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可燃物燃点测定 7.1实验条件
SYD-267开口闪点试验器 打火机 燃气瓶及架
7.2实验过程与方法(指出影响实验精度的主要关键步骤)
1、本仪器按照GB/T267-88《石油产品闪点及燃点测定法(开口杯法)》所规定使用。将细砂装入外坩埚中,使细砂表面距离内坩埚的口部边缘约12mm,并使内坩埚底与外坩埚底部之间保持厚度5~8mm砂层。对闪点在300℃以上的试样进行测定时,两只坩埚底部之间的砂层厚度允许酌量减薄。
2、将试样装入内坩埚中,试样液面至坩埚中规定刻线。
3、将装奸试样的坩埚平稳地放置在电炉中,将温度计垂直地固定在温度计夹上,并使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坩埚中央与坩埚底和试样液面的距离大致相等。
4、加热坩埚,首先顺时针旋转加热调节旋钮,全功率加热,迅速升高试样的温度,当试样温度达到预计闪点前60℃时,逆时针旋转加热调节旋钮,调整加热速度,使试样温度达到闪点前40℃时能控制升温速度为每分钟升高4±1℃。
5、试样温度达到预计闪点前10℃,将点火器的火焰移至距离试样液面10—14mm处(放松滚花螺丝,调整奸引火器高低位置,再紧固滚花螺丝)。(影响实验精度的主要关键步骤)
6、接通煤气,调节引火器针阀,使点火器的火焰长度调整为3~4mm。 7、将点火器火焰按规定划过试样表面,以点火器火焰使试样表面上的蒸气发生闪火的最低温度,作为该试样开口杯法的闪点。继续进行试验,直到用点火器火焰使试样发生点燃,并至少燃烧5秒时的最低温度,作为该试样开口杯法的燃点。
7.3实验记录
表3-6 可燃物闪点、燃点测定记录表(开口闪点试验器法)
编号 树种 种类 试验样品绝干重量(g) 闪点 (℃) 燃点 (℃) 采集人/ 实验人 25
枝条 1 白杄 枯叶 枝条 2 青杄 枯叶 枝条 3 白蜡 枯叶 枝条 4 栾树 枯叶 41.02 41.20 42.00 40.03 43.54 41.32 41.88 104.0 128.0 108.0 136.0 105.0 110.0 94.0 105.1 130.2 110.4 138.4 106.3 112.2 96.5 144.2 刘通 刘通 刘通 刘通 张凡兵 张凡兵 赵靓 赵靓 40.31 143.5 说明:①重量单位为g,保留2位小数;②温度,保留1位小数。
实验小组:林学10-1班3组 纪录人:王沫竹
2012年 11月 10 日
7.4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实验时,多数粉末燃烧产生的火焰为蓝色,很难观察到,因此无法很快的读数,导致数据可能与真实值存在偏差;且温度计刻度较为模糊,无法快速准确读数。
7.5实验设计上的问题
由于无法判断燃烧的燃料是粉末还是气化的气体,因此不能准确的判断闪点和燃点
7.6回答问题
为什么要同时测定可燃物的闪点和燃点?可燃物燃点与可燃物的易燃性有什么关系?你认为如何根据测定数据计算出可燃物的燃点?
