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科学与技术 试题 2010年1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1.科学是技术发展的 -------- 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它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高新技术通常是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及极高的经济效益,以最新的-----------_为基础,具有重要价值的技术群。
3.原子能释放的方式有三种:原子核衰变、原子核裂变和--------------
4.现代化学的特点是:研究层面由宏观向微观发展;研究方法由定性向____发展;研究对象由静态向动态发展;研究结果由描述性向推理性发展。 5.宇宙的年龄大约在----------------- 亿年。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6.工业革命是于( )发生的。
A. 20世纪中叶 B.18世纪后期C.19世纪 D.21世纪 7.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是( )。 A.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B.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和稀土材料
C.非晶态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和贮氢合金 D.半导体陶瓷、工程塑料和特种橡胶 8.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 A.蛋白 B.酶 C.细胞 D.氨基酸
9.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依据有( )、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元素的丰度、宇宙的年龄等等。
A.星系红移B.星系兰移C.星系黄移D.星系绿移 10.全球主要环境热点问题是温室效应、酸雨和( )。 A.臭氧层破坏 B.火山爆发C.洪涝灾害 D.沙尘暴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1.核裂变12.材料13.基因工程 14.计算机病毒15.自然
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6.什么是科学?
17.简述电力革命的意义。
五、论述题(共30分)
l8.新技术革命的意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试卷代号:117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科学与技术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1.理论 2.科学发现
3.原子核聚变4.定量 5. 150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6.B 7.A 8.D 9.A 10.A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1.原子核裂变,一般是指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为两个质量为同一量级的碎块,并释放出能量的现象。
12.材料是人们用来制造有用物品的各种物质。
13.基因工程是指在基因水平上,采用与工程设计十分类似的方法,按照人类的需要进行设计,然后按设计方案创建出具有某种新的性状的生物新品系,并能使之稳定地遗传给后代。14.计算机病毒是仿造生物病毒建立起的概念,它是指可以制造故障的一段计算机程序或一组计算机指令。
15.自然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相对立的物质世界。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6.答(1)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后,将这些认识综合起来,并通过概念系统形成的知识体系。(2)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和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科学在分析、研究事物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又不断地以事实为依据,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汪确性,自我矫正的探索过程。(3)现在的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项国家事业。因为当今科学活动的规模迅速加大,研究的课题领域越来越复杂,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结果,体现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因此科学木仅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相关活动和科学家的事业,而且是一项整个人类社会的事业。
17.答:电力革命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首先,电力革命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再次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电能为
动力,有效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社会生产力呈直线上升。其次,电力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信的先后发明,使人类快速传递消息成为可能;电灯、留声机、电影等发明,更使人们享受了文明生活。电能已经充分渗透到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再次,电力革命在工业革命中建立起来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电力、电子、化学、汽车、航空等一大批技术密集型产业兴起,使生产更加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从机械化时代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五、论述题(共30分)
18.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整个社会的影响(10分)
信息技术作为新技术革命的先导与核心,对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起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成果可以概括为“3C如革命和“3A”革命。“3C”革命是指通信、计算机化和自动控制技术革命,它们将人类社会推向了划时代的信息社会。“3Al'革命是指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3A”革命的深入发展,将整个人类社会全面推向自动化。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遍及全球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电话、电视、计算机连为一体,将世界变成为地球村。
其他高新技术也同样改变了世界图景。材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新材料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将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生物技术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新能源技术将解决困扰人类社会的能源危机;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公民时代”,进入一个陆海空立体新时期。(2)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0分)
新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革命通过对社会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技术革命推动了传统产业部门的改造,使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并且推动了第三产业(通信、运输、商业、金融等服务性行业)迅速发展。总体来说,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使世界经济的运行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3)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0分)
新技术革命不仅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还引发了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如:现代交通工具大大缩短了人们交往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跨度,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广,加强了人们的社会联系,互联网络更加扩大了人们交往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速度,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关系更加密切并日趋一体化;
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导致社会生活和业余活动内容及结构的变化;
家庭电气化和家务劳动自动化,从而改变了人们的家庭生活方式。总之,新技术革命
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先进而高质量的物质条件。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还对人类的传统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人们的伦理观念、价值
观念和需求观念也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与此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一维走向多维,从单层次走向多层次多角度,从片面走向全面,人们视野将变得更开阔。人类还将更加重视创造性思维,富于创新精神。
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
1、试说出与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3个主要方面。 答: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与如下3个主要方面密切相关: 一、 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 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技术的形成;
三、 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见第6页)
2、简述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协会(AECT)发表的教育技术定义的内容。 答: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协会(AECT)发表的教育技术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在这里,“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包括从学习者的特征出发,对教学系统、教学讯息和教学策略的设计;“开发”是每时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制作,将其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详见第9页)
3、简述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取得的主要经验。
答: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经验大致有如下5条: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教育技术;二、发展的不仅是装备与规模,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三、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是现代教学媒体教材建设;四、教育技术发展的关键是人;五、教育技术的科学研究是发展教育技术的先导。(见第14页) 4、教材中对于信息加工学习原理可以描述为哪4个方面的内容?
答:信息加工学习原理认为,一、认知系统的对象是信息流;二、人的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故学习者会对信息作过滤选择;三、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编码方式又往往取决于学习任务的性质,编码还涉及“组块”问题;四,回忆部分地取决于提取线索。这一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许多思维过程。(见第16页)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哪4个要素? 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如下要素:
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便学习的推力或刺激来自外部,基本的学习要求来自学习者个人;
三、学习是渗透性的。学习会使学生的行动、态度及至个性都发生变化;四、学习是自我评价的。(见第18页)
6、简述现代建构主义观的学习具有哪6个特征?
答: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现代建构的学习有以下6个特征: 一、学习应该是积极的——强调学习者积极作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学习是建构性的——心智的表征具有真实的本体状态(即外部世界)、知识是由个人建构的、个人在建构知识时必须依靠人际的意义共享与协商、建构过程必须科学;
三、学习是累积性的——学习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可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而且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质变;
四、学习是目标定向的——学习的目标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由学习者自己设定,与学习任务有关。
五、学习是诊断性的——自己控制学习;
六、学习是反思性的——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行动进行思维。(见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