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孩子王》《树王》赏析(2)

2018-12-20 10:38

<<棋王.樹王.孩子王>>內容介紹 一年誠班 36 黃伊妊

并不为了什么,,只是「证明老天爷干过的事」,在场的支书此时道出了学生们砍树的原因到底为何:「学生造反,皇帝都拉下马来了……胡涂!老萧!这砍树的手艺,全场你最拿手,我知道,要不你怎么落个『树王』的称呼呢?你受罪,我也清楚,可我是支书,就要谋这个差事。你这不是给我下不来台吗?学生们要革命,要共产主义,你拦?」将破坏自然无限上纲,是集体的情绪抹灭了个人的判断与良知,萧疙瘩的情绪在阿城的笔下虽然含蓄,但是「萧疙瘩缓缓地松下来,脸上有一道亮亮的痕,喉咙提上去,久久下不来」萧疙瘩难过地说不出话来,他没有像李立般地咆哮,那种对于局面的无奈加上无助让他久久不能自已。眼见生灵涂炭,却无能为力,树倒了,他也干枯了,萧疙瘩是和树、自然共生共存的,他的存在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地相处,生气不见了!萧六爪不再活绷乱跳了,「文革」到底还扼杀了什么?「我心中乱得很,搞不大清砍与不砍的是非,只是不去上山参加砍伐,也不与李立说话」,砍除山林与尊敬自然之间的矛盾,在拉拒在抗衡。在今日检视文化大革命的种种行径,似乎很难去理解这样近乎疯狂的行为,但是一颗深切反省的心,却在阿城的笔下表露出来,阿城并不对于人性感到绝望,像萧疙瘩这样类型的人,就是明天的希望。

三、 〈孩子王〉:人本思考的教育

※故事内容※

《孩子王》描述一高中知青「老杆儿」被分配到乡下,正好隔村的学校缺教

初三的老师,于是老杆儿被调去教书,但他发现学生上课没有课本,就连老师也只有一本破破烂烂的教课书,而且所教的内容都只是规定的教条,并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学了半天仍不知所教为何物,就连个字也写不清楚,因此老杆儿毅然放弃教课书,改教实际的文字教学,也不许学生再抄什么「红旗飘扬,战鼓震天」

6

<<棋王.樹王.孩子王>>內容介紹 一年誠班 36 黃伊妊

的社论,然而如此却违反学校的教学规定,为党所不容许,终于被迫停止教书,而回到原来的单位。

※赏析※

〈孩子王〉所叙说的是一位原在生产队的知青老杆儿被派至一所乡下的初中三年级任教,班上的学生竟然连大字都不认得几个,所谓的教学不就是念语录而已罢了。老杆儿常常语出惊人地指陈教育的弊端所在,国家印不出书给学生,生产队一发批判材料多少就是多少,一点都少不得;学生的自我思考创造力,又被政治这顶大纛所盖住「作文又常常仅有几十字,中间多是时尚的语句,读起来令人瞌睡……只是渐渐怀疑学生写这些东西对将来有什么用」、「你出个庆祝国庆的作文题,他能把去年的十一社论抄出来,你还觉得一点都不过时」这样制式的教育,将教育完全附着于政治上,是阿城所不乐意见到的,「纯质」、「单一化」是令人恐惧的,阿城藉由老杆儿的教学理念凸显了党化教育的腐败,利用婉转讽喻的方式表达了心中的不满:「教材真是统一,我都分不清语文课和政治课的区别」、「中央台说了上句,我就能对出下句,那都是套路,我摸得很熟,不消听」在这样的环境下,将一切东西都加以教条化,学生一旦习于这样的思考,教育与生活失去了联系的意义,学生又能如何感受到自我成长的喜悦呢?

