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分析
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说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党内和谐的内在要求。按照中央的决定和部署,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势必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只有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把作为理论形态的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但是,应清醒看到,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面临新的严峻考验。如何切实增强在全体党员中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这是新形势新任务向党的思想建设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分析及有效性影响因素
我们党一贯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努力推动全党同志真正把理想信念牢固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上,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从总体上看,当前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有比较普遍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理想信念教育还不尽如人意,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产生了思想困惑甚至出现了理想信念的动摇,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早在2000年,中央组织部按照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的重要批示,组织了全国30万名党员思想状况调查。调研中发现,在部分党员中存在理想信念动摇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存在腐败问题,一些基层组织存在涣散问题。中国社科院2006年10月以来的调研显示,“在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和学者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逐渐淡化,甚至丧失。他们
1
的内心世界不认同马克思主义,对它冷嘲热讽,在人民群众和学生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在调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危机的原因时,受访的2602人中,有1678人认为是部分领导干部和教育者自己不信仰共产主义,占65%。”(引自《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课题组撰写的“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深入发展的今天,社会上的确有少数人甚至包括有些党员、干部错误地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模式”,是生产领域中的资本主义、分配领域中的社会主义,它比科学社会主义更先进、更优越,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令人忧虑的是,当前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在一些方面呈现出乏力的表征。鉴于此,有的学者形象地把理想信念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分为四种类型,即政治迷茫型、伦理困惑型、生存忧虑型、心理失衡型。(参见《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1期周中之、余玉花撰写的“社会转型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一文)
当前,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处于复杂多变的社会物质、精神环境之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有效性的实现及其实现程度,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理论和认识的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在理想信念上动摇,是由于没有真正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对改革发展稳定中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普遍表现出的是一种“了解但不理解,
2
认同但不关注”的漠然情绪。当然,也有些思想理论过于悬空化,缺乏应有的说服力,不能切实回答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困惑。调查显示,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本质、发展趋势、改革方向等相关问题存在着很多模糊的认识。理论是管思想管方向的,如果理论直面现实、解释现实的能力不够,一旦遇到严峻的考验,理想信念就会出现动摇,就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现实和实践的因素。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加之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在许多方面存在体制机制不完善、不配套问题。在这个时期,一些历史遗留的和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逐渐显露,有些与改革的理论指向和目标产生了差异,有些还以比较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各种难以预料的挑战和风险明显加大,这就为党内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导致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产生失落感,使得怀疑社会主义、崇拜资本主义的情绪有了滋生蔓延的土壤,决定了现阶段理想信念教育面临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成效明显与问题突出并存的复杂局面。
第三,环境和教育的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既有敌对势力对我们进行的渗透、颠覆、破坏,又有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背景下各种杂音噪音带来的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内容出现了新的变化,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方法也需要有所变化,然而我们的教育工作却没有能够很好地适应这种变化。在提高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分析框架中,讲
3
原则、概念的东西多,具体的深层次分析少;流于形式多,解决思想实际问题少;教育培训覆盖面还没有覆盖到每一个党员,没有满足党员、领导干部个性化、差异化的内在需求。这样的教育缺乏针对性,使得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往往不理想,有的人甚至对理想信念教育产生逆反情绪。 二、增强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路径分析
应当承认,崇高理想信念的确立和巩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上述影响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各种因素,不是短期内能够完全解决和消除的。鉴于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抓实抓好。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应不断探索理想信念教育的多种途径,切实增强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强化理论支撑,为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党员、领导干部理论上清醒与坚定,是思想上清醒与坚定的前提和保证。共产党人“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74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得以展开的理论支撑。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的,不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能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就不可能建立在科学理解的基础上,因而也不可能是牢固的,就会在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丧失抵御能力。然而,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意识,它不可能自发产生,需要有意识地灌输、教育。以往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有的比较空泛,容易形成厌烦心理,效果不好。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依赖于教育内容对共产党员的吸引力,缺乏这种吸引力就会妨碍
4
理想信念为共产党员所向往和接受,就会妨碍其真正在每个党员心中树立起来。为此,要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切实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支撑。共产党员具有的特殊社会地位、肩负的特殊社会职责,决定了对其“灌输”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必须根据党员、领导干部的认知特点,从逻辑和事实上深刻揭示出理论、原则的科学性,使他们明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精神实质,领悟其科学内涵,使党员心悦诚服地认同和接受,并积极地将之转化为一种自觉意识,内化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增强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最重要的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注重实践养成,为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是辩证统一的。理想信念不仅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从长远讲,是共产主义;从现实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在追求理论形态的尽善和完美的同时,还要紧密结合社会的实际和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接受的实际,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深刻揭示理想信念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指导意义,充分说明在认识和处理现实生活问题时如何具体地运用它,才能为共产党员提供科学的思路和方法;要直面社会矛盾,针对共产党员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深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和问题,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来检验它、充实它,才能使共产党员深切感受到理想信念既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又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相符合,从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