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方言新闻的利弊

2018-12-29 23:43

浅谈方言新闻的利弊

Shallow about talk the gains or losses of dialect news

内容提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各种语言,方言层出不穷。一方面,这使得很多不同的文化得以传承,另一方面也给不同地区人的交流带来障碍。近几年来,方言新闻热闹荧屏。《阿六头说新闻》的杭州话,《我和你说》的绍兴“莲花落”,《来发讲啥西》的宁波话,《金伯伯管闲事》的嘉兴话,亲近观众,使得观众听着熟悉,就像是自己的一位朋友用土话跟自己说事情。很多用普通话无法阐述的意思,用方言,用俚语却能很好表达,也使得方言新闻有亲近感和贴近性。

方言说新闻,由于本身的制约,在题材选择上有较大的局限性,一些重大题材用方言说就欠妥。这是因为受众已经约定俗成,媒体传播的正式语言就应该是普通话,用其他语言播报会显得不正式,不正规。在推广普通话和保护地方语种、方言上,我们谁都不能舍弃。方言新闻要对自身有严格要求,展现出自身的特色,使得方言表达精彩。只要能掌握好“度”,方言新闻的存在必然对新闻事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Content summary: China has a very long history, various languages and dialects appear during the 5000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n one hand, they make many different cultures able to be inheritanted, on the other hand, communication barriers among people from different regions are brought in. in the current years,they are very exiting on the screen. Dialects-spoken news, due to whose restrictions, has many limitations on selection, and much major stuff is weakened by it. Audiences are accustomed to the convention that the formal languages media transmit is mandarin, otherwise it won’t be official or formal. We couldn’t give up neither on promoting mandarin nor on protecting regional languages and dialects. Dialectical news should have strict requirements on themselves and demonstrate its own specialty to make dialects wonderful. The existence of dialectical news must have certain influence on journalism as long as control its degree.

关键词:方言; 贴近性; 靠近性; 亲近性 Key word: dialect news;

channel packing; marking; image propaganda piece; color design

方言就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这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方言新闻就是运用某个特定区域的语言报道新闻。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漫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各种语言,方言层出不穷,在地理上的方言分歧是很明显的。相隔几百公里,用北方话的北方人一般可以相互理解,但某些地区语音和词汇的变化也是很大的;但在我国南方的许多地区,尤其是山区,例如福建,相隔只有十公里的当地居民也许已经不能互相理解了。

中国地大物博,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范围较广的七大方言区,如北方方言——在北方地区、湖北大部、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语方言;吴方言——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典型的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赣方言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

1

越话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客家方言——在中国南方的客家人中广泛使用,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闽方言;闽南语(狭义的,即闽台片闽南话);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在广东省、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中被使用。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通常有九到十个左右。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此外,还有湘方言,赣方言等七大方言区。除了以上所说的方言区之外,还有许多的小范围流传的方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对于方言来说是不利的。笔者曾经在报纸上看见过一则描述:小孩子不会说方言,以普通话为交流的语言。尽管在和其他人的交流上问题不大,但是却愁坏了家长,如何使方言流传下去,传承下来?

近几年来,方言新闻热闹荧屏,浙江众多地方台几乎都推出了本地的方言节目。如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我和你说》,宁波台的《来发讲啥西》,嘉兴台的《金伯伯管闲事》,温州台的《百晓讲新闻》,《闲事婆和事佬》等。在全国范围内的方言节目,方言新闻更是数不胜数。方言新闻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单调的播新闻的形式,以语言为特色吸引受众。亲近百姓人生,贴近百姓生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收视神话。

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在2004年元旦,开出了一档“特殊”的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采用的是杭州本地话作为播报语言,主持人跟平常观众看到的新闻不一样的地方是主持人并不是正襟危坐,而是站在那里,连说带比划,嘻笑怒骂,这一档本地话新闻开创了浙江省方言电视新闻的先河。在此之后,随即有许多地方台都相应推出了各自的方言节目。《阿六头说新闻》的收视率在推出不久之后就直线上升,高收视率近几年杭州市区所有电视新闻栏目都不曾有过的,有时甚至会超过电视剧的收视率。\阿六头\成了杭州市民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从小伢儿(小孩)到老人,都知道那句“袄扫,袄扫(赶快,赶快),阿六头来了”的宣传语,“拨我要叫阿六阿六”(85192626)的联系电话。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种平民化、低视角的新闻姿态让这档新闻成了真正的百姓新闻①。

在《阿六头说新闻》之后的同年4月,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策划了一档绍兴话主持的《我和你说》,同样又受到了观众的追捧。可以这么说,一段时间以来,方言节目的出现、存在一直都是以火爆,活力的姿态出场的。

