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一年级学习方法
很多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显得非常不适应,这主要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和初中有很大的差别。在小学里,孩子主要依赖老师的安排,老师是面面俱到、无所不管;在家里,也大都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学习任务的。小学生的学习还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自制能力,所以,带有明显的依赖性和被动性。当孩子上了初中,到了一个新的环境,离开教师和家长,不少孩子往往会觉得茫然不知所措,无法自觉的安排学习。初中学习与小学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是由小学向高中过渡的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也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他们可塑性大,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所以,做好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转变尤其重要,找到好的学习方法让孩子知道如何学习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主要探索初中一年级的学习方法,供刚上初中的学生参考。
一、 小学学习到初中一年级的转变
小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家长应帮助孩子实现以下方面的转变: 1、尽早转变生活方式、习惯
孩子上初中能否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对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一学生考试成绩下降(和小学排名对比),在很大原因上是还没有适应初中学习,这时父母抱怨、责骂是没有意义的,应该积极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养成好的生活方式、习惯。初中一开始后课程紧,内容多,在学生生活上必须有规律,紧张起来,制订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并自觉遵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尽早的进入初中生的角色。
2、努力转变学习思维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科目相对较少,能按时完成作业就可以了。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课堂教学外,学生更多的需要自觉地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直接帮助也逐渐减少,不少家长也因为孩子学习难度的增加而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自学能力的强弱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增强,学习依赖性强的学生往往跟不上初中的学习节奏。家长这时要及时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小学阶段已经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使他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的要求,并帮助其形成初中阶段相对独立的学习能力。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增多,考试题更为灵活,讲究活学活用,学生必须改变以往完成作业就万事大吉的做法,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除了老师所留的作业,还应该多做参考资料,加深理解,拓宽知识面,转变学习思维,由依赖性学习向主动、独立性学习转变。
3、认识到学习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转变
小学期间,学生的学习内容是比较简单的,学科也相对简化,主要学习语文、数学等最基础的课程。语文主要是识字教育和简单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数学主要掌握基本的运算能力;其他方面只是接受一些直观、感性的知识,并没有细化了的完整的学科知识。老师的教学也更重趣味性和直观性,而不是强调知识的完整体系。
进入初中以后,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习的课程门类逐渐增加,内容也逐步加深。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小学曾学习过的课程,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同时,物理、化学等课程相继开设,历史、地理、生物等人文社科知识也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这些学科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都是必需的文化素质积累,这就
使初中生的学习负担客观上大大增多了。老师的教学也越来越注重传授知识的严密性和注重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除要求学生识记大量的定义、原理等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从学生进入初中学校开始,家长就应让学生明白,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要多一些,老师上课的方法与小学相比也有所不同,让学生提前做好初中学习的心里转变。
二、一定要注重学习方法
从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不但学习环境变了,更主要是学习内容变了,科目多了,各科的深难度亦增大了。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再是象小学那样“抱”着走,而是采取比较放手的教法。教学要求小学注意背诵,中学重视理解、运用,形成技能,把知识系统化。每堂课学习的内容多了,老师讲课时间也多了,有些内容不易听懂,课内和课外作业量不但多了,而且都比较难,做得对不对,不能当即知道,要隔天甚至隔几天才知道,如果错了,要改正就不那么容易了。刚上了初中的学生,仍沿用对付小学学习的方法,不适应初中的学习要求,所以出现学习跟不上,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因此要想在初中阶段有好的学习,必须从上初一就要掌握好适宜初中的学习方法。它包括制订一定的学习计划;做好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以及利用好错题本、及时完成课外作业等等。这对初中乃至今后的学习都十分重要。
三、初中一年级学习方法探索 (一)、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1、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预习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首先,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听课水平。由于预习扫除了新课中的障碍,听课时就感到轻松,有可能把精力放在理解和思考问题上。其次,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课堂做笔记的水平。由于预习时阅读了课文,所以老师讲的内容,黑板上的板书,书本上的内容,心里一清二楚。做课堂笔记时就可只着重记下课文上所没有的或者自已不理解、不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强调的有关内容。做到听得主动、学得也主动。
再次,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已独立阅读课本的新课文或老师发下的新教材,有时要查阅字典或参考书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有时还要写笔记提纲或记下弄不懂的问题,以便带回学校上课时搞清楚。如能长期坚持预习,就能不断提高自已的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自学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2、如何进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由学生自已看书的学习。预习时先估计老师将会讲多少内容的新课,再对这些内容认真地看一遍(难度大的可能不止一遍),初步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熟悉课文的内容大意。要边看书、边想,想想新的内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与旧知识有关?如果这些旧知识忘记了,就要去查看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把它弄懂。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再查看有关的参考书,把尚未弄明白的地方记下来或在书上标记下来,到上课时听老师讲,并在老师指导下来解决。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最好合上课本,回想一遍,看书上讲了哪几个问题?主要思路是什么?或者把有关的定理、公式试证明、推导一下。还可以试着做一点课后的练习题。这样做,不但加深了对新课的理解,还可以检验预习的效果。
(二)、把握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所以课堂学习一定要打起120%的精神,认真听讲。课堂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学习质量的高低。
首先,每堂课都要有安定的学习情绪。在课堂学习前要做好知识上、物质上、思想上和身体上的准备,摆好课本和学习用具,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精神饱满的学习状态上好每堂课,确保上课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其次,要带着问题上课(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在听课时,还要把自已在预习中找到的重要问题和疑难问题带到课堂上来,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把这些问题逐个解决。具体要做到“五勤”:用耳朵听老师讲课,用眼睛看老师板书,用脑思考老师提出的带启发性的问题,用口回答老师的提问或向老师请教不懂的问题,用手记录老师讲课中那些课本中没有的重点内容。
听课中可以把自已在预习中对新课的认识与老师的解释作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老师讲的内容有些地方没听懂,应当先把这个问题放下,在课本上做上记号,当老师从另一个角度讲解或联系到后一个问题时,可能豁然明白,或者留待课后向老师、同学请教,直至弄懂为止。
(三)、建立“错题本” 1、“错题本”的重要性
“错题本”是一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质量、夯实学习基础、能使学习系统化的重要手段。“错题本”上不一定只是“错题”,它应该包括“错题”“容易出错题”“难点题”“典型题”等,应该是对知识的梳理,是重点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