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思想自由与现实意义
体育学院
作者:郑力源
学号:11161140518
1
【摘要】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改革北大腐败校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不仅使
北大成为真正的现代化大学、中国最高学府,也对青年知识分子、中华民族开创了新的起点,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周恩来在1940年吊唁词中说“为革命奋斗40年,为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勋劳卓著,培植无数革命青年。”他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对学校的改革上,更体现在人格上,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上。正如孙德中在《一位伟大教育家》里这样说的“蔡先生,在为人出事做学问上有四点伟大之处 “宅心仁”、“待人恕”、“处事公”、“治学勤”。一个人可以死去但他的精神将历久不衰,学生一届换一届,学校却在传承着一种伟大,他的北大改革,“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却留给今人思考。
【关键词】蔡元培 北大改革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现代价值
在北大未名湖畔的一个美丽的角落里,有一尊半身铜像立在青松之间,他就是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这不仅是北大校园内永恒的风景,也是中国风景的永恒。(钱理群-校园风景中的永恒有改动,)蔡元培生于清末商人家庭, 6岁入私塾学四书五经,14岁受业于王懋修,17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4岁成为贡士,26中进士,28岁授职翰林院编修,而立之年转向革命民主主义者,终身致力于革命教育事业,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不仅开创了新北大,也打开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新局面,正是在这个方针指导下,北大出现了中国学术史上自稷下学宫以后从来没有过的百家争呜的局面,而且超越这个传统,使学术得以脱离政治权力而具有完全独立的品格。以后在一九一九年形成了震动全国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他锐意改革领导体制,采取教授治校的民主政策;开男女同校先河;倡导平民教育;不拘一格网罗众家;提倡研究,鼓励学生自治,扶植社团??总的来说就是兼容并包主义、不干涉主义,不仅是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企业不可缺少的标志,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气质”。
一、就职北大、锐意改革
本来如果没有近代世界潮流的冲击,引发了极大的民族危机,恐怕蔡元培作为一个旧知识分子也是相当卓越了,有秀才、举人、进士之身,又授职翰林院编修,可谓有名有实了,但伟大人物不同凡响的地方就在于此,并不把这作为自己的学术终点,他还敢于接受新事物,迎向二十世纪新潮,他站在时代先列,1989年民族危机之时,投身革命,开始学习日文,以后的改革很多成就也是受日本影响,为了吸收西洋文化,1907年抵达德国,41岁开始学习德文,次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隔了数年又复为三年的游学经历更加丰富了他学术上了
积淀。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你占有什么,而在与你追求什么;一个人的精神就在于不断
2
的攀登,蔡元培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所以他的伟人。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东西文化猝然相遇时,历史选择了他,他也选择了历史。终于他成了知识界、教育界、文化界、思想界的一面旗帜,永远飘荡在中华大地上空。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原名京师大学堂,初办时所收的学生,都是京官,所以学生被称为“老爷”, 监督及教员被称为中堂或大人。后来一段时间内,不少学生还是把毕业做为获取功名的手段,更有一小部分学生并不读书,而是混文凭,以得到做官的资格。对于有学术研究水平的教员,他们并不见得就欢迎,甚至点名认真一点,考试严格一点,都要遭到反对。当时的“八大胡同”(妓院所聚的地方)有“两院一堂”之说。即逛八大胡同的以众议院和参议院的国会议员与大学生为最多 。
(一) 、改革学生思想,、有专长的教授为第一步
受科举思想影响,北大当时陋习诸多,人人害怕搞不好影响自己名声,蔡元培从法国回国就职北大校长,他说正是因为有陋习才有改革的必要性么,就明知艰难甚重,决心迎难而上,他了解北大情况后,上任之初的那些针对学生自称“老爷”,读书为做官的思想的举措,无疑给北大带来了新气象。第一步就要改革就是学生的思想,他到任后第一个演讲便讲“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他以为要改变学生的思想,须引进学有专长的教授为第一步。
于是先人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便是他极有魄力的一步。他“兼容并包”思想的要义不再保古尔在推进新学,胡适一回国就被聘为教授,陈独秀、胡适一《新青年》为阵地大量宣传新文化,彻底改变北大风气,并影响全国学界。其他很多还有鲁迅、徐悲鸿、刘师培、钱玄同、刘半农、李大钊等都是学友专长而且是国内一流的学者,还聘请当时刚才欧洲过来学习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等等都是当时国内文化各界的专家。
(二) 成立学会、办进步刊物
蔡元培鼓励学术研究,提倡社团活动,其中新潮社、国民社等在五四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学生社团都产生于1918年下半年,得到了他这位校长的支持。为培养学术自由精神和自治能力,他批准每月由北大的经费中拨出二千元来给傅斯年、罗家伦他们的新潮社办《新潮》杂志(当时北大每月的全部经费不过四万元),并由学校负责印刷发行。
