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2019-01-07 19:31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纲要:注意是人们都熟悉的心理现象。人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并 集

中于一定的事物,这就是注意。注意力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注意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及入学后学业成绩的高低。因此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幼儿注意水平直接决定幼儿发展水平

注意是人们心理活动的积极状态。它和人们的认识过程是紧密相连的,它与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密切伴随,当人们注意的时候,它体现在观察、倾听、记忆、想象、思考中,注意如果脱离各种认识过程的单纯的注意是不存在的,也是无意义的。所以 注意的发展对人的学习、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幼儿早期的注意力的培养,对成就幼儿的一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幼儿智力的发展影响对新知识的吸收。

通过对超常儿童的研究发现:超常儿童的注意力都是非常集中,而且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这种集中,他们看书、画画、作业都能坚持数小时不转移,不分散注意,正是由于有这 种注意力,才使他们学习效率高,掌握知识迅速、牢固。而那些学习新知识效果不好的幼儿,则往往是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孩子。因此,虽然其中有的幼儿天资并不愚钝,小脑子也 挺灵,但就是因为注意力总不能集中、稳定,学习成绩免不了总是落后。这就说明,幼儿注意力的培养是件十分重要的事,它关系到幼儿智力的发展,影响幼儿学习的效果,因此必须从小加以培养。

二、培养幼儿注意力,应客观地遵循幼儿注意力发展的特点。

(一)幼儿注意缺乏目的性和指令性,幼儿在这个年龄段做事的随意性较大。如果做事没有讲清要求,幼儿的做事的随意性就更大。所以,幼儿在做事情前先讲清要求,这对幼儿的注意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当我们在进行故事教学时,常常会发现不同的孩子对同一个故事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刚开始能听一会,但很快就被其它事物所吸引;有的则东张西望,游离于故事之外。孩子中为什么会有爱听故事和不爱听故事之分呢?分析这样的情况,教师的反思往往停留在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指向上,认为是孩子注意集中能力的差别或者是对故事内容是否感兴趣造成的。

(二)幼儿对活动缺乏持久的兴趣,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有一定的注意,不感兴趣的活动则表现出明显地注意力不集中。如对活动产生厌倦、也会对活动过程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幼儿认识的事物首先要获得幼儿的情感认可和接受,幼儿才有可能对它产生探索的兴趣,幼儿的情感认可最初的条件应是不反感。探究、操作是幼儿在不反感的基础上产生了积极的兴趣,这种兴趣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来自于幼儿主体自身的积极情感,如好奇、喜欢等:一个来自于活动组织的主体——教师,教师可利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幼儿的兴趣。

三、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一)从动的角度去入手,通过手脑协调加强注意力的培养。

在教学活动开始时,让幼儿参与活动,通过游戏,操作,让幼儿积极动手动脑, 可以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更加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课前时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很难进行教学,如果课前有一个律动,孩子们会跟着音乐节奏做律动,当音乐停时,孩子们会做的非常端正,等待上课,注意力一下集中,不需要老师无数次的强调。这学期刚入园,由于我接了一个新班,没有来得及编新的律动,每天上课前,我就会说请你面向老师坐,通过无数次的说,孩子们才可以集中注意力,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于是我编了一个歌曲来做律动《点豆》,孩子们特别喜欢,,兴趣高昂,教师不费吹灰之力,孩子的注意力立即集中,于是我把很多都编成了课前律动,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对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受兴趣和情绪的控制。(二)从静的层面灵活使用语言沟通的方法进行培养。(1)善用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孩子的注意,从而调动孩子的学习情绪,对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2)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就是说语言应避免枯燥乏味,空洞无物、呆板无力。同时教师的教态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亲切自然的教态,会给孩子愉快的感觉,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3)语言面向全体、注重个别。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幼儿,而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幼儿由于个性、家庭背景、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等方面导致孩子的语言理解、接受的能力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言上要巧妙的运用和选择。教师还要注意语言的示范性、完整性、口赤清晰、鲜明、准确、简洁明了、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三)从心理的角度去捕捉幼儿的心理变化进行培养。

形象生动、富有表情、重点突出。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就是说语言应避免枯燥乏味,空洞无物、呆板无力。常见一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语言平淡生涩,毫无情趣,试问能给孩子美的享受吗?孩子还能认真的听下去吗?语言是教师和幼儿沟通的桥梁。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是稳定幼儿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因此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语言应当形象、生动、有趣、活泼,并且根据需要加上适当的丰富的表情,突出所要说的重点。具有审美特征的教学语言,无论老师的语言情感表露形式或显或潜、或浓或淡 、或刚或柔,它们都具有真切地打动人心的魅力,

语言的针对性要适合孩子的各年龄特点,教师说话的语气,口吻在小中大班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小班教师说话语气缓慢,亲切,角色意识强,中班教师说话生动,有趣,游戏情趣强,大班教师的语言更加富有启发,诱导,激励和知识性。 在教学活动《聪明的小鸡》中,我尽力施展自己的语言功底,细声细气学狐狸的声音,去刻画狐狸的狡猾,这时候孩子们聚精会神,注意力非常集中,时而为聪明的小鸡鼓掌,为狐狸的狡猾屏住呼吸,唏嘘不已。可见,幼儿的注意极易被教师的语言所左右。

教师的教态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亲切自然的教态,会给孩子愉快的感觉,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2)语速面向全体、注重个别。

有的教师比较急性,平时说话快,课堂说话也快,连珠带炮,孩子还没搞清楚老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她已经在说第二句话了。而有的教师比较庸懒,说话慢吞吞,说了很久也不知道中心主题是什么。这两种情况都可导致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中的教学语言不同于平时的个别会话,教师面对的是全体的幼儿,而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幼儿由于个性、家庭背景、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等方面导致孩子的语言理解、接受的能力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言上要巧妙的运用和选

择。首先要保持一个原则,面对全体幼儿时,教师的语速不能太快或太慢,应让全体幼儿听清为准则。第二则是“因人而语”,由于孩子个体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个别对话时,对于性格较急的幼儿,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沉稳,语速适中,使孩子的焦急情绪得以缓和;对于理解能力差,反应慢的幼儿,教师的语速应该适当的放慢速度,显得更有耐心。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语言的示范性、完整性、口齿清晰、鲜明、准确、简洁明了、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等,这些也将影响孩子在课堂活动中注意力的集中。

(四). 培养幼儿安静倾听包括(1)眼神暗示法 眼神暗示法即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眼神提示,引起注意,使孩子能耐心的听讲。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时,切不可打断其说话,更不能当场训斥孩子,以免干扰集体的注意力。(2)动作暗示法 动作暗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动作提示,引起注意,使孩子能耐心的听讲。教师只要不失时机,采用一些新颖的暗示,可以达到提高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效果。

综上所述:注意力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有了它,孩子便能学到好多东西。虽然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俗话说的好“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注意力的这扇窗户,智慧的阳光才能撒满心田。

参考文献:

(1) 丁祖荫 《幼儿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4 (2) 《幼教园地》2002.12. 36期

(3) 松果 《培养注意力的重要性》 【EB】2010.02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注意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电路分析模拟试题3套及答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