚低头走起碎步来。
⑧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⑨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乍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⑩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B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响决定了一切。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转过身来又看往后方。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摘自《读者》
4.请找出母亲在三个儿子陪同回乡途中的神态描写,试着揣摩母亲当时的心理。 5.请从A.B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赏析。
A“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B“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6.试结合文本分析弟弟有哪些性格特点。
7.请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这句话的理解。
8.天下父母把最美丽的一段时光奉献给了“家”,给了孩子,但年老生病时,现实的诸多因素,又让父母面临凄凉,文中的母亲就是如此。请你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读完本文后的感悟。 【答案】
4.母亲回乡途中的神态描写有:“皱着眉头”“露出惶惑的神情”“眼睛盯着磨石地面”“眼睛蓄满泪光”。这些神态描写,主要表现了表现了母亲想要回家的强烈愿望以及母亲置于陌生环境找不到家的惶恐、害怕、不安的心理。 5.
我选A句。这个句子描写了母亲的外貌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日渐苍老的身影。流露出对母亲的疼惜和怜爱之情。
我选B句。这个句子是环境描写。通过描写大武山上黄昏落日的景象,来渲染一种惨淡凄凉的气氛,与年老生病的母亲灰白的头发相映衬,情景相生,烘托作者内心的心酸和对母亲的怜爱。
6.弟弟是医生,在职场上打拼了多年,对病人的生生死死,已经习以为常,过于理性、对人对事很淡然。我有耐心,关心母亲,第?段写“我”把妈妈“抱进怀里”的“抱”“按”“拥抱”等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我”对妈妈的怜爱。
7.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仅仅是一个地点的存在:不是空间,是因为母亲生病后,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恍惚。而真正的“家”,是一段时光,因为那段时光里,有孩子童年的欢快,有母亲年轻的影子,有儿女陪伴的身影,有浓浓的亲情,是母亲觉得最珍惜的一段时光。
8.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家”,对年迈的父母而言,更是如此,“家”承载了父母太多的回忆,这段回忆里,更多的是儿女成长历程中带给父母的美好印迹,但孩子长大后,离家而去,甚至父母也随着子女离家而去,“家”成了父母心中的牵挂,但暮年的父母,再回家时,却是物是人非。所以,不管岁月如何流逝,常回家看看,多体贴父母,让父母觉得家中的欢笑还在,温馨还在,那段时光里的美好还在。(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4.
试题分析:人物描写及作用作答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①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如:A句。这个句子描写了母亲的外貌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日渐苍老的身影。流露出对母亲的疼惜和怜爱之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
试题分析:本考点主要考查我们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
试题分析: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一般能表述正确的含义即可得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这是一种半开放题型,近几年中考中经常出现,学生在读懂原文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然后将自己的观点结合文本进行阐释,主要考查学生把握文体和文章内容的能力。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五、作文 1.命题作文
题目:最美不过 要求:
(1) 将题目补充完整;
(2)字数不少于600字,不多于900字;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文中不要出现影响评分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果不可避免,请用××代替。 【答案】参考例文 最美不过青春
谁在你的梦里,近了。谁在你的梦里,远了。你在谁的梦里哭了,又在谁的脑海里笑了。青春不过那短短四五年,却偏偏让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惦记了一生。
近暑假,毕业季。跨过,我们便是陌生人。在这之前,我们仍然是同学。一张考卷,考散了一群人。那个骑单车穿衬衫的少年在哪,那个穿碎花长裙的姑娘在哪,那个戴着眼镜西装革履的老师在哪。分别虽多有难过,但只是为了让我们告别那段青涩的,放纵的,叛逆的青葱岁月。离别虽几多伤感,但只是为了让我们在一个成熟的,华丽的,温馨的重逢场景里更好相遇。也许我们就此别过,也许我们老死不相往来,但我,仍记得我最快乐的那段日子,那两个字,叫青春,不叫童年。
最美不过青春,女孩尚未成熟的曲线,男孩尚未成熟的心智,和那校园里的塑胶跑道与同桌的你,都是将要逝去的岁月。上帝向来公平,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转瞬即逝。例如彩虹,例如青春。我们用四五年时间来享受我们的岁月,却用余生的几十年来回忆。青春美到何种程度,才能被称作尘封的回忆。例如是藏在心底青涩的喜欢,亦或是和好友的别扭,或许只是我们一起走过的路,路上有美丽的花。最美的岁月里,最美的路。最美的路上,最美的花。最美不过青春,当年是谁借走的旧橡皮还没归还,又是谁在后脑勺敲了一下,下课铃声响的时候谁最开心,上课铃声响是不是也是那个人最难过。老同学,你在哪里,过得欢乐还是悲伤。
最美不过青春,美到任何人都想驻足回首。 【解析】
试题分析:“最美不过 ”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训练。写作内容很广泛,既能反映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思想深度,也反映了学校品德教育的成果,充分体现了作文教学中的人文思想和 精神。当然,也要注意思想健康,立意深刻,选材得当,结构完整。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