这对于宣传革命思想,阐述革命真理,唤醒群众觉悟起到巨大影响,主要有:
3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由邓中夏、何梦雄等人发起的,1921年11月19日发刊,对外公布。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北大活动长达七八年之久,对于宣传马克思思想,指导青年革命活动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哲学研究会:该会于1919年1月25日由杨昌济、梁漱溟、胡适等人发起成立的,期宗旨:“研究东西诸家哲学,沦启新知”,对于介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起到一定作用。
新闻学研究会:他是由蔡元培、邵飘萍于1918年9月21日成立,它是我国第一个有组织的新闻学研究会,半年后开办的《新闻周刊》是当时我国唯一一家新闻刊物。
画法研究会:1917年11月成立,学校聘请徐悲鸿、陈衡恪、汤定之作为导师。 《新青年》:1915年由陈独秀在上海成立,后在全国发行,随陈独秀来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每周评论》:由李大钊、陈独秀于1918冬年成立,其特色密切联系实际,关注时政,针砭时弊。该刊物首次发行了《共产党宣言》节选。
可以说这些进学会在今天还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些进步刊物永远载在史册。其中这些学会和刊物不仅开创了很多第一,而且对近代世界先进思想起到了宣传队的作用,对青年学生的革命人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5」
(三) 、扶植社团,百家争鸣
在蔡元培的倡导下,当时北大学生的课外生活相当丰富,出学术性团体外,在师生中还出现了不少具有政治鲜明的社团组织。蔡元培提倡的爱国者主义教育、道德主义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融入其中。他正是从学术研究兴趣和服务社会的精神出发,本着思想自由的原则,对这些社团直接间接的支持,也出现了百家争鸣。有文学会、音乐会、摄影协会、体育会、演说会,国民社、新潮社,进德会、六不会、社会改良会。
国民社和新潮社是当时青年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社团,也颇有影响。《国民》是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宣传为主要内容,具有较强的反帝爱国主义色彩,《新潮》则是以倡言“文学革命”和“伦理革命”而出名,在反封建文化思想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国民》在李大钊的引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宣传,《新潮》在胡适的影响下完全右转了,成了宣传实用主义的阵地。与此同时,这两个刊物的成员,也迅速两极分化,激烈辩论,不仅是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也反映了知识分子不同的发展道路。
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日刊》刊登了《北京大学之进德会旨趣书》,发起组织进德会,规定会员为三种:「3」
4
甲种会员:不嫖、不赌、不娶妾;
乙种会员:于前三戒外,加不作官吏、不作议员二戒;
丙种会员:不狎妓、不赌博、不置妾、不吸烟、不喝酒,不吃肉。
看看,瞧瞧!今天的大学生是不是该反思一下了。不过吃肉还是应该的,现代社会不比那时,现在不缺肉。当然了,我们还是应该找一些东西来安慰自己已空虚的心灵的——书。
(四) 、网罗人才,教授治校
自由是每一个人天赋的权利。 当然自由绝不是无政府式的绝对自由,正如康德说的:“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不想干什么就可以立即不干什么”在北大,蔡元培一方面聘请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沈伊默等一批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另一方面北大教师中又包括了一些学术上有造诣但保守(甚至主张君主制)的学者,如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等。他们自由言论、相互批评,使北大学术气氛达到了一个前所唯有的高度。在他眼里,“大学是包容各种学问的机关”。所以他用人不分信仰、党派、学术见解,他主持下的北大因此能超越当时的军阀政权之外、各种社会势力之外。他有大胸襟、大气魄,是大手笔,前无古人,后尚无来者。如果把北大看作中国民主的摇篮,蔡先生则是中国民主的奠基者,他一生最为伟大的功绩正是给北大这一民主摇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蔡元培还重视民主建设,在政治上,蔡元培赞成会议制、内阁制,反对专制独裁,在学校体制上,反对校长权力过分集中,成为国内提倡教授治校的第一人。
二、思想自由与兼容并包
傅斯年1943年说过一番话:“犹忆‘五四’以后有人说,北洋政府请蔡先生到他的首都去办学,无异猪八戒肚子中吞了一个孙悟空。‘五四’之后,南至广州,北至北平,显然露出一种新动向,??激动了青年的内心,没落了北洋的气焰,动荡了社会上死的寂静”。由蔡元培创造的思想自由、民主精神已经成为北大绵延不绝的传统。思想自由的蔡元培的生命,也正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他成为了一个“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毛泽东语(1940年)。正是由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改革了封建教育、打下民主教育的根基,也成了北京大学的办学方针和北大精神、大学精神??「1」(曲铁华-中国教育史175页有改动)
(一)、思想自由是社会发展之必需
思想自由,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的重要口号。他认为思想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