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填四川,從湖南漣源安化始遷四川巴中,重慶開縣,南軒後裔,張萬全公七瑛琨瑛房支譜。派語:正大光明永紹續宗啟、繼承元英
裔傳合美,珂裏步前修,第竣齊標甲,恩倫福澤悠,詩書承世業(振繩崢大業),孝友紹先猷,光裕來三錫(邦遇榮膺錫或光裕崇儒定),家聲永作裘。
《川陜張氏族譜》
始祖黃帝,姓公孫,少典之子。居軒轅之丘,故名軒轅。國於有熊,號有熊氏,公元前2697~前2598在位。壽壹百十壹。娶四妃,元妃西陵氏曰嫘祖,生二子:玄囂、昌意。(《史記?五帝本紀》) 尹城派
壹世張揮,黃帝長子少昊青陽氏玄囂之子,壹說黃帝第三妃彤魚氏生揮,行居第五。公字玉爵,號天祿。仰觀弧星,始制弓矢,為弓正,因賜姓張。封於太原尹城,為尹城派之始祖。生二子:昧、般。
二世張昧,揮公長子,為玄冥司水正,封諸分川,掌水旱疾疫之職。世享其祀,廟存太原縣,世居尹城(山西太原),號尹城派。生二子:允格、臺駘。
三世張臺駘(允格),顓頊帝封於汾州;繼司父之職,因治汾桃二水有功,帝嘉之,封諸汾川,是為汾神,有廟存太原縣,尚存塑像。
四世張伊源,帝嚳時司水正,居山西太原;生四子謨、侯、簡竹、突美。突美子果正,為堯臣,精通金木之術,號通玄先生,即八仙張果老是也。(《山堂世考》) 五世張侯,為帝堯大夫;生三子:若、敬和、立芳。 六世張立芳,為帝堯大夫;生二子:乾、坤。 七世張坤。 八世張敦吾。
九世張郊(大效、效),亦執掌火正。
按:《張氏南軒通譜》:侯四孫名堅單字聖宇,制湯車,駕白龍,振策登天,為天公之主事,世人稱為玉帝。(《文苑》)。又有後單字子郭,因發明火竈,被後世尊為司命真君、即竈神。(《通典?五祀考》)。
十世張重熙(仲熙、垂熙),帝舜時執掌火正。
十壹世張吳光,執掌火正(臺灣張世英家譜此世為張單)。 十二世張天傑,佐夏禹治水,為四嶽諸侯之長。
1
十三世張欽若(欽);繼父職,與諸侯會禹於塗山,執玉帛受典則,後遷於防山。生二子:桃、榆。 十四世為張榆(檢),生二子:臨、臥。 十五世張臨(臥),為仲康大夫。 十六世張宜(宣),為帝相大夫。 十七世張陽,為帝相大夫。 十八世張安,為捉寒大夫。 十九世張考(孝),為少康大夫,
廿世張承,為帝槐大夫,生二子:嚳、譽(黌)。 廿壹世張嚳(發),為帝芒大夫;生三子:琦、瓏、珍。廿二世張琦(珍),為帝芒大夫;生二子:契、希。 廿三世張希(餘),為帝扃大夫, 廿四世張燧(躦),為帝廑(扃)時大夫; 廿五世的張秦(泰),是帝孔甲的大夫; 廿六世的張還(環),夏末帝發為大夫; 廿七世張純,為商朝開國之主商湯的大夫。 廿八世張質(質明);生二子:廂、康。 廿九世張康,為太康時大夫, 卅世張啟;商太康時大夫 卅壹世張立;商小甲大夫 卅二世張瑰;商雍已大夫 卅三世張秩(秋);商雍已大夫 卅四世張庖;
卅五世張顥(穎、灝)
卅六世強洙(決、珠);商祖丁大夫 卅七世張逸;繼父職調理祖辛時為大夫 卅八世張都(郁), 卅九世張助, 四十世張須(順乙); 四十壹世張圓(圖、園);
2
四十二世張蕭(肖、辛蕭); 四十三世張昶(潤);
四十四世張浚,為武丁(小乙)時的將軍; 四十五世張惠,為祖甲時司馬(武丁時將軍), 四十六世張誼,商康丁為豫州牧, 四十七世張穩,為武乙(太丁)時太史,
四十八世張元(允),為帝乙時大夫;生二子:正、奎。 四十九世張正,為周武王(前1046-前1043)大夫。
五十世張炳,為周武(成)王(成王,前1042-前1021)大夫,生二子:辰、振。 五十壹世張辰(振辰);為周康王(前1020-前996)先鋒;
五十二世張本,為周昭王(前995-前977)大夫,生三子:燥、灼、焰。 五十三世張灼,
