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

2019-01-07 12:48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教学要点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 (一)例题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A.根本任务 B.根本原则 C.本质属性 D.基本要求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理解。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这是我们党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入、逐渐清晰、不断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有关我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取得了新的重大认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由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和国家的这种性质,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我们具有不断促进和谐、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证。

目前,我国社会在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持续过程。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之,实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故选项C“本质属性”是正确的。

(二 )练习题

1.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 A.苏联 B.南斯拉夫 C.越南 D.古巴 2.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两大阵营的形成 D.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进行阶级斗争 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6.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7.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 )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改良的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8.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

A.集体领导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民主集中制.

9.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 )

A.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实现共产主义 10.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1.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12.下列说法中,观点错误的是( )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

B.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D.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13.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

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14.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

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B.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 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 D.国家政权问题 15.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

A.党的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 B.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

C.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 D.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

16.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17.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8.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19.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 )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实践 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20.民主的根本性质最终取决于( )

A.由谁来进行统治 B.其经济基础的性质 C.统治阶级如何来进行统治 D.是不是全民的民主

21.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

22.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 )

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 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二、多项选择题 (一)例题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A.具体的、现实的人 B.广大人民群众 C.作为个体的个人 D.社会全体成员 [答案] A、B、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本质、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创新理论的一大成果,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也是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入学思想的关键。在历史上,有不少哲学家,尤其是人本主义哲学家十分强调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地位、重视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理解超越于以往哲学主要表现在:首先,它强调入是具体的、现实的人,即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克服了以往哲学脱离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社会实践、社会关系的抽象人的缺陷。其次,它认为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人”是一个集合名词,它是包含所有个人、群体和整个人类在内的社会范畴,克服了人本主义哲学把人归结为“个体的个人”的局限。因此,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所讲的“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一切人”;二是指人民,这是“人”的主体和核心。只有从“人人”和“人民”这两个层面去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的基本含义,才能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实质。

(二 )练习题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 )

A.对资本主义弊病进行了深刻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B.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

C.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 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 )

A.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 B.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

A.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B.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C.我国正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D.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4.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 )

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按劳分配 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5.社会主义建设的几种主要模式是( )

A.苏联模式 B.南斯拉夫模式 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6.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 )

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 B.历史传统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D.地域环境不同

7.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夺取国家政权 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8.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 ) A.帝国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B.帝国主义时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必然表现 C.资本主义新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

9.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主要是( )

A.政治领导 B.组织领导 C.思想领导 D.集体领导 1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D.坚持改革开放

11.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 )

A.攻击和反对共产主义 B.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步人社会主义 C.主张搞三权分立、多党制 D.主张搞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 12.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其原因在于( ) A.它们的领导力量是一样的 B.它们的阶级基础是一样的 C.它们的内容是一样的 D.它们的形式是一样的 13.列宁指出的具备革命形势的主要特征是( ) A.被压迫阶级的贫苦和灾难超乎寻常的加剧

B.统治阶级遭受危机,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C.多数工人充分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并且抱有为革命牺牲的决心 D.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

14.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理论来源是( )

A.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B.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C.德国古典哲学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5.《共产党宣言》提出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以后的任务是( ) A.用革命的暴力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B.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彻底消灭私有制

C.把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使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D.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16.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的原因是( )

A.无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 B.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 C.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重的阶级 D.无产阶级是最强大的阶级 17.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有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 B.工人运动的一定发展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指导 D.加强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联合 18.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 )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19.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

A.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C.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D.不成熟、不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 20.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因为( )

A.它只是对资本主义罪恶进行了天才的诅咒 B.它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原因 C.它没有找到建设新社会所依靠的阶级力量 D.它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XX县XX镇便民服务中心服务事项及办事流程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