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市“十二五”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
前言
高新技術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先導產業,對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發揮著重要作用,已成為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的制高點。“十二五”時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對我市構建“6653”現代產業體系、“1255”城市發展戰略,實現“現代化大城市”目標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指導下,根據馬鞍山市政府辦公室轉發市發展改革委《關於全市“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馬政辦〔2009〕87號)精神,經過認真分析市情和調研、論證,結合我市高新技術產業實際狀況,制定本規劃,旨在提出指導未來五年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行動綱領。 一、“十一五”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回顧
“十一五”期間,我市科技事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09年,馬鞍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獲批成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省政府批准設立馬鞍山省級高新區。同年,我市被國家智慧財產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市,被省科技廳推薦申報“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和“國家創新工程試點市”。具體成就主要體現在:
高新技術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十一五”期間,我市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03家,其中國家火炬計畫重點高新技術企業7家,省級以上創新(試點)企業8家,高新技術產品217個。2010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為450億元,是2005年的三倍多。從事研發的科技人員2365人,每萬人口中有專業研發人員18.5人,科技研發經費占GDP比重1.76%,在全省名列前茅。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已具有一定
規模,在促進技術創新、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中的作用增強,已成為全市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長極。
高新技術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十一五”期間,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分佈範圍更廣,共涉及7大領域20個產業門類。優勢產業更加突出,在鋼鐵製造、汽車、裝備製造、精細化工等產業領域的一批骨幹企業不斷做大做強,並逐漸形成產業集聚發展的趨勢;以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電子資訊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領域迅猛發展;對造紙、紡織服裝、金屬製造、機械加工、農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的高技術改造不斷深入。在新型鋼鐵材料及深加工、重型卡車、液壓錘系列產品、剪刃折彎機床、高性能磁性材料及產品、新功能藥物、新型環保材料及設備、新能源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國內外領先的技術成果。累計申請專利2984件,授權1755件,居全省第3位。“十一五”期間,我市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共有3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省級科學技術獎42項、市級科學技術獎112項。
高新技術產業載體建設不斷發展。“十一五”末,全市擁有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5家、國家鋼鐵及製品品質監督檢驗中心1家、國家冶金工業鐵精礦品質監督檢驗中心1家、金屬礦山安全與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1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後工作站3家;擁有省級各類研發中心27家、重點實驗室5家。擁有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1家,省級特色產業基地1家,省級孵化器2家,國家級孵化器1家。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器不斷完善,到2010年末,綜合孵化中心在孵企業90多家,累計孵化企業近240家,共有74項科技專案列入國家、省、市級科技計畫。2010年3月,馬鞍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花山區軟體產業園、金家莊新材料產業園、當塗工業園及佳達軟體園、
華騏環保園、桂龍藥業產業園等園區建設不斷完善,“三區五園”開放格局加速形成。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間,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了科技投入。2005年,全市R&D資金2.53億元,GDP的0.67%,增加到2010年的10.66億元,占全市GDP的2.1%。認定登記技術合同1283項,合同成交額5.95億元,認定登記技術合同數和成交額連續多年居全省前列。馬鞍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服務中心的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為推進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市政府逐年加大自主創新經費投入,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檔規定,發揮財政資金的示範引導和放大效應。市財政注資1000萬元成立了市國元擔保公司開發區分公司,為開發區內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融資擔保服務。占全市
二、“十二五”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環境 (一)發展的優勢 1、城市區位優勢明顯
馬鞍山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經濟圈邊緣,具有承東接西的區位優勢,是國家構建白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一軸雙核兩翼” 中“一軸”的最前沿,也是安徽省融入“長三角”、打造區域增長極的突破口。對外交通十分便利,到上海只要一個小時,到南京市區和祿口國際機場均不到20分鐘。馬鞍山港是天然深水良港,長江十大港口之一,國家一類口岸。甯銅鐵路貫穿全境,與京滬、京九、白贛、宣杭等鐵路幹線相連。2010年馬鞍山正式加入泛長三角經濟圈,標誌著馬鞍山區位優勢愈加明顯。
2、科教人才資源優勢突出
馬鞍山工業基礎完善,各產業技術人才齊備,職業技術人員培養體系健全,科技力量較強。“十一五”期間,我市依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的方針,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和人才強市戰略。現有高校6所,國家重點職業學校4所,全市專業技術人員總數達8.78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達9220余人,作為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市,現有安徽工業大學、中冶集團馬鞍山鋼鐵設計院、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院等各類教育、科研、諮詢機構100多家,每萬人中專業技術人員比重在我國中等城市中名列前茅,擁有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專業學科和實驗室。 3、投融資環境逐步改善
“十一五”期間,馬鞍山市科技投入進一步加大。全市研發資金從2005年的2.53萬元,增加到2010年的10.66億元,實現翻兩番。按照國家、省投融資體制改革的統一部署,逐步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投融資格局,政府投資逐步退出競爭性行業,投向重大基礎設施建設。2010年末,全市非國有投資達371.65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50.2%,較“十五期間”大幅度上升。 4、城市綜合實力進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間,我市綜合實力進一步提高,主要經濟指標的增幅均超過“長三角”城市帄均水準。經濟總量穩步擴張,到2010年末,我市GDP達到811.01億元,比2005年的371.35億元翻一番,實現年均增長15.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978.0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740.3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7.8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69.8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7.21億美元;產業結構、效益指標不斷優化,發展品質明顯改善。城市綜合實力排名連續6年位於全省第二。
5、外部政策較為有利
“十二五”期間,國家全面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貣戰略,安徽作為中部崛貣的重點發展地區,馬鞍山也面臨著國家諸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政策扶持的重要機遇。隨著國家經濟結構調整開始進入以內需拉動、內涵發展為主的開放型經濟與內生型經濟並舉的時期,馬鞍山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根據東部產業轉移的趨勢,結合現有產業基礎和條件,堅持“工業強市”主導戰略,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6653”現代產業體系,加快了形成現代加工製造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區域性特色化現代服務基地的步伐。“白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成立也給馬鞍山高新技術產業帶來了巨大發展機遇。 (二)面臨的挑戰
“十二五”時期,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也面臨許多挑戰,突出體現在三個方面: 1、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環境與發達地區相比還不夠完善
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的科技研發投入普遍不足,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率低,對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水準低,自主創新能力有待繼續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化水準不高,產業人才的專業結構單一,吸引人才的措施力度不夠,特冸是缺乏高新技術領軍型人才。 2、調整產業結構的要求緊迫
我市高新技術產業內部發展欠均衡,傳統產業比重過高,新興高新技術產業比重較輕,產業內部結構和產品結構不優,科技創新能力和新興支柱產業發展動力不足。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數量少、規模小,未來五年調整結構實現轉型發展的要求日趨緊迫。
3、區域經濟競爭環境日趨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