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ping测试
(1)办公室子网ping测试
分别是ping192.168.0.35通、ping192.168.0.66通、ping192.168.0.105通、ping192.168.0.134、ping192.168.0.162(web服务器)通。
图4-7 办公室子网
(2)4.2.2财务部子网ping测试
分别是ping192.168.0.8通、ping192.168.0.69通、ping192.168.0.103通、ping192.168.0.136、ping192.168.0.162(web服务器)通。
图4-8 财务部子网
(3)销售部子网ping测试
分别是ping192.168.0.3通、ping192.168.0.34通、ping192.168.0.99通、ping192.168.0.135、ping192.168.0.162(web服务器)通。
图4-9销售部子网
(4)设计部子网ping测试
分别是ping192.168.0.7通、ping192.168.0.38通、ping192.168.0.70通、ping192.168.0.133、ping192.168.0.162(web服务器)通。
图4-10 设计部子网
(5)生产部子网ping测试
分别是ping192.168.0.1通、ping192.168.0.40通、ping192.168.0.73通、ping192.168.0.100、ping192.168.0.162(web服务器)通。
图4-11生产部子网
(6)路由器ping子网测试
分别是ping192.168.0.1通、ping192.168.0.33通、ping192.168.0.65通、ping192.168.0.97、ping192.168.0.129通、ping192.168.0.161通。
图4-12路由器
5实验问题及解决方法
4.1路由器接入问题
在完成了PAT地址池配置后,当我用某个子网里的PC机来ping外网地址的时候,总是提示无法找到该主机,但是在ping路由器连接内网的端口时却没有任何问题,同时各个子网之间的互ping也没有任何问题。
在进行检查并且通过和同学的交流后,发现该情况是因为没有设置静态路由。
格式如下:
ip route ip route 目标网段 掩码 下一跳地址 具体命令如下:
ip route 192.168.0.0 255.255.255.224 192.168.0.254 ip route 192.168.0.32 255.255.255.224 192.168.0.254 ip route 192.168.0.64 255.255.255.224 192.168.0.254 ip route 192.168.0.96 255.255.255.224 192.168.0.254 ip route 192.168.0.128 255.255.255.224 192.168.0.254 ip route 192.168.0.160 255.255.255.224 192.168.0.254
4.2web服务器访问问题
在进行了静态NAT设置后,发现外网依旧无法访问web服务器,但是拓扑图上显示线路是通畅的,经过仔细的寻找后,发现问题是由于当时在配置PAT地址池的一句命令,命令如下:
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1 pool whp overload 在路由器中删除该命令后,web服务器可以正常访问
4.3不同VLAN间的通信
在三层交换机中划分完VLAN并配置了IP地址后,用某一VLAN下的任一PC
机访问不同VLAN时,出现无法ping通的问题。拓扑图是连同的,VLAN的划分也没有任何问题,网关也是正确的,同一VLAN下的PC机可正常访问。
在询问过老师后,得知了解决方法,原来是三层交换机忘记配置默认路由。 该命令为:
ip route 0.0.0.0 0.0.0.0 192.168.0.253
5总结
5.1方案分析
(1)拓扑布局
在进行拓扑布局的时候,原来的计划是二层交换机上连接路由器,然后通过汇聚层的交换机将五个子网汇聚在一起,并且连接上核心层路由器。
但后来发现这种拓扑布局较为浪费,花费的经费比较大,而且也不方便PAT地址池的转换,故而后来改为二层交换机通过三层交换机汇聚,最后连入核心层路由器。
(2)“VLAN”划分方法
因为一开始的拓扑布局里,核心层路由器下方是普通交换机,VLAN的划分必须在路由器里,所以当时选择的是单臂路由。后来发现这种划分VLAN的方法并不适合该课程设计,于是在修改了拓扑图布局的同时,也修改了VLAN划分的方法。
把三层交换机的路由功能打开,因为三层交换机有多个端口,所以可以每个端口设置成一个VLAN,而不需要使用单臂路由,同时解放了核心层的路由器,使核心层的路由器只需要执行内外网地址转换的功能就可以了。
5.2个人体会
这次课程设计共有两个星期的时间,然而在做该次课程设计时,前一个星期基本都用在搜找资料,理解资料中了,拓扑图完全没有动手。在第二个星期时,资料终于整理完毕,并且子网分配表也已设计好,于是开始动手设计拓扑图。
在设计拓扑图时,拓扑布局使用了多个方案,都因为种种问题而放弃,当最后终于决定了拓扑图布局后,不禁松了一口气。然而拓扑图的决定还只是开始,在配置命令时,各种问题接踵而至,这时候才知道平常积累的知识的薄弱,有些问题甚至只是小小的细节,但自己却无法看出来。
通过询问老师,以及和同学的交流,我终于解决了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完成了这次课程设计,同时也学到了很多。比如PAT地址池,比如静态NAT,比如子网划分的方法有哪些,当然,其中也还有缺陷,甚至让我深刻体验到自己积累的知识之少,如果是我自己一个人解决这个课程设计,只怕难以完成它。
这次的课程设计,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些配置并没有贴切题目的要求,我也会在今后的学习中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加以实践和验证。
参考资料
[1] 新浪博客 [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af6bbd10100z37h.html [2] 新浪博客 [EB/OL].http://blog.csdn.net/phunxm/article/details/9498829 [3] 通信人家园 [EB/OL].http://bbs.c114.net/thread-169943-1-1.html [4] 百度百科 [EB/OL].http://baike.http://www.wodefanwen.com//view/16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