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ANCE&ECONOMY金融经济 关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几点设想 □郑晓冬
摘要:本文采用一般均衡的方法,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可以增强我国应对能源危机、化解环境风险能力的角度,得出“低碳生态”与城市生活质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作者对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和难题。结果表明:“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直接影响城市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低碳生态能源城市规划
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中《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到“低碳经济”,这是“低碳”一词最早出现在政府文件里;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等一行撰写了关于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同年,联合国气候峰会在巴厘岛召开;2009年年底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峰会上,城市“低碳化”再次被提上联合国议案。
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生态环境的建立成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2007年APEC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提出了要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国务院强调要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提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他将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相结合,提出要把低碳城市和生态目标相结合,走自己发展的模式-C模式,建立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低碳生态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国家制定的生态城
市建设指标上明文规定国家生态市的标准:有80%的县区是国家生态县区,并且有22个或以上的分项建设指标达标。
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日趋恶化以及金融 危机影响仍在持续的大背景下,城市低碳 化已经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中 国许多城市开始争创“低碳生态”城市, “生态立市”过程中,生态环境得以保护, 生态环境得以优化,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 善,市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市建设取 得了突破性进展,“低碳”—— —已经成为城
市发展的新坐标。接下来,我们将面临的 问题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将“低碳生 态”城市建设推向更高层次,让人与自然 更和谐相处?如何让“低碳理念”优化产业 结构,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以建立起适应 未来低碳要求的生态经济结构、产业布局 和环境基础设施,实现更高层次的可持续 的和谐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生态环境的不断恶 化,导致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一定 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经济健康、有序、良 性的发展。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对土地和空 间资源的配置机制,政府对低碳生态城市 发展模式进行长期发展规划,努力探索具 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理论,对于正处在 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 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经济加剧转型 的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尤其重要。按 生态系统规划城市,基本上是三维的、一 体化的复合模式。
在考虑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 素、经济资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各 种人文因素的同时,对城市系统中物质 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规划也很重 要,它们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的基础上,着重低碳减排等远期规划,规 划“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我国城市众多,格局、历史、文化和产 业各有千秋,在进行“低碳生态”城市规划 时,则要根据这些特点,在不影响现阶段 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针对各地的地理 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进行科学 合理地规划。扩大生态城镇绿化空间,加 大社区绿地、湿地、城市广场建设改善居 民的生活环境可以扩大步行和使用自行 车的面积,提供雨水蓄积与排散之地,改 善水循环,利用绿色植物大量吸收CO2, 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中,优化 生存环境,减少碳排量。以实用低碳技术 为技术主体,以绿色建筑为建筑主体,以 新兴产业为产业主体,以交通导向为主导 的土地利用为开发模式,做到可循环、可 持续、可改进,大力推动城市近郊和远郊 的绿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从而加快 城市的低碳生态化进程。
第一,能源规划节能优能、开源节流
是能源规划的重点,工业制造业、建筑业 和交通运输业是能源消耗的大户,节约现 有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时研究开发 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太阳能、生物 质能源、风电、地热、氢能等生态能源的利 用率和产业化,支持制造业进行低碳装备 革新,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和 污染物的产生。
第二,交通规划交通模式推陈出新, 改造传统的交通模式,开发多样化的交通 系统,例如规划高效的地铁、轻轨和brt公 交系统的规划以及安全、方便的自行车道 和人行道,将地铁、轻轨、brt实现方便快 捷的无缝换乘,政府也鼓励居民减少私家 车的使用率,使用清洁的低碳燃料及新型 环保车辆,低碳出行,此举降低交通能耗, 减少了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到节能 减排。
第三,建筑规划建筑设计与施工,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