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应急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煤矿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限度的减少煤矿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山西平定古州中盛煤业有限公司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煤矿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应急救援指挥部各分管小组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臵工作。
3、职责明确,规范有序。煤矿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实行单位行政领导负责制,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指挥由矿长统一领导,相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各班组充分发挥自救作用。与阳泉市矿山救护大队签定救护协议,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4、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遵循科学原理,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实现科学民主决策。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改进应急救援的装备、设施和手段。依法规范应急救援工作,确保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5、预防为主,防救结合。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事故应急与预防相结合。按照长期准备、重点建设的要求,做好应对煤矿事故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物资和经费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和演练,做到常备不懈。将日常管理工作和应急救援工作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专业力量,努力实现一队多能,培养兼职应急救援力量并发挥其作用。
第二章 事故风险描述
2.1矿井概况
山西平定古州中盛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平定县张庄镇西城村北部,行政区划归平定县锁簧镇管辖,隶属于山西平定古州煤业有限公司。地理坐标:东经113°37′22″、北纬37°41′43″。井田属山西沁水煤田平昔矿区平定阳胜勘探井田一部分,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年,批准开采6—
4
15号煤层,井田面积7.1322km2。核查保有储量为3200万吨,依据开发利用方案设计可采储量为864万吨。矿井服务年限为10.3年。
矿井开拓采用斜井开拓方式,主斜井(斜长495m,坡度25o)、副斜井(斜长550m,坡度22o)、回风斜井(斜长550m,坡度20o—25o),目前处于改扩建二期建设阶段,现掘进(扩刷)采用炮掘,支护为锚网喷,提升运输方式采用单绳缠绕式斜井提升机(JK—2)单钩串车提升。
2.1.1矿井地形地貌
井田位于太行山脉北段西侧。属侵蚀性基岩、低山丘陵地貌。井田内地势起伏不大,总体上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之势,最高点位于井田西南部边界附近,标高为950.00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北部边界西锁簧村内,标高为750.00m,最大相对高差200.00m。
2.1.2矿井通风及瓦斯
矿井目前已形成主要通风系统。采用地面FBCDZNO.22B型主通风
机负压抽出式通风。功率:2×160KW,井下掘进面采用局部通风机供风,矿井瓦斯等级为高瓦斯矿井。
2.1.3水文地质 (1)、地表水系
井田附近主要河流为阳胜河,阳胜河从井田外南部由西向东流过,向北经陈家庄、立壁村流入大石门水库,向北经石门口汇入南川河,南川河向北汇入桃河。阳胜河发源于平定县阳胜乡崔家、左家、圣堂、范家掌一带,上游由二条支流在南阳胜汇集成阳胜河,全长约10km,阳胜河属季节性河流,平时无水,仅雨季有水流过,大暴雨时可形成洪流。雨季最大流量20立方米/秒,最高洪水位标高约750米,属海河流域滹沱河水系桃河支流阳胜河汇水区。 (2)、含水层
据区域水文资料结合该矿水文地质资料,将本井田含水层划分为以下4个含水层组。
5
a、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
该含水层主要含水层段在上马家沟组中下部和下马家沟中上部,含水层岩性主要是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岩溶裂隙发育, 富水性强。根据2009年9月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在汇能井田进行补充勘探时,在距本井田西南1.00km处施工的H5水文钻孔(O2f+O2s)奥灰水位观测成果,水位标高415.234m。根据以上资料并结合区域岩溶地下水水位资料,推测本井田奥灰水位标高406~414m。
b、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石灰岩含水层组
