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游移

2019-01-07 19:32

关于心智游移的研究

张瑜 基础心理学12级 122327

摘 要 心智游移是一种常见的非自主内源性意识体验,是意识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提示非感官意识在人类意识经验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持续进行的无意识加工对个体生存可能具有的重要意义,对心智游移的研究是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内新兴的热点课题。 关键词 心智游移 研究方法 理论 相关领域

心智游移(mind-wandering)是一种常见的意识体验, 指的是个体清醒状态下自发产生的一种意识状态, 此时内源性心理表征在没有外显目标引导的情况下被个体意识到,个体对这个过程缺乏控制(Smallwood & Schooler,2006)。例如没有缘由地想到第二天的计划, 或者突然“回闪”过去的情景, 以及那些突然“闯入”脑中的图像、声音、词语, 都属于心智游移的范畴。 1心智游移的内容

根据为数不多的几项涉及心智游移内容的研究, 可以从表征形式、时间指向特征以及与个体自我的关系三个角度分析心智游移的内容。 1.1心智游移的形式

首先,心智游移是一种多表征的复杂意识体验,总体上包括语义性和情景性两类。前者指那些没有背景色彩的心理表征涌现,可以是言语性质的内容,也可以是表象性质的内容,如一个词、一段声音或一幅图像;后者指带有鲜明的情景性特征的心理表征涌现,有时间、地点、场景等作为背景,可以是对过去事件的情境记忆,也可以是以情景性方式出现的对未来的计划和想象。情景性内容在心智游移中占主导地位,研究表明在非随意性记忆涌现的体验中,情景性表征要多于语义性表征,最新的针对心智游移的即时意识经验取样和回顾式访谈表明心智游移体验中40%以上为情景性表征,是心智游移各成分中比重最大的部分,这也是心智游移经常被称为“白日梦”的一个原因。语义表征的心智游移以内部言语,是仅次于情景性表征的心智游移体验,此外还包括视觉表象、非语义的听觉表征等内容。 1.2心智游移的时间指向

大部分心智游移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时间指向特征,包括将来指向、过去指向、现在指向。各项研究在心智游移的将来时间指向偏向特征上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 1.3心智游移的具体内容

心智游移时的意识体验与个体的当前关注有密切联系。当前关注是个体有目标时保持活跃的一种假想结构, 它会影响个体的认知, 使个体对所有与目标特别是个人生活目标有关的线索都保持敏感。这个假设得到了经验取样研究的证实, 研究发现, 日常生活中的心智游移与个体的自我、近期的生活以及将来的计划都有显著相关,而幻想 在心智游移中的比例很小。任务中发生的心智游移也具有显著的自我相关性和个人目标相关性。更直接的证据来自实验研究。研究发现, 当个人相关目标被激活时心智游移增多,在静息前给予个体事后要进行任务的具体目标会导致个体在静息期间进行频繁的有关这个任务的心智游移,并且,只有当这个任务可以从心智游移中获益时,相关的心智游移才会发生,提示心智游移可以受某种近期目标驱使。因此,尽管心智游移本身不受个体主观意愿和外显目标的控制,但它可以受到内隐目标的驱动。 1.4心智游移的频率

就个体发生心智游移的频率而言,心智游移可能是最为普遍和不可避免的一种认知现象。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室情境下获得的心智游移比率可能略高于日常生活中发生心智游移的频率。因为实验室情境相比日常生活情境,刺激较不丰富,故提供了发生心智游移分更多的可能性。在静卧、闭眼的静息态或被动注视状态下,心智游移更为常见。同任务态下的分

心现象一样,这时涌现的内部心理事件也是与外界刺激无关,是一种自发的、非自主性的内源性信息加工,即心智游移。总而言之,无论是实验室情境还是日常生活取样研究,均表明心智游移这种内源性的信息加工过程其发生是如此频繁和普遍,一有机会就会占据个体的意识中心。

