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题(2)

2019-01-10 12:04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ABC )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5.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 CD )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16.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 AC )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三、辨析题

1、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值的资本。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1)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2)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固定资本是以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3)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也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不能混淆这两种不同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作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1)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又分为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因此不能笼统地说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2)如果个别劳动时间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同样的商品就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量,这样不利于交换进行。而且生产者的工具越差,技术越低,人越懒惰,因而花费的劳动时间越长,他的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会越大。显然,这种情况是极不合理的,不利于技术进步。

四、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1】劳动者为了生存不得不把自己的唯一财产——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给资本家,但又不能把劳动力全部卖光,“因为要是一次卖尽,卖绝了,那就等于出卖了自己,让自己从自由人变为奴隶,从一个商品所有者变为一个商品”。——(《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57页。)

【材料2】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

自已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00页。)

【材料3】“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会提供劳动,从而能创造价值,但这种情况丝毫也不会改变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222页。)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77页。)

(1)根据材料,说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答:(1)根据材料1和材料2,劳动者为了生存而出卖劳动力,表明他们已经是

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了,而且强调不能把劳动力全部卖光,是为了保证自己是个自由人。这些条件正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备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结合材料,谈谈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理解。

(2)材料3的两段话说明,劳动力作为商品也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因此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1】为了争取8小时工作制这个生存的基本权力,工人们曾作了长期艰苦的斗争,献出了鲜血和生命。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人每天工作12至15个小时的现象很普遍,很多工厂白班倒夜班时,工人连续工作24小时。1884年,美国劳工联合会等组织决定,在1886年5月1日发起一个争取8小时工作日的运动。这一天,美国近50万工人参加了全国性罢工。但是,罢工遭到芝加哥政府当局的暴力镇压,多人死伤。5月4日晚,3000多名工人聚集芝加哥秣市广场,悼念死难工友,又遭到武装警察的镇压。芝加哥讴歌工人的鲜血,燃起了全美工人斗争的烈火,并迅速蔓延到欧洲和世界各地。

【材料2】“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缩短工人必须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以此来延长工人能够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7页。)

“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可以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他个别地所做的,就是资本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时所做的。”——(《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52-355页。)

(1)结合材料1,从工人阶级争取工作日的斗争历程中,谈谈你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的理解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答:(1)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时,依靠延长工作日,从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榨取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时,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他们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与生产技术不变,或生产技术发展缓慢相适应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为条件的;他们的存在阶段不同。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而在机器大生产出现后,逐渐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

联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剩余价值量。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2)结合材料2,从理论上谈谈对超额剩余价值的理解。

(2)所谓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拼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就是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垄断的形成是( A )

A.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B.生产资本输出的结果

C.金融资本统治的结果 D.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结果

2.垄断利润是( D )

A.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B.垄断组织获得的平均利润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练习题(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三册课文翻译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