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专业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运用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常收中学 郝能犀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对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认识非智力
因素对体育专业学生开发其学习的潜能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开发运用体育专业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关键词 体育专业 非智力因素 开发 运用 引言
上世纪初,智力测验蓬勃兴起,为非智力因素概念的产生打下了基础。1935年亚历山大
[
在“具体智力与抽象智力”一文中,首次使用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1950年他发表了“认知的、先天的和非智力的智慧”一文,专门对非智力因素这个术语进行了阐述,这时“非智力因素”概念才为世人公认。心理学界一般将韦克斯勒的这篇论文作为非智力因素概念正式诞生并作为科学研究的标志。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在教育理论方面开始注意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1983年2月11日,燕国材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从此,在我国非智力因素便很快成为一个大家公认的心理学的科学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非智力因素的定义,尚无一致意见。概括起来,人们使用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有广义之分和狭义之分。其中,表述比较明确的有三种:
a 是燕国材教授从两个角度所表述的“①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心理因素的总称。②意向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叫做非智力因素。进而他又把非智力因素的外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宏观层次,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可以总称为非智力因素。第二层次是中观层次,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12项心理因素,即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 b 是林崇德教授所表述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的又同活动效益发生交互作用的心理因素”。
c 是沈德立教授所表述的非智力因素有两个层次:①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既除智力或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②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与智力活动关系密切并共同影响智力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
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可见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的由来和发展,以及前人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成果。它运用到具体的体育教学中,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技能类教学中它是否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呢?基于此,我对体育学习活动的始动方面、定向和引导方面及维持和调节等方面,对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了我自己的阐述。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收集并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10篇,为论文的顺利完成提供理论基础。 1.2 归纳法
2 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1 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体育实际的教学中,受到器械和场地的限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学,不单纯的靠教师每个动作的传授,而是通过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的配合下,综合的传授。教师通过教授手段的改进,将起到不同的效果,通过非智力因素在体育学习中穿插进来会有什么效果呢? 2.1.1 动机具有体育教学中的动力功能
学习动机是推动同学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他能够引起和维持同学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当同学内心激发起学习体育的动机,才能有高度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在通过自发形成的学习动机与被迫学习相比较,两种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学习动机是同学学习的心理动因,能够体现于外在的行为,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是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的核心。因此,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和锻炼意志的前提,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动力功能。
每个人做每一件事多有出于对此事的动机,就是事出有因。即使不是自身的本意,接触以后也会产生一定的内在动因。抓住这个主要的方面,在教学中应利用这点,通过同学的内在动因的不同,在教学中将区别的对待。 2.1.2 兴趣具有体育学习中的定向功能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当同学对练习感兴趣时,会表现出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听教师的讲解,认真仔细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当教师布置练习时,他们会一丝不苟、认真刻苦地完成。当同学对此练习无兴趣时,上课时会出现心不在焉,当教师布置练习时,会出现疲劳乏力,不在乎、随便。这样会经常延误练习时间,而且影响完成动作质量,应当注意的是还会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伤害事故。对于这种情况的产生,通过具体的分析,主要的还是教学的内容是否对同学感兴趣,教学的过程是否充满乐趣,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能否带动同学的积极性,使同学沉浸于体育教学中,让同学成为教学的中心和主体。从这几方面综合的反映整个的教学效果,还是体现在教学的成果上。