五十四世張兗,為周穆王(前976-前922)大夫, 五十五世張靈,為周夷王(前885-前879)大夫,
五十六世張宏,為周厲王(約前878-前842)大夫;共和(前841-前828)。生二子道、紳。 五十七世張道,周厲王時大夫,移居劍州府梓潼縣。配黃氏生子二:仲、允思。
按:《安士全書》載:帝君曰:予皇考姓張,諱無忌,事周厲王,為保氏。時王恥聞過失,至於監謗,怒皇考諫諍,竄死番陽。時予尚幼,從母黃氏,迎喪歸葬河朔。十歲就外學,名予曰忠嗣,追先誌也。既冠,王父平子,字予曰仲。母氏慈祥明辨,篤於教訓(帝君自言母氏日誦觀經,晚年無疾坐化,益信此時已有佛法)。值宣王繼位,詔先朝臣子,死於非辜者,鹹錄其後。予稟母命,詣京師,登肺石以自明。有詔復皇考官,謚曰獻,仍以予為保氏。予先有兄允思,不幸早世,母氏痛之,遂以次子楙陽承其後,以慰母心。王母趙氏終,王父尋亦不起。予以孫承子,服斬衰三年,哀毀聞於中外,時以孝友稱予,字而不名。 魯國派
五十八世張仲,字廣明,號仲甫,諱忠嗣。周宣王(前827-前782)時與尹吉甫同朝為卿土,稱元老詩人。由於具有孝友忠心之德,南宋高宗建炎間被封為文昌帝君,幾千年來備受我國民間敬拜;張仲是揮公之後見之於正史的第壹位張姓名人。居曲阜防山(山東),後遷劍州梓潼。生二子:逸、眾。
按:《詩經?小雅?六月》載:六月棲棲 戎車既飭 四牡騤騤 載是常服 玁允孔熾 我是用急 王於出
3
征 以匡王國 比物四驪 閑之維則 維此六月 既成我服 我服既成 於三十裏 王於出征 以佐天子 四牡修廣 其大有顒 薄伐玁允 以奏膚公 有嚴有翼 共武之服 共武之服 以定王國 玁允匪茹 整居焦獲 侵鎬及方 至於涇陽 織文鳥章 白旆中央 元戎十乘 以先啟行 戎也既安 如輊如軒 四牡既佶 既佶且閑 薄伐玁允 至於大原 文武吉甫 萬邦為憲 吉甫燕喜 既多受祉 來歸自鎬 我行永久 飲禦諸友 炰鱉膾鯉 侯誰在矣 張仲孝友 五十九世張逸,官大夫; 六十世張伯謙;
六十壹世張信明;生二子:實、貴。 六十二世張實;生二子禹臣、君臣。
六十三張禹臣,周厘王(前681-前677)時司徒(大夫);居曲阜,號魯國派 六十四世張元馭(亦作玄馭,玄通元),周頃王(前618-前613)大夫(待考) 六十五世張熙,
六十六世的張元叔(叔、叔元、元淑),至七十四世則都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門第顯貴無比。 曲沃派
六十七世的張奉義(奉元、鳳儀),周敬王(前519-前476)晉大夫,徒居曲沃(山西平陽),派出號魯國。(待考)
六十八世的張高陵(高陸),晉大夫 六十九世張宣武(宜武),晉大夫
七十世張侯,字儀昭,周定王(前606-前586在位)時為晉國大夫。《左傳?成公》載:“成公二年(前589),癸酉,師陳於安。邴夏禦齊侯,逢醜父為右。晉解張禦郤克,鄭丘緩為右。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曰:“余病矣!”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禦,左輪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緩曰:“自始合,茍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従之。此車壹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擐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並轡,右援枹而鼓,馬逸不能止,師従之。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註。”《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周宣王時有卿士張仲,其後裔事晉為大夫。張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晉,張氏仕韓”。 七十壹世張老,字高齡,晉大夫,中軍司馬,活動於573-570BC。