太原组赋存三层发育稳定的石灰岩,自下而上分别为四节石灰岩(K2)、钱石灰岩(K3)和猴石灰岩(K4),浅部岩溶裂隙较发育,据勘探资料,钻孔钻至该灰岩层段时,均有不同程度漏水现象,据H5号钻孔水文资料,水位标高869.434m,单位涌水量只有0.002L/s.m,渗透系数0.0044m/d,富水性弱。水质类型属HCO3-K+Na型,矿化度均0.475g/L。该含水层富水性弱。
c、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含有多层砂岩,尤以底界K7砂岩(第三砂岩)但据钻孔简易水文观侧,钻至该层段时,冲洗液消耗量并无明显增大, 砂岩裂隙发育较差,据H5钻孔P1X+P1S混合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为0.050—0.077L/s.m,渗透系数为0.1755—0.2378m/d,属弱含水层。水质类型属HCO3-Mg〃Ca型,矿化度0.908 g/L。
d、第四系冲积层含水层
井田内分布较广,分别位于中、上更新统下部和全新统的砂砾石层,属孔隙水,是民用水井的主要水源,富水性取决于含水层厚度及地形条件。据邻区水位动态观测,水位的变化反映滞后降水一个月左右。水质类型为Cl〃HCO3-Ca〃Mg型,矿化度1.0 8 g /L,硬度5 5.21德国度。
(3)、井田主要隔水层
a、本溪组和太原组底部隔水层
本层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铝质泥岩组成,夹不稳定的煤线。为奥
--2+
2+
-2+
2+
-+
+
6
陶系中统岩溶含水层与太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间的良好隔水层。
b、石炭系太原组中上部及二叠系山西组层间隔水层
该隔水层系太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水和山西组砂岩裂隙水间的层间隔水层,由泥岩、砂质泥岩及煤层组成,分布于各层石灰岩和砂岩含水层之间,与各层石灰岩和砂岩含水层构成平行复合结构,起层间隔水作用。
(4)、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井田大面积为第四系黄土覆盖,以角度不整合覆盖于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地层之上。井田内太原组、山西组含水层水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大气降水通过地表黄土入渗或直接补给各含水层。并于向斜轴部富集,以承压水的形式存在。奥灰岩溶水的补给主要靠井田北部外围灰岩出露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由北西向南东径流,最终排向娘子关泉。
本井田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含水层水排泄:一方面靠煤层开采矿井下排水。另一方面通过岩层裂隙垂向上下渗,进入地下水循环向下游径流。
根据水文类型划分报告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属于中等。 2.1.4矿井排水系统
目前矿井采用副斜井井底主副水仓经D46/D85泵4寸管路集中一级排水到地面。根据水文类型划分报告矿井进入生产后,正常涌水量527m/d,最大涌水量800m/d。
2.1.5矿井供电系统
现供电方式:高压10KV双回路供电,供电电源线路为水泥杆架设。第一路取自陈家庄变电站,第二路取自新村变电站。供电总容量5365kvA。经井上配电室分支10KV高压双回路下井至井下中央配电室分支供井下负荷用电,地面变压380V、660V供各级负荷用电。
2.1.6矿井提升运输系统
我公司现状主要提升运输方式采用单绳缠绕式斜井单钩串车提升机,分别承担主、副斜井全部矸石以及零散设备材料的辅助升降任务。均采用
3
3
7
斜井单钩串车提升,提升容器采用1t的固定式矿车。 2.1.7周边小窑概况
矿区及周边范围有三个矿井,存在采(古)空区较多,采空区存在大量积水,是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一大安全隐患。因此,矿井在建设和生产前须进一步做好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矿井应进行三维地震勘探,彻底查清井田范围内的采(古)空区位置、范围及积水、积气及火区情况,并及时填绘在矿区采掘工程平面图上,以便指导矿井做好探放水工作。为掘进中探放采(古)空区积水提供安全保障,以便及时处理。确保矿井建设和生产安全。
2.1.8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2.1.8.1 矿井监测监控系统
矿井装备有KJ70N型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和KJ128人员定位系统,对矿井瓦斯、风筒开停、馈电、局扇开停和人员出入井情况进行监测,并与县煤管局实行联网上传数据。该系统安装有KJ70N-F井下分站8台、瓦斯传感器10台(其中工作面传感器报警值≥0.8,断电值≥1.2,复电值≤0.7;回风流报警值≥0.8,断电值≥0.8,复电值≤0.7)。风筒传感器0台(主井0台、副井0台)、开停传感器4台。
2.1.8.2 矿井通信联络系统
我矿在井下各掘进点都安装直拨调度室总机联络台的防爆电话,保证了与井上下内外各部门的联系,目前该系统基本完善。广播系统正完善中。
2.1.8.3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矿井安装了KJ128(A) 煤矿人员管理系统,该系统安装有KJ128A-F传输
分站4台,KJ128A-F1读卡分站10台,KDW28-18电源4台。KJ128A-k3标识卡380个。
4 压风自救系统及供水施救系统
矿井在所有避灾路线上布臵了适用的压风自救和供水施救管路,压风自救和供水施救系统按照标准在有人工作的岗位留有阀门,接入统一定制的装臵中,满足应急避险时需要。该系统正在完善过程中。 2.1.8.5 紧急避险系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