2心智游移的研究方法 2.1双任务实验范式

近年来,心智游移领域的研究者开发了一种“双任务实验范式”用于间接地去考察心智游移,该范式主要告知被试需要集中注意去完成的目标导向任务是外显任务(即首要任务),这样的目标导向任务往往釆用较易引发心智游移的任务,而心智游移则成为一种内隐任务(即次要任务),研究者从次要任务对首要任务影响的角度来考察心智游移,使得心理学实验中经典的反应时和错误率指标成为了心智游移的客观行为指标。早期研究采用信号检测任务、随机数产生任务、警觉任务等作为首要任务来考察心智游移。在这些任务中如果发生心智游移,往往会使得任务反应错误、反应时变化等一系列的绩效下降表现。 2.2持续注意反应任务

目前的心智游移实验研究较多采用的是持续注意反应任务(sustained attention response task,简称SART) 作为首要任务,它是传统的go/no go任务的变式,最初是为研究持续注意能力开发的[。该任务主要随机呈现高频的非目标刺激(例如除了3以外的数字0-9)以及低频的目标刺激(例如数字3),被试的任务是对目标刺激不作按键反应(即go),而要非目标刺激进行按键反应(即no go)。高频的非目标刺激会较易造成刺激—按键的自动化反应,个体只有时刻对呈现剌激保持注意才能抑制对低频目标刺激的按键反应,因此在任务中对低频目标刺激的错误反应可以认为是出现心智游移。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心智游移出现的频率会受到目标刺激的呈现频率或速度的影响因此,持续注意反应任务成为研究心智游移的典型实验任务,在心智游移研究当中被广泛采用。 持续注意反应任务至今仍存在较多争议,如持续注意反应任务的错误率和反应时之间存在高相关都说明个体在任务中存在速度准确率平衡的问题。有研究者认为持续注意反应任务只能测量反应控制和反应策略,按键错误不一定是心智游移导致的,还会受个体工作记忆或速度准确平衡的影响。 2.3经验取样法

在自然情景中对心智游移的研究多采用经验取样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简称ESM),经验取样被广泛用于收集个体的意识经验,是最早也是最为经典的信号追随记录,是一种在自然情境中对日常经验以及当下行为进行深度研究的方法,它要求被试在从事日常行为的过程中进行一系列自我报告。在该类范式的研究当中,一般是让被试随身携带一个专门的设备,在设备接收到信号时,被试要立即记录下自己的意识状态、具体行为、社会或环境特征等内容。经验取样法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可以很好地满足研究进行中的意识体验的需要。一些研究者还开发出经验取样法的软件程序,极大地方便了研究者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3心智游移的理论观点 3.1心理基线的观点

心理基线观点认为心智游移是人的一种心理基线状态。当前任务如果不再需要意识控制时,个体的注意会停留在心智游移这一心理基线状态下,如果当前任务需要意识控制时,个体的注意会从心理基线状态跳转到对当前任务。有研究者认为无论是否存在着需要注意控制的任务,心智游移都在发生,一项ERP研究的结果表明心智游移的发生与大脑基线状态密切相关,也有fMRI研究发现个体心智游移时默认网络会被激活,默认网络是个体静息状态下激活的大脑皮层区域,在任务执行状态下会抑制该区域的活动,因此可以推断出个体的默认

区域激活与心理基线状态存在相关。 3.2当前关注理论

当前关注理论认为执行过程不会产生心智游移,心智游移的产生是由于对当前关注事件的未解决目标的加工,该理论从心智游移内容解释了心智游移的机制。个体的目标状态和当前状态之间存在的差异构成了个体当前关注的目标,个体持续关注的目标是心智游移体验的内容提供者,因而有研究者认为心智游移多数是受到内隐目标驱动,这些目标被解决或者被放弃,否则这些当对前关注事件的加工很容易被环境中的线索或其他想法激发。一项fMRI研究结果表明心智游移与个体当前关注的事件相关。此外,有研究者发现老年人由于当前关注的内容较少,缺少内源性信息去引发其心智游移,虽然他们执行控制能力较差,但是心智游移并没有因此增加,该结果也支持了当前关注理论。 3.3认知资源分配理论

