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情(2)

2019-03-03 15:14

方式为一体的立体交通枢纽,横贯中国大陆东西和纵穿南北的几条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干线在重庆交汇,5000吨级船队可由长江黄金水道直航重庆港,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干线机场,万州机场已经投入使用,黔江机场建设也在积极推进之中。重庆是中国西部电网负荷中心之一,煤炭、天然气产量大,能源保障程度高。重庆还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最大的邮政电信枢纽,是联系西南地区的邮电通信业务指挥调度中心,在国内大中城市之间开展了商包直投、邮政快件、特快专递等业务和国家邮件互换业务,邮电通信畅达145个国家和地区。

三是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重庆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建筑建材、食品、旅游五大支柱产业实力雄厚,是全国重要的摩托车、汽车、仪器仪表、精细化工、大型变压器、中成药生产基地,已成为全国十大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之一。以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四是科技教育力量雄厚,人才相对富集。全市拥有1000多家科研机构,34所普通高校,38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0多万普通高校在校学生,60多万科技人员。

五是市场潜力巨大。重庆人口众多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度、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和城镇工矿企业搬迁、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老工业基地改造和产业升级等都将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重庆直辖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把握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机遇,突出抓好党中央、国务院

6

交给重庆的三峡库区移民、扶贫攻坚、振兴老工业基地、生态环境保护四件大事,取得了初步成效。2004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65亿元,增长12.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9608元,突破1000美元大关,分别比直辖之初的1997年增长 。三次产业结构之比由1997年的 : : 调整为2004年的16.2:44.3:3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5亿元,同比增长14.3%。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达到302亿元,同比增长40.5%,比1997年翻了两翻。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2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35元,分别同比增长13.9%、14.5%,比1997年分别提高 。

重庆市已踏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站在了“加快推进富民兴渝,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重庆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特征更加明显,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不大,搞好“五个统筹”的基础实力较弱;二是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发展不协调;三是各地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四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难度大;五是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六是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统筹自身发展与对外开放条件差。

三、未来重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

重庆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

第一步:到2005年,奠定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

7

要基础,基本小康水平有所巩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00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左右(2004年已提前完成);非农产业比重达到87%左右,城镇化率达到41%以上;R&D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农村、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降低到52%、36%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30%。

第二步,2006-2010年,构建起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框架,达到较为宽裕的小康水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在2002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0美元左右;非农产业比重达到90%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R&D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8%;农村、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降低到47%、33%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36%。

第三步,2011-2020年,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00亿元左右,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00美元左右;非农产业比重达到93%左右,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R&D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农村、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降低到39%、29%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45%。

本届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目标。2003-2007这5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要切实抓好本届市委、市政府任期内的各项工作,奠定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社会的坚实基础。奋斗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地方财政收入在2002年基础上翻一番,到2007年分别达到3200亿元和突破3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

8

破1万元;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都市发达经济圈保持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发展水平,渝西经济走廊跳进中部地区的平均发展水平,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力争赶上西部地区的平均发展水平。

围绕上述目标,总体上又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两个10年):前10年打牢基础,后10年经济腾飞。

2010年前,打牢基础、积累后劲阶段:富民兴渝实现新的突破,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西部大开发见到明显成效,城乡居民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基本框架。

2020年前,加速发展、增强实力阶段:富民兴渝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两番,西部大开发见到全面成效,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全市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增强,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根据全市发展总体目标要求,确定区域发展目标: 中心城市:建设一中心、多组团、城镇群合的现代化大都市。

主城区: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核心辐射区”; 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展示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先行示范区”。

渝西地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富集带、大中小城镇连绵群、现代农业展示区。

三峡库区:建设成为新型资源加工基地、国际黄金旅游带、高效生态农业走廊。

渝东南民族地区:建设成为渝东南特色经济走廊、武陵

9

山区经济高地。

工作重点:“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 (一)建设长江上游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信息文化中心。

依托重庆特大城市和万州、涪陵等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形成商品流、物资流、商务信息流“三流”合一、相互促进的长江上游商贸中心,在长江上游地区的商贸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

大力引进和发展各类银行和非金融机构,加快培育以重庆为中心的区域性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努力提高金融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在长江上游地区充分发挥信贷与资本的聚合调节作用,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发展先进科教文化,大力实施“科教兴渝、人才强市”战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到2020年,建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在知识创造、知识流动、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绩效方面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成为长江上游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技术交易中心为特色的科技中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加大对文化公益事业的投入,利用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的质量,建设长江上游文化中心。打造“数字重庆”加快信息化进程,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

10


重庆市情(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安徽省阜阳一中2017届高三最后一次适应性考试文综地理试卷(原卷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