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社会分配 D.社会互助
社会助长指的是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的绩效要比单独时完成任务的绩效高。280 24.群体所确立的表明在特定环境中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和标准是( B ) A.群体目标 C.群体决策
B.群体规范 D.群体活动
群体的规范指,群体所确立的表明在特定环境中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和标准。268 25.能提高群体的士气,大家都感到满意的沟通网络是( B ) A.轮式 C.链式
B.圆周式 D.Y式
群体的沟通网络:有5种不同的沟通网络,即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和“Y”式。集中化网络对于简单的任务较为有效,而分散化的网络对于复杂任务较为有效;从成员的满意感上说,圆周式沟通网络能提高群体的士气,即大家都能感到满意。276
26.有研究表明,当个体在写毕业论文时,他人在场比自己单独完成的效率低,这表明他人在场( B ) A.会产生社会助长 C.对其没有任何影响
B.会产生社会抑制 D.对其会产生激起
其他人的在场实际上阻碍了个体的绩效,这一现象称为社会抑制。280 27.菲德勒(F.E.Fielder,1964)提出的应变理论( D ) A.是指领导的特质理论 B.是指领导的情景理论
C.是指随情景的变化而变化的理论
D.兼顾了领导的特质理论和领导的情景理论两个方面
菲德勒于1964年提出的领导的应变理论兼顾了领导个人的特点和情景特点对领导效力的影响。300
28.当你在教室的固定座位被他人占着时,你心理会不舒服,并打算下次早点来教室控制你的座位,这种领域形式是( B ) A.主要领域 C.公开领域
B.次要领域 D.私密领域
领域的形式: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具有三种领域形式。第一种叫做主要领域。主要领域是为个体或群体独特地、排他性地拥有和控制的领域;第二种叫做次要领域。对于个体来说,
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第 6 页(共 10 页)
它不那么中心或基本,是否拥有它们也不那么清楚,其他人常常可以进入这类领域;第三种叫做“公开领域”。当未占领它时,没有个体或群体感到他们拥有这个领域,但一旦有人占领了这个领域,人们往往予以默认。306
29.个体对极为关注和感到具有拥有性的领域,会采用不惜诉诸以法律来防卫的反应方式,这个领域一般是指( A )同上 A.主要领域 C.公开领域
B.次要领域 D.社会领域
30.在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拥挤是指( B ) A.客观状态 C.物理空间
B.心理状态 D.高密度情景
拥挤是一个主观的心理状态,它的定义是“一种通过空间的、社会的、个人因素的互相作用而激起的动机状态”,所以拥挤是心理紧张性的。315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时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不包括( DE )? A.观察法 C.实验法 E.元分析方法40
2.在影响态度改变的沟通中,可以提高沟通者可信性的主要内容包括( AB ) A.沟通者的专长或权威 C.沟通者的口才 E.沟通者的身体语言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有:沟通者、沟通对象和沟通内容。
沟通者:1、可信性。所谓“可信性”指的是沟通者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能提高沟通者使人相信的程度和沟通的效果。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沟通者的专长或权威,另一个是沟通者的动机;2、睡眠者效应。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而增长,这个效应就称为睡眠者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把信息本身和沟通者分离开来,而且人们遗忘沟通者要比忘记沟通内容更快一些;3、类似性。某些研究发现,如果信息由一个与听众相类似的人来
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第 7 页(共 10 页)
B.听众对沟通者的动机或意图的信赖程度 D.沟通者的外表 B.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传递,也会成功,不一定要依赖具有专门知识的沟通者。70
3.韦纳(B.Weiner,1971)等人认为,在成败归因过程中包括两个步骤,分别是观察者必须决定( CE )
A.是对能力的归因,还是对性格的归因 C.归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E.成败是稳定的发生,还是不稳定的发生
归因类别中,有一种特殊形式的归因就是在成功或失败体验中的归因。韦纳对这类归因进行研究后提出了成功失败的归因理论,称为成就动机归因理论。
韦纳等人提出了一个包括两个步骤的归因过程。第一,观察者必须决定归因时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即决定控制源。第二,进行了内在或外在归因之后,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功或失败是稳定地发生的,还是不稳定地发生的。(内在,稳定——能力;内在,不稳定——努力;外在,稳定——任务难度;外在,不稳定——运气)114
4.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对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重要作用的行为是( AC )170 A.助人行为 C.利他行为 E.反社会行为 5.S.沙赫特就孤独的个体进行了有关研究,其研究得出的结果是( ACE ) A.孤独所产生的痛苦程度与孤独的时间不是线性关系 B.孤独所产生的痛苦程度与孤独的时间是线性关系 C.孤独者常常想到其他人,甚至产生有关其他人的幻觉 D.孤独者常常想到其他人,但不会产生对其他人的幻觉 E.头脑中思考智力的孤独者会表现出较多的不安和冷漠
沙赫特总结了有关孤独的个体的研究报告,对孤独做出了三点结论:第一,孤独所产生的痛苦程度与孤独的时间不是线性关系。在一段时间内,由孤独所产生的痛苦增加了,但不久就开始下降。长时间的孤独,个体就进入了类似精神分裂症的冷漠状态看,这时个体没有什么情感,对环境不作任何反应。第二,孤独者常常想到其他人,梦中也出现其他人,甚至产生有关其他人的幻觉。第三,那些报告说头脑中思考物理的或智力的游戏的被试,比没有做这样思考的被试表现出较少的不安和冷漠。314