温州电视台经济科教频道的《百晓讲新闻》自从2004年6月1日开播后,收视率像开花的芝麻节节高。“黄昏吃得饱登登,坐下看百晓讲新闻,温州话听听有味道,真蛮好”,这句话也能充分体现出《百晓讲新闻》对温州市民的重要意义。

嘉兴电视台的《金伯伯管闲事》,本身还不是一档专门的节目,是作为一个小板版块穿插在《今朝多看点》中的。《今朝多看点》是嘉兴电视台文化影视频道在改版后新推出的一档新闻节目。主持人在串联金伯伯出场时的话也运用了方言:“接务来辰光,一道去看看百管部长金伯伯今朝管点啥额闲事”(接下来的时间,一起去看看百管部长金伯伯今天管点什么闲事),关注民生,关注身边事,这档节目具有很高的亲和力。

“天下新闻日日新,耳朵陡起眼镜盯,轻重缓急奇珍怪,大事小事分灵清。侬问伊伢是哈自?伢是捺格新闻师爷。”2005年元旦,绍兴电视台新推了一档方言类新闻节目《师爷说新闻》,让观众以一种全新得角度,全新的方式来感知新闻,受到了观众的喜欢。

宁波台的《来发讲啥西》也是档方言节目,“来发来发讲啥西,讲出事体侬欢喜;红膏抢蟹咸咪咪,大汤黄鱼摆咸齑;天封塔、鼓楼沿,东西南北通走遍;每日夜到九点半,来发带侬灵市面——透骨新鲜。”从2005年2月1日开播以来,收视率也是节节上升。

方言节目的收视率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在《阿六头说新闻》以前,收视率能够破8那是非常了得的数字了。而《阿六头说新闻》开播以后,收视率的指针一路往上蹿,甚至能破10,这是让传媒界人士惊讶的数字。不光是《阿六头说新闻》,《来发讲啥西》、《金伯伯管闲

2

事》、《百晓讲新闻》、《闲事婆和事佬》、《我和你说》,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收视率。笔者在深入研究之后,归纳出以下方言节目能够取得收视率佳绩的几个原因: 一、节目的贴近性

在方言新闻出现之前,民生新闻正火爆荧屏。民生新闻以贴近百姓,关注普通人为宗旨,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跟民生新闻相比,方言新闻的出现定位更加明确——用本地人最容易接受的方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描述事件。不得不提到的是,方言新闻的出现也是由许多的方言剧为其搭建了很好的基础。像重庆的《雾都夜话》,反映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从子女上学、下岗就业、婚恋家务到柴米油盐,大凡近期老百姓操心费力的事情,《雾都夜话》都能及时表达出来。《雾都夜话》用的是本地方言土语,而且基本不用专业演员,都是让老百姓自己参与;在节目播出的同时,栏目的声讯台就同步、广泛接受市民的反馈。可以说,《雾都夜话》方方面面都考虑了平常百姓的观赏习惯。该栏目的也编导确实把节目定位定在重庆老百姓的心坎上了,反映的是既原汁原味而又典型的重庆百姓的生活故事,收视率的火爆也是无容置疑的。可以这么说,方言剧和方言新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都是在方言上动足文章,目的就是要吸引老百姓尤其是当地百姓的目光。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的《杭州佬》是较早开播的一档方言剧,从一开始的说杭州俚语,到现在的讲述老百姓身边事,《杭州佬》走的一直是亲民路线,从效果来说是非常不错的。《开心一家门》里,一家子来自不同地方,不仅仅是有杭州话,还包括上海话,绍兴话,苏州话等。从浙江的地理区域来看,这些方言语种都是能听得懂,能说上几句的,因而在理解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此外,正因为有了这些其他语种的加入,使得该方言剧更加有趣,更加有欣赏性。

作为地方台,要和中央台、省台去拼硬新闻,显然是事倍功半的事情,但城市台拥有更多的地域优势,利用好这些地域资源,在贴近性上做文章,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贴近当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样的道理,方言在一个地区存在、发展了那么长的时间,有许多是普通话所无法表达出来的。即使有相应的普通话来表达,也缺少了一点那种味道。乡音情感是最朴实最亲切的,同一地域的人们用方言交流是彼此在语言上的认可,这种语言上的认可和乡音情感产生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身份、地位、经历的人紧密相联,达到心理上的归属感。新闻运用方言是从语言上实实在在亲近百姓生活,记者与观众以同样的语言进行交流,一改往日中规中矩的新闻报道,仿佛是以拉家常、聊天的方式说新闻,语气亲切,很富生活气息。方言的表达,俚语的表达,更加容易被当地人接受,对于方言新闻,更多关注的是当地的老百姓,但新闻做得好,同样也会吸引在当地的外地人的目光。人们置身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选择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而新闻的接近性、贴近性原则就体现在对本地区的重大事件,事关百姓,事关自己,尤其能受到当地人的关注。

