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的再认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及其实际意义)》编写说明
及教学建议
学习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编写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据比较,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为此,教科书安排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利用北京市6岁男童、女童的平均身高,解释1.2m免费乘车的合理性;第二个问题是体会极端数据(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对平均数的影响;第三个问题是谈对平均数的新认识。目的是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不是一个孤立的数据,而是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及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应用平均数的知识。
?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这是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科书描述了问题情境,提出了两个问题,鼓励学生表达对1.2m这个数据的看法,说说这个数据是
1/4
如何得到的。根据提供的北京市6岁男童、女童的平均身高的数据,解释1.2m免费乘车规定的合理性。目的是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教科书呈现了“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提出三个问题。第(1)题是计算3位选手的平均分,排出名次;第(2)题讨论为何在比赛中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第(3)题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再计算每位选手的得分,并排出名次。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极端数据(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对平均数的影响,从而理解比赛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的合理性。
?说一说,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教科书呈现了学生可能的两种想法,即淘气、笑笑讨论的想法,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来认识平均数。例如,淘气认为平均数具有代表性,说明了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笑笑认为一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会随着变化。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建议
?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教学时,建议参考以下教学环节。
首先,建议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关于平均数的知识,鼓励学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