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绪论 1
1《牧民新歌》的作者简介、创作背景及作曲简介 1 1.1 《牧民新歌》的作者简介 1 1.2 《牧民新歌》的创作背景 2 1.3 《牧民新歌》的曲式分析 2 1.4小结 4
2吐音的分类及基本练习方法 4 2.1 吐音的分类 4 2.1.1吐音 5 2.1.2双吐 5 2.1.3 三吐 5
2.2 吐音的基本练习方法 5 2.2.1练习吐音时应注意的事项 5 2.2.2 吐音的练习要点及练习方法 5 2.2.3双吐练习 5 2.2.4三吐练习 5 2.3小结 6
3吐音在《牧民新歌》中的风格特征及表现力 7 3.1吐音的风格特征及表现力 7
3.2《牧民新歌》与《扬鞭催马运粮忙》中吐音的异同之处 7 3.3吐音在《牧民新歌》中的风格特征及表现力 8 4结 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绪论
竹笛是我国一件非常具有特色的民族吹奏乐器,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一般分(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两种。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吐音技巧的掌握,是丰富笛子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牧民新歌》这首作品以浓郁清新的蒙古民间音乐风格为主,优美抒情的旋律再上活泼欢快的节奏、描绘出了浓郁的草原气息,迷人的草原景色和牧民富有诗意的放牧画卷,同时也表现出了新时代内蒙古牧民的精神风貌。
蒙古族的民间音乐形式丰富多彩,这与蒙古族人民自古以来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带,过着游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牧民的生活离不开马,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蒙古族音乐舞蹈中反映牧马生活的作品,使我们联想到骏马奔腾纵跃和蒙古族人民骠悍勇敢的性格,笛子在表现这种热烈奔放的情绪时,大多数使用吐声,连绪的三吐声效果来模拟马蹄声。
现在网上关于笛子的论文有50余篇,主要是研究笛子气息控制、循环换气、音准问题,研究笛子吐音方法的论文的不少,但研究的方法不详细,有研究《牧民新歌》的论文,都从作品分析研究,但目前还暂无研究《牧民新歌》中的吐音的论文。研究有关笛子的论文很多,但真正为笛子爱好者着想、帮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内容很少,尤其是吐音这方面的内容。
演奏音乐作品,就要充分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用美妙的音响感染听众,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笛子演奏中吐音的技巧是笛子技巧的重要技巧之一,吐音技巧的掌握是丰富笛子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吐音技巧不到位,吐音吐的音不利索、没有颗粒感,会严重破坏整首曲子的美感,使整个曲子失去笛子该有的音色之美。笔者通过本文把一些书上较少提到但比较重要的一些吐音练习技巧总结出来和大家共享,希望帮助到更多的笛子爱好者掌握好吐音的练习方法。
1《牧民新歌》的作者简介、创作背景及作曲简介 1.1 《牧民新歌》的作者简介
《牧民新歌》的作者简广易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笛子演奏家,1944年出生于四川重庆,原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及中国广播艺术团民乐团独奏演员。简广易先生九岁开始学习笛子,1962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曾经跟随民间音乐家叶仰曦、段广义以及著名的笛子演奏家刘森老师学习笛子,出于对笛子艺术的热爱,在毕业后他选择了加入中国广播艺术团民乐团的工作。
简广易先生不是天降奇才聪慧超凡之人,他每天能在琴房练八个小时笛子,他是苦学成才的典范。 简广易先生是刘森大师正宗的笛子传人,他大扬了笛子如歌之风韵,承继师父之笛子须兼容“二人台”之刚毅、广东音乐之清柔的特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在长达四十多年的笛子演奏生涯中,不断求索创新,满腔热情地运用笛子艺术表现时代精神,赞美新生活,在笛子创作和演奏方面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他创作并演奏的《牧民新歌》、《山村迎亲人》等都已成为笛子曲的经典作品。中国的笛子千曲万首,只有简广易的这首《牧民新歌》风糜海内外,成为笛子曲的代表作,被编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音乐教材,列为中国广播艺术团之保留曲目,在笛子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简广易先生是最早摸索和改进笛子演奏方法的演奏家之一,通过《流浪者之歌》等民间风格很强的改编外国曲目的实验,成就了他在笛子演奏技法上的重大突破。简广易先生的演奏热情奔放、潇洒自如而又亲切近人,简广易先生的笛子音色醇美,音质坚实,音域宽广,运指铿锵有力且敏捷灵巧,由他自己创编的笛子尤以富有生活情趣、通俗明快见长,许多乐曲不仅在前些年里广为流传,即使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是海内外享有盛誉的笛子演奏家,是业内公认的中国笛子演奏新派的杰出代表。
