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城镇保护与开发论文 2

2019-01-07 11:46

《历史城镇保护与开发》论文

——以迤萨古镇为例

班级:城市规划101

姓名:后晨

学号:201011002109

迤萨古镇的保护与开发

21世纪的中国城镇正处于全面融入全球化以及快速城镇化的时代,由此带来的特色危机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是这几年讨论得最多的热点之一。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一部分集中在历史文化名城,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分散于众多历史城镇中。今天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影响越来越强大的时候,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能够完整保留历史风貌的已经微乎其微。但是我国的历史城镇约有2000多个,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历史城镇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风貌和格局,拥有独特的历史风貌、优美的自然环境、名胜古迹以及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反映了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但是,在迅猛的现代化潮流之下,小城镇一旦开发,其历史遗存、传统风貌的建筑等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被大量拆毁,传统格局消失,保护历史城镇的任务已经越来越紧迫。另一方面,小城镇又是中国城市化的重要生力军,肩负着发展经济、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重担,城镇更新势在必行。 一、历史城镇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历史城镇的建设面临着众多难题。 首先是风貌的快速改变——许多古镇填了河、拆了桥, 毁了房子,开了马路,造了高楼,却丧失了城镇的特色,湮灭了传统的文化。百镇一面,万屋一貌正在成为现实。历史城镇的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其次,各地方政府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对历史城镇的价值观念逐渐统一,保护类型渐趋多样,保护实践越加具体。但是,现在既是对历史文化遗产普遍重视的时期,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的各种利用目标、操作观念、管理策略、技术水平等参差不齐的时期;虽然对于历史城市的保护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但历史城镇的保护,由于面临的情况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虽然进行历史城镇的整治、保护、开发、利用已是镇政府共识,但是如何保护、如何将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还尚未明确。

此外,在历史城镇保护规划大力展开的同时,对居民生活的改善,对历史城镇本身及其所蕴涵的文化的挖掘、开发与利用,对城镇文化、经济的复兴,甚至是如何走向世界等等提出了新要求。 二、迤萨古镇的保护与开发

1、迤萨的简介

迤萨镇国土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为3平方公里,辖3个村(居)委会、5个自然村、1个居民点、2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1条街道,3条路。最高海拔1634米,最低海拔300米,年平均气温在20℃——22℃之间,年平均降雨量 800mm——1000mm之间。共有3000余人华侨居住在老挝、越南、缅甸、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是云南省有名的侨乡之一。 2、“侨乡”迤萨的历史变迁

迤萨镇,位于云南省南部。1949年隧前隶属元江县,现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政府所在地,著名侨乡。自清中叶至民国末年,历史上几度兴衰起落。1934年一1947年达到最为繁盛的时期。迤萨镇是云南内地与南部边区联系的要冲。迤萨镇雄踞于山巅,目前仍留有大量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特定时期的建筑有着外来风格的显著影响,被称为“法式古镇”。高大的建筑已呈老态,但残壁断垣中仍透露出曾经的繁华与奢靡,使人追念。古城区的格局仍保存完好,典型的山城模式。道路蜿蜒,建筑参差。

3、迤萨古镇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

迤萨镇地处横断山纵谷区南缘,哀牢山系余脉,周边峰峦起伏,沟壑纵横,迤萨镇位于红河南岸的一道山梁之上,其南北两侧分别为红河和勐龙河所切,形成两道深切峡谷,山梁海拔1037米,河谷海拔约为300米,700多米的垂直落差使得迤萨山梁如横空出世,古镇盘踞于孤峙的山巅,自山下观之,城镇借山之雄而愈雄。城镇虽小,但气势逼人,颇似西方城堡建筑群,这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并不多见。迤萨向来缺水,且无土地可供耕种,以惯常的条件分析,并没有形成城镇的良好先决条件,这种反差使得研究迤萨的兴衰历史更具价值。 4、迤萨古镇形成与发展的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多山峦、少平地。现红河境内山地面积达96%,极少平地,因而在山梁建城也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②卜拉人的居住习惯。迤萨山头原为卜拉人(彝族的一支)的居所,后来,汉族的迁入,卜拉人逐渐迁出,而卜拉人则有居高之习惯; ③气候因素。红河河谷海拔低,是干热型河谷,极不利于生活,也不利于耕作,而迤萨山梁则气候凉爽,适宜居住;④交通区位条件。迤萨是江内(红河以北称江内,以南称江外)与西南诸夷联系的必经之地,现代交通出现以前,迤萨是驿道上的重要驿站;⑤铜矿的发现。清乾隆年间迤萨铜矿的发现吸引了大量建水、石屏汉人的迁入,这也是迤萨形成城镇的肇始和重要的原动力。