贴近百姓——关注像自己一样的普通人,关注真实的生活,并从生活中提炼出真、善、美,应该说,这是在以人为本思想影响之下,人们思维方式上的一次转变。当人们发现现实中就蕴藏着真、善、美时,他们就会在自己的平凡生活中注入高尚感,参与的热情就空前高涨。方言新闻由于本身播报语言的特点,使得播报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关心的都是老百姓的平常事——普通人,普通事,令寻常百姓感兴趣的。做新闻,目的并不是为了记者自己看,而是要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投其所好。 二、内容上的亲近性

这里要提到一个主持人和播音员的区别。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新闻都是以“读”的形式,应该称为“播音员”,像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东方卫视的《看东方》等,播音员面对稿件只需正确得念出来即可,要求播音员“吐字清晰、语势稳健、节奏明快、语言规整”,无须带过多的个人感情,评判意见,由于播报的新闻多是以国家大事,重要政闻为主,因而也不太适合加入太多的感情元素。相比较,方言新闻的播报人应该称为主持人,对于节目的

3

播报要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很多的方言节目用的都是“说”、“讲”的形式,跟读不一样,语言要求通俗、易懂,消除了电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就感觉是聊家常一般。

在着装上,方言新闻的主持人穿得比较生活化,跟普通老百姓没啥区别。阿六头、师爷穿的是唐装,红色的,蓝色的,黄色的??民族特色非常明显。闲事婆、和事佬,金伯伯穿得也都是普通的生活装,许多老百姓会觉得亲切,就像是隔壁家的大叔,大婶。由于本身节目的特点,方言新闻的主持人基本上以中年人为主,因为也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纪,才对方言,对社会有一定的认识和自己的判断能力,也更加让人信服。同样的,如果让中年人穿得花枝招展,观众也不会接受,反而是简单的,朴素的,生活化的着装更加显得得体。

在演播室布置上,方言新闻的背景通常以民俗文化为主,《阿六头说新闻》里富有韵味的水乡——小桥、流水,一个方台,一个茶壶,一把折扇,主持人开口说方言,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聊家长里短,品奇事怪事;《闲事婆和事佬》的背景很简单,一扇形的窗户,嵌在墙上,一男一女两位主持人搭档,用朴素,拉家常的方式向观众“说”新闻。《金伯伯管闲事》并没有把演播室作为主持现场,而是把主持人直接拉到大街上,或是居民楼里,或是小区,甚至是大马路上,只要是有问题的地方,金伯伯就会出现在那里。

新闻所选择的内容,题材把握,是能够让方言新闻真正做到百姓心里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也是同样也是收视率高低的得分关键。民生新闻,社会新闻的受关注程度很高,一些在新闻播报中无法使用的内容在此都能有发挥的空间。在方言新闻的播报中,我们很少看到国家大事的报道,没有太严肃的话题,没有太生硬的主题内容,方言新闻涉及的内容许多都是关乎百姓生产,生活的问题,也有提供援助的,宣传法律的,还有些是奇事、怪事,这些都是吸引百姓目光的好题材,再配上方言的播报,更加能够使观众“舍得”放下手中的遥控器,对于稳定收视率有很大的帮助。

如2006年3月27号的《闲事婆和事佬》中,有一则是“孩子幼儿园受伤,究竟谁负责”的消息,主持人闲事婆出现场,跟院方了解情况,向家长询问,到医院向医生咨询,显得非常自然,同时又非常好的体现了事件的本身。小孩子在学校里受伤,责任究竟该如何划分,对于家长来说是非常关心的问题,由一件事情能引起观众的思考,共鸣,这条新闻也就做得值得了。同样的,《阿六头说新闻》中的“车库进水无人管”,《金伯伯管闲事》中的“路牌为什么不连号”,《百晓说新闻》中的“帮司机找布料”等,事情都不大,但对百姓来说是很重要的。2007年3月26日的《闲事婆和事佬》中有一条新闻是“头上戴帽二十年,摘下还难入眠”,就是讲了一件怪事,一位中年女性在做完月子之后,就一直戴着帽子,开始是因为头痛怕着凉戴着,可一戴就是二十年,现在还摘不掉了。人都有窥探别人隐私的欲望,对于奇事,怪事的播报,也能引起观众的观看欲望。 三、本土化的靠近

