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古诗文阅读
第一节 古诗词鉴赏
一、古诗词知识
动物类 例:“鸿雁”,常用来抒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思;“杜鹃(子规)”,与哀怨、思归有关。 柳:“留”的谐音,有伤感离别的意味。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梅:“性耐寒”,诗人常借以表达孤高、不屑流俗的品格。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菊:“傲霜之花”,品格高洁、坚贞,有隐逸之意。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例: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例:“明月”,思乡之愁;“流水”,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或愁绪绵长;“黄昏”“落日”,思乡怀人,感伤、孤寂;“浮云”,游子;等等。 例:“西风”意味凄凉;“重阳”“中秋”象征思念亲人。 例:“长亭”是送别;“南山”是隐居。 例:“吴钩”代表勇武豪迈;“号角”意指战争。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 表达要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植物类 常见意象及 其特定含义 自然现象类 时令类 特定地点类 其他 古诗 词曲 的内 容分 类及 赏析 要点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怀古 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诗 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咏物 咏物诗特点 诗 形式标志 内容 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1
内容特点 分析角度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物与人的相同点(或: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是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 内容分类 写法特点 一般分为山水诗和田园诗。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写景 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山 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水田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园诗) 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分析重点 景物特征。 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题目中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是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写景诗(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形式标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战争 人邀功边塞以博取功名比科举容基本主题 诗(边 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入世、古塞诗) 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诗 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词了,形成一种新的诗歌流派,其曲 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的分析重点 内 容分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类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及 行旅诗 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赏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析 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要点 行旅 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诗和 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闺怨 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诗 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闺怨诗 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妇女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2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送别 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诗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形式标志 标题中的“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感情色彩 二、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
四言古诗 古体诗 诗 乐府诗 绝句 近体诗(形成于唐代) 五言古诗 七言古诗 出现最早(《诗经》)。 成熟于汉代。 成熟于唐代(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中 国 古 典 诗 歌 标题有的加上“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称。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排律 例:王之涣《登鹳雀楼》。 例:杜牧《泊秦淮》。 例:杜甫《春望》。 例:杜甫《蜀相》。 —— 律诗 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 小令 套数(散套) 杂剧 传奇 短小的曲子。 例: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 —— —— 曲(又称散曲 “诗令”,以元代成戏剧(已是供演就最高) 出的剧本)
3
,
1.(2017·金华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小 雨 杨万里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诗人写出了小雨的独特形态,并赋予它人的心思。请你化身小雨,用第一人称描述小雨的形态和心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7·江苏泰州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①
泰 州 文天祥
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
②③
心在坤维外,身游坎窞中。
④
长淮行不断,苦海望无穷。 晚鹊传佳讯,通州路已通。
【注释】①南宋末年,诗人为避元军追捕,行经泰州,藏身于船十余日,后向东由通州出海,南归,继续抗元。②坤维:指西南方,当时诗人的家人和益王(后在福州登位,即端宗)都在西南方。③坎窞(dàn):地底深穴。④长淮:辽阔的江淮大地。
(1) 谈谈你对颔联中“心在坤维外”的理解。
(2) 赏析尾联。
3.(2017·杭州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 家 [明]孙承宗
4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1)两首诗均提及“寒江钓雪”,柳诗通过“独钓寒江雪”表达了作者内心________________的感受,孙诗则表明了对“好作寒江钓雪图”的“画家”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2)《渔家》前两句是怎样表现“渔家苦”的?请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6·台州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①
若耶溪上 [南宋]陆 游
九月霜风吹客衣,溪头红叶傍人飞。 ②③④
村场酒薄何妨醉,菰正堪烹蟹正肥。
【注释】①此诗写于作者严州任满,卸任归乡之后。②村场:村庄祭神的场地。③菰(gū):俗称茭白,可食用。④堪:能够,可以。
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回到故乡的愉悦之情,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卸任后的落寞之感。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6·宁波中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1)-(2)题。
①
定林所居 [宋]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艇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②
二月四日作 [宋]陆 游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半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释】①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②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1)《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二月四日作》通过________________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
(2)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