以上几种因素,使得迤萨虽然缺乏传统城镇形成发展的农业之利,却有着不可替代的区位便利。

5、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

迤萨人为了生存,探索新的生财之路,慢慢摸索出了一条马帮之路。这条路就是迤萨商人合股投资组成马帮,驮着本地生产的衣服、丝线、土布等日用品,到老挝、越南、缅甸等国家卖掉,又从国外采购棉花、象牙、鹿茸、鹿胶、熊胆等名贵药材回国销售,这样一买一卖,赚钱了,马帮就活起来了,就在迤萨镇形成一个行业。

迤萨的商人们靠马帮做生意发了大财,便纷纷投资建盖房屋,要光宗耀祖。因他们到国外,见多识广,吸收了不少的西方文化,于是,所建盖的房屋既有中西合壁的房屋,也有欧式风格的砖木结构,解放初期迤萨镇的中西合壁,欧式风格的房屋达500多幢。至今散布在县城每个角落还有40多幢老房屋。近几年政府已经重视古城民居保护,已经将有价值的民居挂上“重点保护民居”牌子。 迤萨镇保存最完好的是东城门楼和姚初院楼。姚初院楼于民国中晚期(1944)所建。占地为52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80平方米。外观成方形碉堡式,建筑庄严、稳重坚固匀称、大门顶的装饰图案按英、法等国家的建筑式样,设计有“钟表”、“十”字立体的图形,具有西式风格的建筑特色。

东城门楼为三层楼建筑,仅靠姚初院楼,长11米,高12米,第一层为砖拱城门,城门的左右两间为来往的人休息之处,第二层与姚初院楼相通。最为显眼的是姚初院楼和东城门楼的墙壁、阳台等处都修有枪眼,这是为预防土匪袭击而设计的。迤萨镇东门楼,当地老百姓叫它“城堡”。东城门楼古老的青灰城堡建筑,极好的体现了历史的艰辛和当今的幸福,古老建筑与现代装饰的结合,特有品味,东城门楼现在已经成为红河县拍摄婚纱照的必去地点,也是旅游一大亮点。但由于红河县比较偏僻,很多人只知道红河州,而不知道红河县,更不知道什么“迤萨镇”,因此,去红河县旅游的人不多,宣传也不到位。也没有人来讲解和导游,当然也没有收门票,自己玩,自己看。

6、迤萨古镇的保护

首先在迤萨古镇的保护要在发展中求保护,然后恢复整理当地的历史风貌,也可以作用于旅游开发,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这样进入保护的良性循环。保护规划中的实施的关键主要是两点: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了对居民的教育和培训。建立了互动机制,积极扶持居民自行改造、修复传统民居。

在古镇保护的过程也应该注重一些特点:积极为古镇区的发展提供引导;考虑历史城镇的主人——居民的需求;将保护历史环境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 7、迤萨古镇的改造利用原则 (1)改造利用与维护相结合

在严格控制下妥善合理的使用古建筑是保存他们的最好方法,他不仅有助于保护工作的落实,而且赋予古建筑新的活力。利于城市的展,居民生活的提高,文化的传承,节省拆迁费用和能源浪费,创造新的价值和效益。 (2)变更最少原则

即尽可能按原来功能利用改造。因为这种方式意味着最少量的改变,有利于保护建筑的价值,有利于降低改造费用条件不允许时,应选择使建筑、环境、地段等变更最少的使用方案进改造。 (3)发挥群体价值

失去土壤和环境的古建筑容易枯死,建立“保护区”的概念,是为了在改造和修缮的同时,恢复建筑的生命力。很多国家、地区制定了专门的政策复苏古建筑及其群体的文化、生活,使之对其周边地区和所在城市的文化、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4)古建筑改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古建筑代表的不仅仅是自身的考古、建筑等方面的价值,它还承载着非物质的文化价值。一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的建筑、地方经济、传统手工业、传统技艺和艺术结合特别密切,因此,在改造利用的同时,应考虑建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用”创造条件。 (5)安全利用原则

古建筑改造应遵循安全利用原则。维持原有功能的建筑物应增加防火等安全措施,改变使用功能的建筑物应避免有火灾安全隐患的用途。 三、总结

历史城镇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面临众多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今后保护工作的重点将逐步变化,由孤立的保护,转变为整体的保护;由以保护对象为导向,转变为以问题为导向;由忽视规划的落实,转变为重视规划的可操作性;由纯粹的保护,转变为发展中的保护。


历史城镇保护与开发论文 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碧桂园集团甲指、甲供材料采购管理办法-修改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