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第 8 页(共 10 页)
B.攻击性行为 D.侵犯行为
B.是对自己归因,还是对他人归因 D.归因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态度与行为之间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对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态度只在某种条件下与实际行为相联系。一方面,从态度到实际行为的转换常常通过行为倾向性来实现。另一方面,有了某种行为倾向性不等于就有某种实际行为。其主要原因是,第一,行为不止由态度决定的;其次,与单一行为相联系的不止是一种态度;第三,总的态度不等于具体的态度;第四,不只是态度,而且个人的特征和需要也与行为有着联系。50-52
2.多拉德认为,挫折一定会导致某种攻击行为。( )对(注意,我们都知道挫折不一定导致攻击行为,这里是多拉德认为)
挫折——侵犯性理论的主要观点:挫折——侵犯性理论是多拉德等一批心理学家在1939年提出来的。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就是:“侵犯行为总是挫折的结果”;“挫折总会导致某种侵犯性”。197 3.当你走进超市买东西时,你就和超市的其他人一起属于同一个群体。( )错
群体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共同目标的个体所组成,彼此互相有着接触和交往,有稳定的联系和某种程度的互相依赖性,在心理上意识到对方,认为他们是属于同一群体的人群。253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行动者与观察者归因的区别及其心理机制。
行动者与观察者在归因时存在着区别:作为行动者,我们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或情景的因素,也即做外在归因;作为观察者,我们会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原因,也即做内在归因。
行为者和观察者归因时有区别。一种解释认为他们得到了不同的信息,自然得出不同的结果。第二种解释认为原因在于看问题的角度或倾向性不同。137
2.简述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类似性,互补性,物理距离的接近,交往的频率,外貌的吸引力。 156
3.简述影响利他行为的求助者的特点。
求助者的一些特点会影响利他行为。这些特点主要有依赖性、亲密关系、吸引力、类似性和责任:1、依赖性。接受帮助的人的依赖性会影响利他行为发生的频率;2、亲密关系和吸引力。像朋友、亲戚等亲密关系意味着互相依赖性和帮助的义务。一般而言,人们往往
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第 9 页(共 10 页)
会先帮助熟悉的人。同样,求助者的吸引力也会增加获得帮助的概率;3、类似性。类似性会导致吸引。因此,吸引力和帮助的关系合乎逻辑地引出类似性与帮助的关系。人们往往会帮助那些与自己相类似的人;4、责任。当人们认为求助者由于不负责任或由于漫不经心而引起了问题和麻烦,往往会期望他自己解决它。184 4.简述解释遵从的群体中心理论。
群体中心理论。一般说来,群体对个体施予压力使其遵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来自于群体的信息性压力;一种来自于群体规范性社会压力。213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举例说明如何通过理性的沟通让消费者改变态度。
从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沟通者、沟通内容、沟通对象三方面展开论述和举例70.
2.论述归因偏见中“行为中心偏见”的含义及其成因。
行为中心偏差(即行为中心偏见)——“行为”吞没“场”:海德曾经指出,人们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太多地根据行为,而不大根据行为发生在其中的环境的前后关系来做出。其意思是,人们归因时更看重行为信息,而忽略背景信息。他把以行为作为归因的主要出发点的偏差,称作“行为”吞没“场”偏差。罗斯考察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并把它叫做“基本的归因错误”。117
产生这种归因偏差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社会规范对我们归因的影响,这种社会规范是: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有其他的社会规范,像考察一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应该“听其言,观其行”。这些规范都让我们专注于对方本身的行为,忽略情景因素的作用。第二个原因是,根据格式塔原理,当我们观察另一个人的行为时,他的行为成了注意的中心,而行为发生在其中的情景成了背景,因此行为与背景相比,变得更为突出。118
3.结合实际谈谈人们合作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所谓合作是指,两个或更多个个体(或群体、组织)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协调他们的行为。
形成合作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真诚的、善良的愿望以及对对方的信任,希望通过彼此的合作,能克服困难,共同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但除了这一点外,合作的原因还有许多种。 a、奖励的结构:合作奖励情景还是竞争性奖励情景对合作的影响是不同的。
b、回报规范:回报这一社会规范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强有力的影响。人们往往以合作的反应回报他人的合作行为。
c、归因:如果认为对方的动机是真诚的,要比认为对方的行动不过是一种要捞到好处的策略、是一种权宜之计,我们更愿意进行合作。
d、沟通。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合作行为的产生。群体中的讨论会促进了对群体的认同。这种认同反过来减少了自私行为,有助于更好地利用群体的资源,同时,也会减少群体成员“搭便车”行为。然而,某些形式的沟通并不能残生对方的合作行为,例如,使用威胁。247
02047#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第 10 页(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