影响同学兴趣的主要在于熟练的掌握技术,在此以网球为例。在掌握技术的前提下,同学能够将球来回的抽击,从而他们能够体会到体育的击球乐趣,也就能够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来。能将球每次稳稳的打回去,又能够战胜对方,他们就能够体验到竞技运动带来的成功感。相反,一味的学习每一个新的动作,而且,在没有稳定的正手击球的前提下,怎么能够将球稳稳的击回?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暗示教学的方法,同学在老师的指挥下,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通过反复的模拟和不断的改进能够快速的掌握动作。因此,正手击球动作是关键和核心,没有稳定的正手球,就没有战胜对方的保证,例如经常的捡球,会影响整个练习的节奏,也就会影响到两个人的心情。 2.1.3 情感具有心理沟通的感化功能
情绪状态是情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形式。情绪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心境,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记忆力,而且能活跃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能。而焦虑不安,悲观失望、忧郁苦闷、萎靡不振等不良心境,则会降低青少年同学的活动水平。但传统教学对同学的情绪是忽视的,常常是同学身随而愿违,缺乏生活的气息和活泼的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教育学家赞可夫曾指出:“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同学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在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离不开情绪,情绪在体育活动中产生并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同时,它又反过来影响教学活动。因此,在体育的教学中,加强情绪心理诱导,充分发挥情绪的积极功能,就能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是主体对客体关系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的、恒常的、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智力起着激发、选择、调节等作用。在体育学习中,总是伴有主观的情绪或情感。现代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他认为教学的“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同学的情感,要使同学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同学的感受。因此,不考虑同学的情感因素,固然也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巧,但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不可能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
性的区别对待,来解决烦躁的心情。
情感具有正强化和负强化功能。比如:同学在处理比较难的技术时,常因为掌握不了,产生烦恼与不愉快情况。此时,学习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会下降,思维会处于抑制状态;反之,
会增强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教师要了解同学情感世界,这样,就会将课上的生动活泼,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情感是同学与教师勾通的桥梁,它的感化功能就是情感活动的结果。
2.1.4 性格具有学习体育的调节功能
不同性格的人在平常的学习与比赛当中会表现出来的运动方式也会不同,他们的打球方式
也就不同。我们发现在网球学习过程中喜欢调动角度的人占有优势,能够主动的调动角度,就能够控制整个的比赛。而一拍将对方击倒。因此,性格作为一个人相对稳定的情感和心理特征,它直接调节和反映人们的活动方式,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最高成分。它反映在击打球的整个过程 之中。坚强的性格可以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长期的运动可以使人改变一些性格特征,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2.2 非智力因素在体育学习中的作用 2.2.1 情绪在体育教学(网球)的作用
体育教学,从开始的熟悉球感开始,学习基本的动作,到掌握全面的动作,情绪因素贯穿始终。
在开始球感的练习时,是比较的单调枯燥的。因为,刚接触网球,没有一定的球感,球是不听使唤的,经常垫飞,或者没有几下手臂酸痛等。这时练习者的情绪,是非常坏的。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改进握拍方式,是用东方式握拍,西方式握拍,还是用大陆式握拍。但在刚接触网球的学习中,为了适合硬地场地的需要,一般先从东方式的握拍开始熟悉球性和掌握握拍。通过对地面球的拍击,熟悉球于拍子撞击,停留在拍子上的位子感;拍面朝上不停的击球,体会撮球的感觉,应用到引拍击球时一瞬间的撮球,获得球旋转的感觉;通过球围绕身体不同部位的垫球感觉,来判断球的位置和击球的时机。体育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动”、“静”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在动作做过以后,运用表象训练,让同学体会正确的动作表象,通过脑海中不断的想象整个动作的整体感觉,与接触球时的手、球、拍,一体的感觉,形象的感觉球拍是自己的手。
通过球性的熟悉,只能是刚刚起步,要让同学对网球确实感兴趣,就要让他们掌握网球的基本动作。在所学的动作中,正手击球是关键,也是在比赛中得分的主要动作。通过两人近距离的轻推,熟悉反弹后的击球时机,到慢慢的拉长到底线的低速击球。在正手球有一定稳定的基础上,同学能够多次来回的击打,能够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兴趣。值得研究的是在网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过激言行、教学环境的变化、外界的干扰、教学方法不当等,都会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同学不良情绪,影响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2.2.2 意志在体育教学的作用
意志是人在从事某事时,克服内心放弃从事这项事情的能力,能够根据需要来调节自己的
行为,实现需要的心理过程。克服的困难是意志活动的主要表现。心理学将困难分为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内部困难主要是指人在进行活动中出现相反的要求和愿望的干扰。如在被对 手调了一个大角度的球,自己身体机能已经处于疲惫状态,拼命的去接,还是放弃的矛盾;要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又怕花费太多时间,耽误其他课程学习之间的矛盾。外部困难是由外部条件所造成的障碍。如爱打球又找不到合适的伙伴等。困难的性质、程度不同,意志活
动就会表现出简单、复杂等多种形式。体育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克服困难中实现的。如上手发球的动作,需要同学克服一定的困难,不会发球的同学开始练习手臂、臀部、大腿由于发力的不当,产生疲劳的速度加快,连续的完成这一过程就显得非常困难。已经疲惫的身体,在接受网球的基本步伐,左右滑步、上步、撤步、左右移步的练习,通过数次的练习,有好的意志就能坚持到最后,反之相反。然而,意志行动具有客观规律制约性,人绝对不能摆脱客观规律而取得自由。如教师对同学的教学不考虑同学的心理特点,脱离同学的实际、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就不会产生良好的意志活动。正如高尔基所说:“人的天赋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同学的智力再高,如果没有意志努力,也无法学好网球的各项技术。 2.2.3 注意在体育教学的作用
注意力对做任何的事情都非常的重要。没有注意,就不能做好任何的事情。在教学中,缺
