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崤之战》教案

2018-12-20 10:38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秦晋崤之战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 讲读课 【教学课时】 四课时(调整:)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初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说到《崤之战》。《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崤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者加的。为什么以此为题?因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崤”这个地方。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騫叔论战》,实际上騫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这两篇都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写战争。

二、背景知识介绍 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春秋》为“五经”之一。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2、“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阅读课文预习提示。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

(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夏,四月,辛已,晋人及姜戎几秦师于崤。癸已,葬晋文公。

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

关于历史背景,补充说明以下两点:

(1)所谓“秦晋之好”。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曾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并娶穆公之女为妻。

(2)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曾发生过许多次战争。崤之战前二年,秦晋联合围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有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记载的就是这件事。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并派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控制了郑国,又用以对付晋国。从此,秦晋结怨,关系开始破裂。

三、初读课文,总体把握内容结构 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归纳。 全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秦军东征。 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 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

分段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 1、从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入手。

第1自然段叙述秦穆公利令昏,不听騫叔劝告,出师伐郑:第 2、3自然段叙述秦军途中发生的两件事:王孙满断定秦军必败, 弦高犒师使秦袭郑阴谋败露;第4自然段记叙晋国伏击秦师,秦师 败于崤,主帅被俘,第5、6自然段记叙战后晋国释放三帅,秦穆 公承认错误,表示要吸取教训。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2、从情节的发展入手。

騫叔哭师是情节的发生,即开端;王孙满观师和弦高犒师是情节的发展,晋军败秦师于崤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秦穆公哭师则是情节的尾声。

3、从“崤之战”这一事件入手。

正式叙述秦晋崤之战的进行及其结果是第4自然段,之前是写战前情况和行军途中的情况,之后是写战后情况。

四、小结课文

1.了解《左传》一书的“崤之战”的背景。 2.把握课文的内容结构。学习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

1.给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1)超乘者三百乘(sheng兵车,古时─车四马叫乘客) (2)衰绖(cui丧服)

(3)稽首(qi旧时所行跪拜礼) (4)累臣(lei系累,捆绑) (5)騫叔之子与师(yu参加) 2.写出句中的通假字。

(1)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向) (2)堕军实而长寇仇。(隳)

(3)郑穆公使视客馆,使米载、厉兵、秣马矣。(砺) (4)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避) (5)公使阳处父追之。(甫) 3.课后“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多音字和通假字。

2.左丘明和《左传》,以及《春秋三传》. 3.本文描写了哪些场面?

(1)騫叔进谏;(2)騫叔哭师;(3)王孙满观师;(4)弦高犒师;(5)皇武子逐客;(6)先轸论战;(7)晋释三帅;(8)秦伯乡师。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二、疏通文句,深入研讨 第一段:

重点词:管、若、以、国、访、诸(之于)、其、焉、与、辟。

活用词:劳师以袭远(劳,使......劳累,使动用法;远,远方的郑国、形容词用作名词。 秦师遂东(向东方进发,方位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的内容怎样概括?(限用一句话)

交代了肴之战的起因和决策过程,着重介绍騫叔对这次争的态度和预见。 2.这一段实际上写的是两个场面,为什么会为一段?

“騫叔进谏”和“騫叔哭师”这两个场面的最主要人物是騫叔,合为一段为的是突出騫叔这个人物对此次战争的看法,表现在他的哪些话语中?从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1)騫叔劝谏穆公。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秦军长途跋涉偷远方的郑国很劳苦,而郑国一定会有防备,以逸待劳。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既然郑国会和悉秦军此次行动,秦军就无用武之地,这样秦军内部就一定会上下不齐心,产生违背纪不服约束的情绪。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这里要注意;“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晋国。下文“晋人御师必于肴”可证。 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晋国伏击。 (2)騫叔哭孟明等人。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预见此次秦军出征必败。 (3)騫叔哭送其子。

“晋人御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进一步指出,晋军必定在肴地伏击秦军,秦军此次出征会以失败告终。 騫叔这三段话表现出他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的思想性格。 4、騫叔这三段话的目的何在?其语气有何不同?

直接、间接地谏劝穆公,阻止秦军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但以不同的说话对象,其语气有别: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1)谏穆公:冷静分析、用语委婉。 (2)哭孟明:感叹语气。

(3)子:语气更重,一片亲情,洋溢于言表。

5、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用几个词语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态度:访――辞――使出师--诅咒 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第二段:

重点词:左右、免骨、乘、脱。

活用词:入险而脱(险地,形容词用作名词。)

1.这一段写王孙满观师,他怎样看待出征的秦军?其理由是什么? 秦军必败(先说“必败”,后又用反问句“能无败手”强调这个意思。) 理由:(1)从主观上看,“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2)从客观上看,“入险地”。

王孙满能从秦军上下车的礼数看出问题,很有洞察力。而且,其推断也是合乎逻辑可以成立的。

2.这一段写王孙满对秦军的看法有何作用?

王孙满的看法与蹇叔的看法不谋而合,可作为“蹇叔论战”的一个旁证。“尚幼”的王孙满在如此见识,与年老却因被野心驱使而失去判断力的秦穆公形成鲜明对照。

第三段:

重点词:及、市、先、搞、居、且、遽、吾子。 谦词、婉语:寡君、敝邑、敢,不腆。

1.郑商人弦高遇秦军采取了怎样的对策?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对策:(1)犒师。扮作郑国使者去犒劳秦军,暗示郑国早已获悉秦军偷袭的企图。 (2)“使遽告于郑”。派人立刻回郑国报告敌情。 思想性格:热爱国家、沉着机智、善于辞令。 2.这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1)印证了蹇叔的论述:“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表现郑国内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说明秦军偷袭郑国不会取得成功。 第四段:

重点词:视、则、淹、唯是、若何。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秦晋崤之战》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三版)计算题解答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