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混凝技术处理广州微污染水的研究
摘要:本文以珠江广州某段微污染水源水为研究对象,展开强化混凝的研究。首先,以高锰酸盐指数(CODMn)为主要参数确定了实验水样,进而对实验水样进行了常规的混凝沉淀实验,确定了最佳混凝剂及其最佳投药量;然后,以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和预氧化药剂高锰酸钾[1]分别展开了强化混凝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水样具有微污染水的特征(CODMn在4.1~6.2mg/L);对于实验水样,以氯化铝做混凝剂,其效果强于硫酸铝,其中氯化铝的最佳投药量为10mg/L;投加PAM,能够显著降低沉后水的浊度,当PAM投加量为0.20mg/L时,沉后水浊度的去除率最高为97%,较不投加时的去除率增加了8个百分点,投加PAM对CODMn的去除作用不明显;高锰酸钾有较好的助凝除浊的效果。投加了高锰酸钾之后,沉后水浊度较不投加高锰酸钾均有了下降;其中,当投加量为0.10mg/L时,沉后水浊度最低,此时浊度的去除率为96%;高锰酸钾具有较好的助凝除CODMn的效果,投加高锰酸钾之后,沉后水的CODMn去除率均有提高,当投加量为0.5mg/L时,对CODMn的去除率最高,较不投加高锰酸钾时提高了31个百分点。
关键字:强化混凝,助凝剂,预氧化药剂,高锰酸钾,聚丙烯酰胺(PAM) 广州全市属珠江水系,境内河流纵横,水量丰沛。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母亲河的珠江水系,正面临着因日趋严重的水污染所导致的一系列水质性水资源短缺[2]。
饮用水源水质不断下降,严重威胁到城市供水安全。广州三大战略水源中,流溪河水环境质量优于III类[3];东江北干流(及增江)上中段满足III类,下段氨氮、石油类、总磷超标;沙洲水道DO含量低,石油类亦有超标现象发生[4]。目前,广州市内的有9个水厂中,除取水点在流溪河的江村水厂其水源水质尚能保持在II类外,其余均有超标,部分水厂仅能作工业用水水厂使用。
另一方面,人民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水质参数更加严格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相继出台[5]。特别是2006年我国推出了最新的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2006》,其在水质指标方面,较旧标准《GB5749-85》增加了71项。同时,新标准在关键参数上(例如浊度,CODMn)也了更严格的要求。由于目前我国的给水处理厂构筑物更新较慢,多数仍沿用原有的传统水处理工艺,面对新情况存在应对上的不足[6]。因此,针对现阶段水源水质的特点,研究安全、高效、低耗的饮用水处理工艺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本项目以珠江广州段的微污染水为研究目标,以浊度和浊度和有机物为主要考察的水质参数,通过强化混凝的方法,经过试验,提出一套强化混凝技术的方案,从而优化水处理的工艺流程,确保供水的水质。
1 实验材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