乏注意,就不能学好动作,在击球时缺乏注意就会击打不到网球或下网。在教师讲解、示范时,需要同学认真听讲、仔细观察;学习技术时,需要同学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技术动作的体会与实践上。在平时体育课是室外进行的,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同学注意的稳定性很差。 2.3 体育教学对同学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2.3.1 体育教学对培养非智力因素方面起着促进作用。
打网球是脑力劳动与体育劳动的完美结合。网球运动是一种有氧运动,在轻松休闲的运动下,能够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心情,提高反映能力和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同学通过网球教学、网球练习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增强体质,还可以调节情绪,对同学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增加同学的自信心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2.3.2 非智力因素对体育教学可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人体的速度、力量、弹跳、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男子在19岁左右,女子在19-22岁出现第二次高峰。人体的发育、身体素质水平受种族、遗传、气候、营养、体育锻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体育锻炼是影响人体生长、发育最有效、积极的手段。非智力因素能够运用到体育运动中来,对锻炼同学身体,有很好的强化作用;反之相反。在缺乏锻炼的情况下对处于生长阶段的同学是有害的,如身体发育畸形,身高停止生长,出现肥胖症,引起“三高”等。
3 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非智力因素
3.1 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和教法,激发学习兴趣、强化锻炼动机。
首先,应根据现代同学的生理、心理特点,性格、爱好,开设的体育课适合不同的对象,引导同学把课堂学习与课外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与自己的理想结合起来。如在网球的学习中,对不同素质的人,教授不同难度的动作,对条件好的人要求掌握全面的技术。相反的,可以掌握基本的正手、反手平击球、削切球,让他们感受体育带来的运动乐趣,养成内心发出的“我要学”的行动。指导同学根据自身的气质特点选择打法。如多血质的同学可用发球上网型,粘液质的可用底线型,抑郁质的同学可用混合型方式进行锻炼。其次,在课内外开展多种多样的网球竞赛。在课堂上,利用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掌握动作,以分小组的方法,进行比赛 评出优秀的组。教师做指导,让所有的同学都有资格参加比赛,使不同层次的同学分配均匀,使他们都能体会到竞赛带来的快乐。使同学在身心愉悦的同时,学习和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使之逐渐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逐渐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3.2 营造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加强师生间情感交流。
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师对同学的爱、信任、期望和鼓励都能成为同学激发和维护同学锻炼的动力。同时,也是同学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调动同学的情绪,发挥同学集体的高效工作能力,积极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善于发现同学的闪
光点,尽量避免一些消极因素的干扰,营造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让同学该轻松愉快气氛中进行交流,使他们充分的体验与表现自身价值,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锻炼情感。 3.3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激发同学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的表达教学内容,使同学获得充分的感知,激发学习的兴趣,加深理解记忆。它不仅信息量大,且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还可以把教师平时说不清,同学不易掌握的知识,通过屏幕能把教学内容从各个角度,不同侧面,多视角,全方位,生动、直观呈现在同学眼前。声形统一的教学场景,多重感官的刺激,活跃了同学的思维过程,增加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利用多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补充和深化课堂教学的内容,扩大同学的知识面,增强求知欲;同时也为同学获取新知识提供了新借鉴。
随着现代体育技术教学的改进,非智力因素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非
智力因素的运用,将在实际的教学中体现出良好的效果。运用非智力因素只是教学上的一种手段,我们实际要求的是同学体育习惯的养成,以这个为方向,注重同学的全面发展,对同学养成终生体育,起着引跑的作用。
4 结论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培养学习动机的功能,对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定向的功能,对师生情感沟通具有感化功能及对学生性格塑造具有良好的调节功能,充分认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具有积极功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锻炼动机以提高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洪玉,学习的动力[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杜1999
[2] 燕国材,催丽智,超越情商——非智力因素与成功[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3] 孙志鹏,普通高校体育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 [4] 张辉平,开发非智力因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J].龙岩学院学报.2005,(6) [5] 王凯军,现代体育正手抽球技术教学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 [6] 田荣和,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同学的非智力因素[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3) [7] 柏卫东,“轻推轻送”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14) [8] 李达伟.,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进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 [9] 王步标,华明等,人体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 [10] 刘明,李红,非智力因素理论及其在体育中的应用的研究进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