认知资源分配理论认为心智游移过程需要占用认知资源,而且是不受意识控制的。该理论从认知资源分配的角度来解释心智游移的机制,当前任务如果是需要占用较多认知资源的,势必会造成同样需要认知资源的心智游移缺乏足够的认知资源可用,导致心智游移减少,随着个体对任务熟练度的提高,任务对认知资源的需求降低,更多的认知资源可投入心智游移,从而使心智游移频率增加。执行控制和心智游移之间的关系是任务负荷和心智游移之间的特定关系,许多心智游移研究都表明当个体的心智游移会导致个体缺乏足够认知资源对外部的信息进行加工会对当前任务的表现造成干扰,还会对深入加工信息造成影晌。认知资源分配理论仍然受到部分质疑的声音,例如无法解释高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有更多的认知资源却在任务中更少报告心智游移的现象。 3.4执行控制失败理论

执行控制失败理论认为心智游移不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它是持续自动产生并受到执行控制阻止而让其无法被个体注意到,也就是说,如果执行控制失败就会导致无法保持对当前任务的注意,从而注意到心智游移。McVay等人认为从心智游移占用认知资源的角度,无法解释疲劳或酒精把认知资源耗尽后心智游移却没有相应减少;而执行控制失败理论可以作出较好地解释,执行控制能力受到疲劳和酒精作用的影响而降低,导致更多的心智游移。虽然执行控制失败观点能够解释一些与认知资源分配理论相背离的现象,但却无法解释在一些认知资源需求很低的任务中心智游移的情况。 4心智游移的相关研究 4.1心智游移与情绪

心智游移中情景性内容的优势性地位以及与个体自我和当前关注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心智游移体验必定具有情绪特征。心智游移和情绪的关系首先表现在心智游移内容的情绪特征和个体情绪之间的一致性上。自传体记忆研究发现,非自主自传体的涌现存在情绪一致性效应,即想起积极的个人过去事件往往伴随着个体当时的积极情绪;另有研究证实, 消极情绪下的个体更容易想起消极的过去经历, 积极的情绪让人易于想起正性的过去经历, 这种消极或积极的记忆提取强化了个体当前的情绪。心智游移和情绪的关系还表现在消极情绪对心智游移频率的影响上,消极情绪往往引起更频繁的心智游移,尤其在负性情绪障碍个体身上。

4.2心智游移与创造力

无论是从心智游移的游离性特征还是注意偏离当前任务,有助于摆脱思维定势来看,都说明心智游移很有可能成为创造性和灵感的一个来源。当个体发生心智游移时,这种不受控制的特性有助于个体突破思维惯性,具有类似发散性思维的特征;心智游移以发散性的方式对之前没有來得及加工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很有可能促进之前未解决的问题解决。“顿悟”的体验或“啊哈”现象可能就是因为通过心智游移对某些相对较为遥远的信息进行加工

整合而产生的结果。当个体发生心智游移时,其思维转变为一种更加自发性的,较少受认知控制的思维模式,此种思维形式有助于个体拓展相关信息范围,有助于产生更有创造性的思想。

另外心智游移的典型特征是注意力对于当前任务的偏离。Christoff认为心智游移时,伴随认识控制水平的下降和注意力分散。而在创造性的问题解决中,当注意指向别的事件的时候,新的连结或者想法进入意识中心。短暂的分心可以降低对错误答案的联系,允许正确解答浮出水面。创造力经常受到己经存在的知识经验、极端事件和最近激活结构的阻碍。短暂的注意力偏离当前任务可以使个体进行范围更加宽广的信息搜索,这种信息搜索更少受到概念之间传统联系的束缚。 5心智游移的适应性

尽管心智游移的存在使得个体不能专心于当前任务,行为绩效因为受到自发产生的内源性意识体验的干扰而下降,如行为出错或反应时变慢,使得人们经常将其作为一种浪费时间的无效甚至负面的心理过程。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这种不可避免的、极其普遍的非自主感官意识现象对个体生存的适应性意义。

作为一种意识体验的心智游移,也必然和其他意识体验一样可以在脑内引起广泛的适应性变化(而不是像无意识过程那样仅仅影响局部区域),这提示了让无意识背景中的重要信息进入意识水平被个体觉知而形成心智游移是必要的。心智游移即便是违背个人当前意愿或侵入性的,也可能扮演着重要的适应性功能(Baars,2010)。意识容量非常有限,而容量无限的无意识加工如果失去了通向觉知水平的通道,也会使其作用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可以将心智游移看作是连接容量有限的意识空间和容量无限的无意识过程之间的一个“通道”。