简广易先生曾先后出访日本、德国、意大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澳大利亚;纽西兰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他以出色的演奏技巧和平易近人的演奏风格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后来并于1982年至1992年间赴法深造,1992年5月在巴黎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在音乐会上演奏了笛、箫、埙、口笛、巴乌、葫芦丝等传统民族乐器,精湛的技艺、精彩的演出博得《欧洲时报》、《欧洲日报》等媒体给予的高度评价。
1
简广易先生不幸于2000年夏天因忧郁症去世。
1.2 《牧民新歌》的创作背景
《牧民新歌》是简广易先生1966年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1966年简广易先生到内蒙古伊克昭盟体验生活,被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风光景象所深深打动,创作了这首笛子名曲。
《牧民新歌》是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蒙古族的民间音乐也是丰富多彩的,这与蒙古族人民自古以来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带,过着游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蒙古民族一直以来都是游民民族,在生产、生活中都要以马代步。一年一度的达幕大会,更是有赛马的项目,作品中运用了笛子的双吐加三吐来模仿马蹄的声音,形象地表现出骏马奔腾的效果。
作者在创作该作品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动乱时代,所以当时并没有被广泛传播,直到1973年才正式在广播电台播出,成为家喻户晓的笛子金曲。 1.3 《牧民新歌》的曲式分析
《牧民新歌》为四部曲式结构,乐曲共分五段。自由抒展的引子展现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碧草如茵、天高云淡的画面,中间短暂的离调增添了蓬勃激越之情,尤为动人。优美抒情的慢板,似牧民悠然骑在缓行的马上,时而明朗甜美,时而低回内在,时而又激动热情地歌唱生活、赞美家乡。小快板,以牧民身骑飞驰的骏马自豪高歌,继而音乐在高音区转宫调式,色彩明亮新颖,将激越之情推向新高潮。最后一段,情绪更为热烈,形成了万马奋蹄、嘶鸣声声的欢腾气氛。乐曲清润甜美,深切而细腻,融抒情与激情为一体,使乐曲极富歌唱性和感染力。演奏上既有北方梆笛高亢明亮、灵魂爽朗的风格,又兼蓄有南方曲笛抒情柔美的特点。
乐曲的开头是一段长长的、悠扬的、自由的、带有马头琴韵味的引子。宽广辽阔的引子仿佛把我们带入到一望无际的草原。
第一段是优美深情的慢板,具有内蒙民歌风味的曲调,倾吐着牧民对新生活的热爱。
第二段是跳跃的小快板,把前面慢板曲调加以变奏处理,运用双吐和三吐的技巧和跳跃的节奏型,描绘出
2
牧民骑着骏马的欢乐景象。
第三段将主题音乐的节奏拉宽,旋律热情舒展,表达了牧民对新生活的纵情歌颂。乐曲的第三部分是一段小快板,用于表现蒙古短笛民歌明快节奏的特点,以笛子跳跃的三吐加双吐的技法演奏,用马玲和木鱼伴奏,模仿牧民策马奔驰时的欢快的马蹄声,描写牧民在广阔的草原上放牧的欢乐情景。蒙古民族一直以来都是游民民族,在生产、生活中都要以马代步。一年一度的达幕大会,更是有赛马的项目,用笛子的三吐加双吐来模仿马蹄的声音,能够形象地表现出骏马奔腾的效果,仿佛是那达幕大会骑手们在角逐,晚会上热烈欢畅的骑马舞蹈,拿着套马杆的牧民在马群中穿梭。乐曲把草原生活的景象展现在听众面前。采用的指跳音与吐音相结合的指法,给听者一个奔腾跳跃的感受。这里的旋律上下波动,逐渐向上。
四段巧妙地运用了调式对比的手段,以明亮的宫调式色彩,使音乐情绪更高涨。
3
第五段运用了花舌、飞指颤指等技巧,急速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和强烈的节奏,渲染了辽阔草原草原人欢马叫的热烈气氛,在高潮中结束了全曲。
1.4小结
《牧民新歌》是笛子演奏家简广易先生根据蒙古音乐风格创作的笛子独奏曲,是新派笛子的代表乐曲之一。《牧民新歌》在于一个新字,我们能感受到它既是内蒙风格,又有创新的特点。
《牧民新歌》为四部曲式结构,乐曲共分五段。乐曲的引子部分较自由的、带有马头琴韵味;乐曲第一段是优美深情的慢板;乐曲的第二段是跳跃的小快板,把前面慢板曲调加以变奏处理,运用了双吐和三吐的技巧和跳跃的节奏型;乐曲第三部分主题音乐节奏拉宽,旋律热情舒展;四段巧妙地运用了调式对比的手段,使音乐情绪更高涨;第五段运用了花舌、飞指颤指等技巧及急速而强烈的节奏,在高潮中结束了全曲。 该作品以浓郁清新的民族民间风格音乐风格,亲切感人的旋律,活泼跳动的节奏展现出蒙古大草原的风光和牧场上一片生机勃勃的欢快景象,表现了牧民新时期的精神面貌。
该乐曲还使用了连续的三吐声效果,模拟马蹄声,还有一种特殊的气指技巧相配合模拟马嘶声,模仿出马蹄琴的声音,这种风格比较罕见。演奏技法上既有北方梆笛高亢明亮、爽朗俏皮的风格,又兼有南方曲笛圆润含蓄、抒情柔美的特点。
2吐音的分类及基本练习方法 2.1 吐音的分类
笛子的吐音有以下几种:单吐、双吐、三吐、碎吐、循环气双吐。单吐、双吐和三吐经常用到,其它的用的比较少。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