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2)

2019-02-16 12:50

一是就业优先,就是要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各级政府的首要目标。为什么这么讲呢?1997年1300万至1500万的失业人员还不包括乡镇企业这几年亏损下来的人员,还不包括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我们目前的经济增长并没有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1997年经济增长率7.8%,实际创造新增就业岗位350万个,是原预计数的一半,就业增长率只有0.5%,是建国以来最低点,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就业。那么到底是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呢?还是以就业增长为主要目标?我的观点是以就业增长为首要目标,因为经济增长是为了创造就业,而我们当前的核心问题就是就业压力的问题,这是我们国情所决定的。中国的劳动人口资源中15岁-64岁的人数占世界总量的26.3%,我们人口占世界人口21.3%,年龄结构呈年轻型。而我们的资本资源每年占全世界投资额总量的3.4%。以不到4%的资本,来创造解决1/4人口的就业岗位,所以必须以就业为中心。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有选择地发展资本密集、资源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这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基本的观点。

二是要制定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现在妨碍私营经济发展在宪法上已没有障碍,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有障碍,我们的银行是完全为资本密集的大型企业服务的银行,就是没有建立中小银行,为小型企业、私营企业服务,现在农村的合作基金会也不规范。我们还没有建立这样一类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商业组织、信用体系,这个制度首先要建立。其次要提供技术援助,我们现在的很多技术都是围绕大中型企业,没有为小型企业、私营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再次要提供信息服务,现在都是为大企业服务,没有为小型企业、私营企业的信息服务,现在的Internet网,入网费高、使用资费高,想起搞电子商务,突然发现不能支付。在国外都可以支付,根据信用卡,银行确认之后可以汇寄支票转帐,电子银行也就出现了,但我们做不到。最后要提供法律服务,现在搞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但我们见了面签了合同都不算数,在西方FAX,MAIL等都算数的,出现了你欠我,我欠你的纠纷在法律上有服务,我们现在私人老板也好,个体户老板也好,包括国有企业老板也好,不但拖帐赖帐,还可以赖税,在西方是绝对做不到的。起码的几个服务都没有,怎么能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因此由过度的干预变为服务,就是提供信息服务、法律服务、技术服务包括金融服务。为什么讲这一点,因为政府本身不会创造多少就业,一是现在机关不仅不增加人而且还要减人,二是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将来也要减人,三是政府的投资也创造不了多少就业,因为你的投资在全部投资中只占 3%。所以,政府工作的关键是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投资来创造新的就业。

三是开放市常开放哪些市场呢?由原来我们集中在制造业向服务业开放。现在一搞开放就是上海浦

东、深圳,我们现在要提出来西南地区是否优先开发,能否开放,开放之后,损失会怎么样。首先西南地区的金融和保险业要优先开放。第二电信和增殖服务业开放,第三旅游业开放。第四个开放就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优先在西南地区开放。再一个来看建筑业,在我们修了桥桥塌,修了楼楼塌,原因何在?这是没有公开竞争。这是机制上的毛病,也是和不开放是有关系的。我发现建筑业市场外资企业只占全部建筑业产值的 1%。优先开放,当然还包括广告、律师、工程设计、会计事务所、信息产业等。 四是要实施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市场流动的政策。现在存在三类劳动力市常第一类劳动力市场我们称之为国有企业职工劳动力市场,特点是高福利、低劳动生产率、低流动率、低劳动强度。第二类市场特点是低工资、劳动强度高、无福利、高流动率、低失业率。难办的就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你既要同情他,还要改变他的就业观念。第三类劳动力市场称之为专业人才市场,特点是学历高、年龄轻、高生产率、高收入、相对中等的福利、流动率相对快。

五是鼓励非正式就业和非正规部门就业。我们的正规就业比例过高,非正规就业比例过低。在西方国家平均15%非正规就业。我们要给下岗职工说明白,出路无非有几条:下了岗就得走向私营经济,下了岗就得走向非正规就业;下了岗就得走入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尽快把企业分流为主转变为以社会分流为主。 六特别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 1)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开发和创造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 2)、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杠杆”,使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蓄水池”。

(3)、通过创业教育、政策扶持和项目指导,激活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才智。 (4)、大力深化户籍、人事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切实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和配套性。

(5)、通过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更加热情、周到、高效的就业服务和帮助。

从高校来说,要把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摆到学校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明确不同层次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加大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逐步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就业需求导向型的转化。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全面落实就业的“一把手”工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的“三到位”,健全就业工作体系;要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同时,重点帮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高等学校要针对困难家庭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并尽量给予适当求职经济补贴。

从用人单位和社会各方面来看,也有责任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应该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此外,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也要正确看待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帮助大学毕业生合理确定就业期望。新闻媒体也要引导社会、高校、家长、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要通过持续地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重视和关心,宣传政府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宣传大学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宣传各地、高等学校及用人单位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坚持正面宣传,进一步唤起全社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形成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避免炒作和渲染,努力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

失业治理政策,一般区分为主动的政策和被动的政策两种类型。就中国的失业治理而言,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一直比较重视前者,耻谈和忽视后者。而当失业问题严重时,经常采用“单位化”和“逆城市化”的方式去解决。直至目前的失业治理中,这种惯性的作用依然存在。*5

只有在政府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正确引导下,中国的失业问题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解决这一问题是中国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演习,也是中国社会任重而道远的一项伟大事业。逐渐解决中国的失业问题,推动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引自中国课题网 2007-05 作者:劳动保障研究课题组《 中国失业问题研究报告2007》第2章一节。

*2 *3引自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第一条3节。

*4引自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作者:牛润霞《技术变迁中的失业问题研究》第六章第一节 。

*5引自《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6-01 程连升著 序言的第三节第4小节


论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BGP选路原则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