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课 回归本色语文
背景:学校近期举行品课活动。语文组选取浙派名师吴丹青老师《云南的歌会》,进行观摩,并专题进行研讨交流。下面是个人品评。 主题:回归本色语文
四个方面:有一种基本素质、有一种引导方向、有一种语文方法、有一
种厚度。 一、有一种基本素质
表现在:1、教师能说会唱,以唱民歌激趣并感染调动学生,渲染了情境,教师有一口温婉的标准普通话。2、教师具有沉稳的涵养,尤其当学生“启而不发”时,不急不躁。3、教师储备丰富,云南民歌、浙江民歌、沈从文《边城》等,有宽广的知识视野。3、课堂师生对话交流,是以宽厚的态度,征询、商讨的语气。如“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这个你是怎么看的?”,可见,不讲个人理解强加于学生,尊重学生个人体验。
二、有一种引导方向
主要体现于摘出《边城》的对人物翠翠的优美描写片断。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完成课文学习,更是在于引起学生对文学的向往,并反复推荐引导学生去读文学名著。给学生一个方向,喜欢名著,站在了阅读学习、传承优秀文化的高度。
三、有一种方法
两个关键词:品味(体验)、对话。
从品味词句、语言入手,感知人物的形象,感受人物健康活泼的生命状态、淳朴的民风和和淳厚的人物感情,进一步领略民俗文化的内涵,民俗所承载的文化、人文内涵。
对话,师生对话,引导思维,调动学生体验;学生与文本对话,反复诵读,抓重点段落、词句,在教师问题引领下,独立地深入地思考。吴老师的课堂结语:“慢慢走,欣赏啊”,欣赏正是语文的本色。
四、有一种厚度
1、教师对教材资源的补充、丰富,如:云浙民歌、边城、解放后沈从文先生搁笔小说专项民俗研究的原因等。
2、回归本色语文,着眼于引导学生的欣赏、体验、思考。 3、引领学生去读名著,搜集、了解、关注民风民俗,传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高度和方向。
思考:课堂方法,追求技巧完善,课改的技术;教什么。孰轻孰重?
品课活动后小结:
我们举行此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观摩学习名师课堂,看看能学到什么,以改变自己的课堂。
近几年来,虽然学校思品课没什么进步,但我们与之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再看看年前期末考试成绩,与平行单位简略比较,已经比较落后。
我们有必要经常学习,经常交流。前几天与人交流,得到认识:语文是思考。当然我们也赞同语文是体验、对话。不要老以为别的都是胡啰啰,教好学生(成绩)就行,这样在不知觉中会落后的,迟早会的。 我们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和教学行为。在反思中不断谋求改进。
说到吴老师这节课,起初也觉得不怎么样,学生主动性不强、师生互动不足、教师讲述过多等等。后来再看,觉得是以我们自己固有的眼光来衡量它,我们就好吗?吴老师在课堂技巧上或许考虑不多,但是这堂课真的是站在了语文本位上来了。
目前,关于教学改革有两大似乎对立的观点。生命化教育无疑受到热捧和追崇,许多人认为代表正确方向并践行之,还由此展开批判,像批判魏书生一样,说他管理的无人性不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其实,魏书生先生有一句话:任何技巧都是雕虫小技。
(与教研员会后私下交流。教研员慨叹:你看语文组一潭死水,弄点什么事儿都不动声色,弄不动,已经是毫无优势可言了。是啊是啊,我们语文组的一些人自我满足、自以为是、互相轻贱。自我满足是一剂麻醉剂,对自己难有清醒的认识,以致无所追求;自以为是、互相轻贱,是一块自我进步的绊脚石,难以吸收听取别人的建议和建议,觉得自己不错,怎会去不断学习,也不会反思改进。还有些思想意识,抓成绩是根本,别的都是胡啰啰。这种认识导致笨法上马、低效教学,一时可能成绩行,迟早要落后,教学成绩落后、教学水平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