老杆儿不顾原本的教材规定,一个字一个字扎扎实实地教导学生学习;写作文不可以抄社论,「你们自己写,就写一件事,随便写什么,字不在多,但一定要老老实实、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一切从自我的经验出发,让自己所受的教育去贴近生活,他这样的举动,却已经受到高层的注意,同事们也屡次提醒他,就随波逐流,管他学生学多少,上面交办的课程内容教完就是了,但老杆儿却不这

7

<<棋王.樹王.孩子王>>內容介紹 一年誠班 36 黃伊妊

么认为,虽然有时对于自己在课堂上「一气说了许多,竟有些冒汗,却畅快许多,好像出了一口闷气」,心里的那么一点顾忌还是存在的,但看到学生在作文里面能够表达自我想陈述的事情,心中也的确着实踏实许多。当他的学生王福写出〈我的父亲〉提到「我父亲是世界中力气最大的人,……但是父亲说:『我没有王福的力气大,因为王福在识字。』父亲是一个不能讲话的人,但我懂他意思。……父亲很辛苦,今天他病了,后来慢慢爬起来,不愿失去一天的钱。……早上出的白太阳,父亲还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我想,父亲有力气啦。」王福这段深刻刻画父亲的文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一个小孩却能够用自己的话,去思索、去表达自我的感受,不再落入「红旗飘扬,战鼓震天」的陈套俗语,此时此刻的老杆儿「忽然觉得眼睛干涩,便挤一挤眼睛,想,我能教那么多的东西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今天王福可以这样,当老师的老杆儿其实也就心满意足了。老杆儿在面对总场来的教育科吴干事询问教学内容时,他毫不考虑地说道:「教课文,没有用」,他没有任何地眷恋这个位置,他想带走的是学生最后一次的作文,因为学生的成长反映在他们的作文中,他没有对不起学生,总场这样的处理他不想有任何的激烈反应,只是透过阿城的笔下「我走出办公室,阳光暴烈起来。望一望初三班的校舍,门内黑黑的,想,先回队上去吧,便顶了太阳离开学校」,我们看到了平和的笔触,但是教室「门内黑黑的」,中国教育的前景还是「黑黑」的吗?老杆儿静静地踏着愉悦的步伐走回队上,我想阿城还是对教育有所期待与希望的,王福就是一个最好的脚注吧!

四、 结语:破?立?

8

<<棋王.樹王.孩子王>>內容介紹 一年誠班 36 黃伊妊

阿城的小说,多用平白的实描,极少有个人感情的强烈流入,藉由对于现场实景的描述,他的文字传达给我们一种心灵上的颤动,虽不是极力的震撼,但阿城提供很大的空间让我们去思索问题,让我们久久不能自已。「文革」对于阿城来说,并不是绝望与落寞,他所积极刻画人物,不管是王一生、萧疙瘩、老杆儿都是具有在高压环境中积极向上的人物典型。阿城跟下乡的知青一样,都亲身经历彻底破坏的大浩劫,他冷静地说明沉重的文化课题,思考破旧立新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传统文化有存在的必要,文革却要将他完全否定割裂,我们不否认传统文化必须受到洗涤,但是「只破不立」也只是「越破越糟」。〈会餐〉中所描述的生产队的知青和农民在张罗一顿会餐的内容,即使在怎么破四旧,最后猪肝不也给了杀猪的师傅;会餐时,男人在大口大口吃肉喝酒,女人和小孩也只有干瞪眼的份,传统的尊卑关系再怎么「破」,这深植民心的概念,在农村中还是强轫地存在,外在的环境再怎么变,再怎么革命,农民们还是保持着一贯的生命力和生活情绪,这些都是难以撼动的。阿城在本书的最后一短篇〈树桩〉,描述文革时将原本早已融入人们生活中的「对歌」文化,列为「四旧」,取而代之的是全国唱什么,街子就唱什么,这样单调的形式,让这个山城一度失去了过去活力;但后来解禁了,人们开始追思过去的民俗文化,大家又开始传唱,李二(也就是树桩,人称大爹,是本文山城中的山歌对唱好手)代表过去传统文化的精神也就成为那条街巷的化身,「李二的名字,被年轻人记在心里……人人都觉得,大爹替这街子、这山里立了一个碑」文化的根也像是一块难以抹去的「碑」,有他的价值存在。阿城所想要表达的也就是一种传统文化有着她历久弥新的魅力,那份时间所累积下的厚实感,有着长久不变的价值,这是文革所难以摧毁的吧!

9


《棋王》《孩子王》《树王》赏析(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国际经济法期末考试案例及答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