《春秋左傳?襄公》載:“襄公三年(前570),晉侯之弟揚幹亂行於曲梁,魏絳戮其仆。晉侯怒,謂羊舌赤曰:“合諸侯以為榮也,揚幹為戮,何辱如之?必殺魏絳,無失也!”對曰:“絳無貳誌,事
4
君不辟難,有罪不逃刑,其將來辭,何辱命焉?”言終,魏絳至,授仆人書,將伏劍。士魴、張老止之。?晉侯以魏絳為能以刑佐民矣,反役,與之禮食,使佐新軍。張老為中軍司馬,士富為候奄。”《春秋左傳?成公》載:“成公十八年(前572), 二月乙酉朔,晉侯悼公即位於朝。始命百官,施舍、己責,逮鰥寡,振廢滯,匡乏困,救災患,禁淫慝,薄賦斂,宥罪戾,節器用,時用民,欲無犯時。使魏相、士魴、魏頡、趙武為卿。荀家、荀會、欒黡、韓無忌為公族大夫,使訓卿之子弟共儉孝弟。使士渥濁為大傅,使修範武子之法。右行辛為司空,使修士蒍之法。弁糾禦戎,校正屬焉,使訓諸禦知義。荀賓為右,司士屬焉,使訓勇力之士時使。卿無共禦,立軍尉以攝之。祁奚為中軍尉,羊舌職佐之,魏絳為司馬,張老為候奄。”
張老善頌,晉獻文子(即趙氏孤兒趙武,597-541BC,壹說596-545BC)成室時,他和其他大夫壹起去參加,看到那盛大的場面,曾大發感慨:“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頗具有詩人氣質。
七十二世張君臣(君巫),晉大夫,中軍司馬,《春秋左傳?襄公》載:“十六年春(前557),葬晉悼公。平公即位,羊舌肸為傅,張君臣為中軍司馬,祁奚、韓襄、欒盈、士鞅為公族大夫,虞丘書為乘馬禦。”居曲沃。
七十三世張趯,晉大夫,活動於538-532BC。
《春秋左傳?昭公》(前541-前509)載:“昭公九年(前532),二月庚申,楚公子棄疾遷許於夷,實城父,取州來淮北之田以益之。伍舉授許男田。然丹遷城父人於陳,以夷濮西田益之。遷方城外人於許。周甘人與晉閻嘉爭閻田。晉梁丙、張趯率陰戎伐潁。”生三子:骼、髓、體。
體生英三傳去疾,七傳相如封東陽侯,兄越生買封南宮侯,買弟騫封博望侯。體生匈(勹亡)四傳生張儀,六傳生張伯蒼(張蒼)封北平侯,蒼生康,康生類,世襲北平侯,兄伯遼生趙王耳,耳生宣平侯敖,敖三子:長偃封魯王,偃生南宮侯生,生生睢陵侯廣國,子昌襲之,昌生慶忌,封宣平侯。壹說昌與慶忌同輩。
次壽封樂昌侯,世居汝南細陽(今安徽太和縣東南),越數世,其裔孫有張酺者,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張酺曾孫張濟、張喜先後於靈帝光和元年(178)、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張濟封車騎將軍關內侯,其子張根封蔡陽鄉侯。細陽張氏有“四世三公”、“三相漢室”之稱。
三侈封信都侯,歷侈-星-廉-胃-宥-基-校-元-貢-達-載-烈-溫至十四世張軌建立前涼王朝,傳八世九任,凡76年,為保存和發展中原文化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另外張耳後裔在唐代有張文尉、張浚叔侄相業名揚天下。張文蔚(?-908),河間(今屬河北)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