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 苏州科技大学的域名 usts.edu.cn
第一章
1 21世纪重要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 经济中的特点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2网络(三网):电信网络 有线电视 计算机网络
3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两个最重要的功能有两个:连通性 和 共享 4网络由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 5网络和网络还可以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 6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
RFC(Requst For Comments)的中文意思就是“请求评论”。 制定因特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一下的四个过程: 因特网草案 -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文档
建议标准 -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文档 草案标准 因特网标准 7
8客户和服务器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客户程序:(1)被用户调用后运行,在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请求服务)。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2)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 服务器程序:(1)是一种专门用来提供某种服务的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2)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3)一般需要有强大的硬件和高级的操作系统支持。 对等连接:
对等连接是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对等连接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
9分组交换的主要特点采用存储转发技术。(缺点?分组在各路由器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
这就会造成一定时延 ?各分组必须携带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10
三者比较 电路交换:在数据传送开始之前必须首先建立一条独占的信道,在电路释放以前, 该信道将被一对端点完全占用,对于猝发式的通信, 电路利用率不高。 ?
报文交换:报文从源端传送到目的端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在传送报文时, 同时只占一段信道,在交换节点中需要缓冲存储,报文需要排队。因此, 报文交换不能满足实时通信的要求。 分组交换:报文被分成若干分组进行传输, 并规定了最大的分组长度。由于一个分组的长度往往远小于整个报文的长度,因此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但其结点交换机必须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
?若要连续传输大量的数据,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呼叫建立时间,则采用在数据通信之前预先分配传输带宽的电路交换较为合适。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在传送突发数据时可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
?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但其结点交换机必须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
11电路交换 :面向连接,数据传输前需要建立一条端到端的通路。
优缺点:建立连接的时间长;
一旦建立连接就独占线路,线路利用率低; 无纠错机制;
建立连接后,传输延迟小
12报文交换: 在这种交换方式中, 两个端点之间无需建立专用的信道。如果一个端点想要发送报文(数据传输单位),则需要把目的端地址添加在报文中一起发送出去。
报文将从一个节点被传送到另一个节点。在每个节点上, 要接收整个报文并进行暂时存储,待信道空闲时再转发出去,一级一级中转,直到目的地。这种数据传输技术称为存储-转发。
与电路交换方式相比,报文交换方式具有如下优点:
? 线路利用率高。 因为节点之间的信道可被报文所共享。 这样, 对相同的流
量要求, 所需的总传输容量要小些。
? 接收者和发送者无需同时工作, 当接收者处于“忙”时, 中间节点可将报
文暂时存储起来。
? 当流量加大时, 在电路交换网络中可能导致一些呼叫被阻塞; 而在报文交
换网络中, 报文仍然可以接收, 但延时会增加。
报文交换方式也存在一些缺点:
? 报文大小不一,造成缓冲区管理复杂; ? 大报文造成存储转发的延时过长; ? 出错后整个报文全部重发;
? 不适于实时通信或交互式通信,网络的延时比较长,波动范围比较大。
13分组交换:将报文划分为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分组(Packet)进行存储转发。 分组交换的优点:
高效: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灵活:每个结点均有智能,为每一个分组独立地选择转发的路由。
迅速:以分组作为传送单位,通信之前可以不先建立连接就能发送分组;网络使用高速链路。
可靠:完善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通信子网。 分组交换存在的问题:
分组在各结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各分组必须携带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overhead)。
14按网络的作用范围分类
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 几十到几千公里
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
<1公里,≥ 10Mb/s。校园网、企业网。 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5~50公里,速率更高,和局域网采用相同的体系结构。 接入网AN(Access Network)
个人计算机、局域网和城域网之间的接口。
15计算机网络的最主要的两个性能指标是: 带宽(bandwidth)
时延(delay或latency)
bps:(bit per second)每秒传送多少个二进制位。
16网络协议包括:
语法 — 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语义 — 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应答,即操作 同步 — 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即时序
17划分层次的好处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某一层并不需要知道它的下一层是如何实现的。
灵活性好。当任何一层发生变化,只要层间接口关系保持不变,则这层以上、以下各层均不受影响。
结构上可分割开。各层都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实现。 易于实现和维护。系统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每一层的功能及其所提供的服务都已有了精确的说明。
18层次的划分
1 物理层:传送比特流 (bit) 2 数据链路层:传送帧(frame) 3 网络层:传送分组(packet) 4 运输层:传送报文 (message)
5 应用层:为应用进程提供信息交换和远地操作
19 OSI的体系结构
7应用层
6表示层
5会话层
4运输层
3网络层
应用层(各种应用层协议如TELNET,FIP,SMIP等) 运输层(TCP或UDP) 网际层 5应用层 4运输层 3网络层 2数据链路2数据链路 网络接口层 层 层 1物理层 1物理层
OSI的七层协议 TCP/IP的四层协议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20运输层的两种协议
? 传输控制协议TCP ---- 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其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提供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的数据传输服务(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其数据传输的单位是用户数据报。
21协议是水平的,是控制对待实体间通信的规则。
服务是垂直的,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第二章
1物理层作用正是要尽可能地屏蔽掉这些传输媒体和通信手段的差异,使物理层上面的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这样就可使数据链路层只需要考虑如何完成本层的协议和服务,而不必考虑网络具体的传输媒体和通信手段是什么。(用于物理层的协议也常称为物理层规程) 2
3传输介质本身不属于物理层,方法和协议属于物理层。
4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
(填空选择)一个数据通信系统可划分为三大部分,即: 源系统(或发送端、发送方) 传输系统(或传输网络)
目的系统(或接收端、接收方)。
5调制:将数字数据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 解调: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数据的过程。 (调制解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