可燃液体能挥发变成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温度升高,挥发加快。当挥发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源接触能够闪出火花时,把这种短暂的燃烧过程叫做闪燃,把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不论是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可燃物质,如与空气共同存在,当达到一定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就会燃烧,并移去火源后还继续燃烧。这时,可燃物质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也叫做着火点。因为闪点与燃点不同,因此要分别测定。在同等条件下燃点越低可燃性越强,但是,燃点高低只是判断可燃性强弱的一个依据,不能单纯的靠这一条来断定其可燃性。
26
8可燃物临界含水率(MOE)测定
8.1实验条件
1.烘箱;
2.电子天平(0.001g); 3.智能水分测定仪; 4.打火机
5.器皿(如培养皿) 6.干燥器 7.树木的鲜叶
8.2实验过程与方法(指出影响实验精度的主要关键步骤)
1.器皿(如培养皿)洗净、烘干、称重、编号;
2.采取树木的相同含水率的鲜叶分成A、B两份,A份放在器皿(如培养皿)中测定重量(5g以上)后放在烘箱里烘干(105℃)至恒重(间隔1小时的重量差小于0.002g),放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重,由下式求出干湿比:
干湿比?A叶片干重-器皿重A叶片湿重-器皿重
3.仪器接通电源;设定温度80℃
4.将B份叶片放在托盘上,称初始重量(样品数量视托盘容量和叶片形状而定,一般装满为宜)。注意:A份叶片重量和B份初始重量的称量必须同时进行。
5.记录其实重量;
6.加温;每隔1分钟,记录重量(表3-8),用打火机点烧叶片,不燃烧,继续加温
7.叶片被点燃,实验结束。
用下式计算叶片的临界含水率和任意时刻的叶片含水率:
临界含水率(%)?B叶片点燃时的重量-B初始重量?干湿比?100B初始重量?干湿比
含水率(%)?B任意时刻的重量-B初始重量?干湿比?100B初始重量?干湿比
27
8.3实验记录
表3-7 可燃物(叶)临界含水率测定记录表(含水率测定仪法)
仪器设定温度: ℃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树种 白扦 七叶树 日本晚樱 香茶藨子 青扦 丝绵木 迎春 狗牙腊梅 泡桐 矮紫衫 B初始B点燃临界含消耗时采集人器皿重A湿重A干重A干湿B干重/ 湿重时重水率间(g) (g) (g) 比 (g) (g) (g) (%) (min) 实验人 未测量 108.30 56.50 105.40 43.90 100.90 40.30 95.90 38.10 0.50 0.95 0.86 0.86 81.05 0.39 0.83 0.5 5 4 5 5 6 6 9 6 7 8 刘通 李焕 王沫竹 张凡兵 刘通 赵靓 王沫竹 赵靓 王琰珵 汪舟 0.5 54.46 104.8 0.950.720.720.37 4 0.36 0.67 0.36 0.36 49.25 167.80 107.40 0.63 0.47 0.36 0.36 21.58 186.00 34.60 135.60 41.20 111.30 45.20 129.20 51.60 126.00 47.80 0.16 0.98 0.8 0.8 410.2 0.27 0.67 0.38 0.38 137.7 106.9 1.030.810.810.38 5 0.37 0.91 0.65 0.65 93.05 149.3 1.571.371.370.35 2 说明:①重量单位为g,保留2位小数;②含水率为百分数,保留2位小数。
实验小组:林学10-1班3纪录人:王沫竹 2012年 11月10 日 组
表3-8 可然物含水率变化记录表
编号 项目 叶片重量(g) 含水率(%) 叶片重量(g) 含水率(%) 叶片重量(g) 含水0 0.95 100.00 0.83 156.41 0.95 170.21 0.94 2 0.92 3 0.90 4 0.89 5 0.86 6 7 8 9 1 97.89 93.68 89.47 87.37 81.05 0.71 119.34 0.89 153.20.63 0.54 0.5 2 94.62 66.82 54.46 3 0.83 136.10.79 124.70.75 113.30.72 104.8 28
率7 0 3 5 7 4 (%) 叶片重量0.67 0.56 0.47 0.44 0.4 0.36 (g) 4 含水177.7132.1率94.86 82.42 65.84 49.25 8 7 (%) 叶片重量0.47 0.44 0.43 0.42 0.41 0.38 0.36 (g) 5 含水率58.73 48.60 45.22 41.84 38.47 28.34 21.58 (%) 叶片重量0.98 0.96 0.93 0.9 0.88 0.83 0.8 (g) 6 含水525.0512.2493.1473.9461.2429.3410.2率 0 4 1 8 2 4 0 (%) 叶片重量0.67 0.61 0.53 0.51 0.49 0.46 0.43 0.41 0.39 (g) 7 含水270.3237.2192.9181.9170.8154.2137.7率 7 0 8 2 7 8 0 (%) 叶片重量1.03 0.97 0.95 0.91 0.88 0.85 0.81 (g) 8 含水163.1147.8142.7132.5124.8117.1106.9率 6 3 2 0 3 7 5 (%) 叶片重量0.91 0.89 0.86 0.82 0.79 0.75 0.73 0.65 (g) 9 含水170.2164.3155.4143.5134.6122.7116.8率93.05 7 3 2 4 3 5 1 (%) 叶片重量1.57 1.55 1.51 1.48 1.46 1.42 1.4 1.39 1.37 1(g) 0 含水185.7182.0174.8169.3165.7158.4154.7152.9149.3率1 7 0 4 0 2 8 6 2 (%) 说明:①重量单位为g,保留2位小数;②含水率为百分数,保留2位小数。
实验小组:林学10-1班3纪录人:王沫竹 2012年 11 月 10 日 组
0.38 8.4含水率变化曲线
使用Excel画出在80℃恒温下不同树种叶片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标出各自的临界含水率。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