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与生态女性主义
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新流派,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把文学批评放在性别歧视和生态危机的语境下,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文学、自然、女性、文化的关系。本文着重从托尼·莫里森的个人经历及作品来探究其写作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元素。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 托尼·莫里森 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一 托尼·莫里森
托尼·莫里森(toni morrlson)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1931年生于俄亥俄州一个普通的黑人家庭。莫里森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她的长篇小说,自1970年起,她先后发表了《最蓝的眼睛》(1970)、《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柏油孩子》(1981)、《宠儿》(1988)、《爵士乐》(1992)、《天堂》(1999)、《爱》(2003)、《恩惠》(2008)等九部长篇小说。1993年,托尼·莫里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托尼·莫里森的黑人女作家身份使得她能够更加全面和彻底地了解黑人女性的生存现状。不同于其他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文笔时时刻刻渗透着黑人的智慧,而这源于她所受到的良好的教育,虽然她的父亲是蓝领工人,母亲在白人家帮佣,但聪慧勤奋的莫里森却于194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专为黑人开设的霍华德大学专修英语和古典文学。大学毕业后,莫里森又到康奈尔大学专攻福克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