心智游移的功能还可能与自我意识有关。心智游移中高比例的情景性的内容, 包括指向过去的情景记忆和指向未来的情景想象,表明个体经常处在一种心理时间旅行(mental time travel)的状态, 即将自我投射在心理时间上的任意时刻。有研究认为心智游移是一种自我觉知的默认加工状态, 帮助个体对自我结构进行不断整理和完善, 保持自我在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连续感,在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6问题与展望

首先,目前仍缺乏对心智游移统一的操作性定义。注重心智游移与注意关系的研究者倾向于将心智游移等同于TUT, 而早期对心智游移的研究则较多使用白日梦这样的日常生活概念,还有人使用自发思维等概念来指代白日梦。各研究者之间缺乏对心智游移定义的统一认识, 因而造成不同研究之间的概念外延不一致的情况。对心智游移现象的研究需要在充分认识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给予明确的操作性定义。

其次,对心智游移的研究需要采取“整合”和“解构”相结合的策略。目前的研究大多采用整合的策略, 即将心智游移这个意识状态当成一个整体来研究, 而对心智游移本身内容构成的复杂性重视不足。

第三,对心智游移的动力机制研究还需深入和实证化。通常研究心智游移的实验室研究范式都是在一个非常枯燥的任务背景中获取被试心智游移的频率,而这样的方式很难真正反映心智游移背后深层次的动力机制。未来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探索心智游移和个人内隐目标之间的联系。 第四,对心智游移的研究方法需要突破。目前对心智游移的判断仍主要依赖于个体的主观报告,不可避免地带来报告本身对心智游移的影响以及内省法过于主观的缺陷。在未来针对心智游移的研究中,寻找更为客观可靠同时又不会干扰个体意识流的心智游移指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学课题。

参考文献:

[1]宋晓兰. (2009). 心智游移现象及其脑机制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浙江大学, 杭州.

[2]韩彦文. (2008). 意识真面目(上). 新发现, (2), 90?98. [3]宋晓兰,唐孝威.心智游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王寅谊,宋晓兰.心智游移及其相关现象的测量[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01-108.

[5]王寅谊.心智游移频率特征研究:问卷幵发[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6]王晓.心智游移与负性情绪关系的实证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7] Anand, A., Li, Y., Wang, Y., Wu, J., Gao, S., Bukhari, L., etal. (2005). Activity and Connectivity of Brain Mood Regulating Circuit in Depression: 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Study. Biological Psychiatry, 57, 1079?1088. [8]Andrews-Hanna, J. R., Reidler, J. S., Huang, C., & Buckner,R. L. (2010). Evidence for the Default Network's Role in Spontaneous Cognition.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104,322?335.

[9]Baars, B. J. (1997). In the theatre of consciousness: Global workspace theory, a rigorous scientific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4,292?309.

[10]Baars, B. J. (1998). The function of consciousness. Trends in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1, 1. [11]Baars, B. J. (2010). Spontaneous repetitive thoughts can be adaptive: Postscript on mind wander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6, 208?210.

[12]Bargh, J. A., Gollwitzer, P. M., Lee-Chai, A., Barndollar, K.,& Tr?tschel, R. (2001). The Automated Will: Nonconscious Activation and Pursuit of Behavioral Goa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1014?1027.

[13]Berntsen, D. (1996). Involuntary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10, 435?454. [14]Binder, J. R., Frost, J. A., Hammeke, T. A., & Bellgowan, P.S. F., et al. (1999). Conceptual processing during the conscious resting state: A functional MRI study.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1, 80?83.

[15]Blackmore, S. (2003). Consciousness:An Introduction.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Ltd.

[16]Buckner, R. L., Andrews-Hanna, J. R., & Schacter, D. L.(2008). The Brain’s Default Network Anatomy, Function,and Relevance to Disease. Annals of the New York


心智游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五年级上期《一诺千金》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