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使语言意义更明确,消除多义和歧义。 ②使词语获得临时的、特定的含义。
③影响词语的感情色彩。在一定的语境中,语言单位的感情义可以发生临时性的变化,由褒义变为贬义或由贬义变为褒义。 ④填补、丰富词语的意义。 语义在语境中的变化模式:
①具体义,即具体化。在一定的语境中,语义的内涵变得具体、丰富或增加一些附加意义,由概括的概念变成特指某一具体的个体。 ②虚化义,语言单位进入语境后,内涵变得空洞,甚至完全消失。 ③反义,语言单位感情的临时改变,可以由褒到贬,也可以由贬到褒。
④转义,语言单位进入语境后,所指对象发生变化,产生字面外的意义。
□ 举例说明怎样区分蕴含和预设。
答:预设:是指利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双方所共知的常识或根据句子的语境推断出来的信息。
①预设决定于人们普遍接受的逻辑规律。 ②预设必须是客观真理。
③对句子进行提问或否定不影响预设的正确性。
蕴含:两个句子中如果有一个对应的语言单位是上下位概念,这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就是蕴含关系,含有上位概念的句子蕴含含有上位概念的句子。
□ 举例说明语义历史演变的性质是什么,与语义的共时演变有何不同?
答:①语义历史演变是语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变化,是语义的历时性变化。 ②与共时变化的关系:
语义历史演变是语义的系统性变化,不受一时一地特定的语境制约;而语义的共时变化则是在一定语境中发生的个别的不成系统的变化。
语义的历史演变是长久性改变,而语义的共时变化则是临时性的改变。
语义的共时变化是语义历史演变的原因。
□ 举例说明语义演变的原因、途径、结果是什么? 答:原因:
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②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③语言单位内部的矛盾。
途径:总的来说是通过词义的引申,而词义的引申有两个途径:
①比喻:用具体形象的词去比喻与之有联系的抽象事物。 ②借代:利用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用表甲事物的词指代快乙事物。 结果:
①扩大:语言单位概括和应用的范围由小变大。 一个意义所指概念的外延扩大。 词义由单一义项扩大为多个义项。
②缩小:语言单位所概括和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小。
③转移:语言单位的意义由指称一个范围的事物变成指称另一个范围内的事物。
通过比喻或借代等途径而产生的转移。 语言单位感情义的转移。 第四章 词汇
□ 举例说明语言词汇的特点。
答:①词汇的系统性。词汇是语言的一个子系统,其内部具有规律。词汇的系统性是潜在的,可以通过词汇单位的聚合体现出来。 ②词汇的绝对任意性和相对理据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体现在词汇中,即就词本身看,音与义的结合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任何语言的词汇,特别是意义单一的词,发什么音表示什么意思都是任意
的。词汇的相对理据性体现在具体语言语素与语素的组合、词与词的组合是非任意的、可论证的。
③词汇的普遍性与民族性。只要客观事物存在某种概念,就一定会有相应的词来表达它,这对于所有的语言都一样,是词汇的普遍性。民族性是指不同民族反映相同概念的词语往往是不同的,体现在词的音义关系的差别上。词汇的民族性还体现在词语搭配关系和感情色彩上,反映了不同语言词语组合功能和感情义的差异。
④词汇的变化性与稳定性。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回很快地反映到词汇中,使得一些旧词语逐渐从人们口中消失,而很多新词语又不断地在交际以及传播每体中出现,这就是词汇的变化性。同时,词汇的变化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要受到词汇系统的影响和严格制约,有着极强的稳定性。所谓词汇系统的制约一方面是指很多词语的声音、意义和结构形式一旦形成就基本固定下来,不能随意改变。 □ 怎样区分词和词组?
答:区分词和词组要看一个语言单位是不是最小的独立运用的单位,是,是词;不是,是词组。
如何判断一个单位是不是最小的独立运用单位,要用扩展法判断:如果能扩展,则不是最小的,是词组;如果不能扩展,则是最小的,是词。
扩展法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①扩展后语言单位的意义基本不变; ②扩展后组合关系不变; ③一次扩展后,还可以继续扩展。
□ 举例说明语法构词的类型。
答:语法构词:用语法手段来构成新词,是狭义的构词法。 复合法:两个词根语素以句法关系为手段组合起来。 派生法:词根上附着词缀构成新词。
转化法:词的结构不变而词类功能发生变化的构词方法。 缩略法:把词组简略成词的方法。 第五章 语法
□ 谈谈你对形态的认识,你认为汉语有没有语法范畴?同英语等语言比较,汉语的语法范畴有什么特点? 答:汉语的形态问题:
①形态有广狭义之分,狭义的形态指的是构形法,也叫构形形态,即用一个词的词形变化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广义的形态除了包括构形法外,还包括够词法,即在词根的基础上按一定规定创造新词的方法。以上两种又称为内部形态。有人把词序、语词、辅助词等称为外部形态。即研究词的语法范畴和语法形式中心形态。
②汉语有广义的形态,即构词法,汉语的构词通常可有复合法、派生法、缩略法来构词。 ③汉语有丰富的外部形态。 汉语的语法范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