有人曾经说过,随着中国新闻媒体改革开放不断向广度与深度发展,媒体竞争也日益激烈和残酷,各家的媒体的种种战略规划和改革举措纷纷出台,其中新闻节目的本土化发展成为媒体应对激烈竞争的一项基本策略。[1]尤其是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节目,为了在国内外强势媒体的夹击下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迎合本地观众的收视心理,在摸索新闻本土话的过程中,已经大胆、直接开始使用本地方言土语进行新闻报道。方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代表着一种“乡土文化”,乡土文化的重新兴盛,不能不引起传媒界的思考。方言,作为一种特别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它存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直以来,传媒被许多人看成是神秘的领域,尤其当摄影师扛着摄像机出现在人群中,总会引来瞩目的目光。当媒体放下“所谓的身段”和百姓接近时,容易得到百姓的关注和认可。方言新闻正是用本土化的语言,本土化的事件,本土化的评论,影响着观众。这种靠近性也是观众所希望的,同样,好的收视率也正是制片方希望看到的。 四、缺陷

4

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的,方言新闻也不例外。方言新闻尽管火爆,但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也正因为这些引起了学者人士的疑虑。

首先,方言新闻在传递信息、建立媒体宣传观念上似乎是有些错误倾向的。

方言毕竟还是以一个特定地区,特定范围的居住人群为传播主要对象的,范围比较小,传播人群比较固定且少,不利于大面积的传播。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民族共同语,说普通话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方面,而民族共同语的使用水平,是与社会的开放程度相一致的,它标志着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和文明程度。有人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认为假借保护地域文化之名,在广播电视新闻播报中直接使用方言,最终将搞乱文化,使中华民族文化的版图不再完整,并趋于破碎。以语言的障碍人为的设置起一道文化交流的屏障,它的实质决不是在保护和发展地方文化,而恰恰是对地方文化活力的扼杀。2000年,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国家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该法对广播电视播音用语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如确实需要使用方言(如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和对台港澳的广播等),必须经过国务院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的批准。作为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和宣传舆论阵地,新闻媒体应该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和法律观念。

其次,方言新闻的质量参差不齐,缺少连贯性。

方言新闻是通俗,但有些内容却显得庸俗。目前,许多地方台都推出了自己的方言节目,“跟风”现象严重,在效仿和制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节目庸俗化和娱乐化的弊端,这会使得新闻失去了原本的价值。比如,许多方言新闻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把镜头弄虚,请人演一下,虽然在情节上有了一定的充实,却显得很片面,很多情节演出会带着记者的主观色彩,也容易误导观众。

方言新闻的针对人群相对来说比较固定,如何能让外地的观众收看?外地朋友收看的目的多会是要了解当地,因而,看字幕对他们来说显得非常的重要。然而,从方言新闻的播出情况来看,显得不那么乐观。比如,温州话是公认的比较难懂的方言,为方言配上字幕尤其显得必要。但就笔者了解和观察,节目的字幕配置还有很大改善空间。比如《闲事婆和事佬》,采访内容配了字幕,配音也添加字幕,两位主持人的对话是没有字幕的,连贯性不强,容易让外地观众看得云里雾里,这也很难拓宽收视群。《百晓讲新闻》中,主持人说话,配音,当地人的采访都是没有上字幕的,只有在采访外地朋友的时候才上了字幕,而通常外地朋友说的都是普通话,上字幕的必要性并不是很急迫,反而更加应该考虑到用方言说时的字幕。相比而言,《阿六头说新闻》,《我和你说》,《金伯伯管闲事》等节目的字幕都可以做到比较统一,比较连贯,但是在有些方言和普通话表达的差异性上又暴露出许多问题。方言和普通话表达同一个意思,会用到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组织方式,因而当要把方言转化为普通话时,尤其要注意到“翻译”工作。有些制作人员为了简化工作量,直接用普通话硬套上去,“落雨”(下雨)依旧打成“落雨”,“不要好”(不好)依旧打成“不要好”,俚语的表达和普通话的表达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这种硬生生的翻译法虽说是遵循了方言的真实还原,却失去了翻译的价值本身。 再次,方言新闻的排斥性。

地域文化总是方言无法背离的文化纽带。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媒体的方言传播现象执行的是对所在地区的载域文化的一种认同,体现的是方言的整合力。地方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媒体的传播得到了确认。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保护方言,同时也就保护了个体文化和村落文化,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如果在新闻播报中用本地话去排斥普通话,用地域文化去拒绝中国文化,搞所谓的惟我独尊,自我欣赏,这可能就不是用分众化和本土化的说辞就可以应付过去的了。

如今在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倡导和引领下,电子媒体中的语言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间退

5


浅谈方言新闻的利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广联达计价GBQ4.0使用教程(完整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