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风筝厂见闻 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景,感知除法的意义。 2. 能力目标: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的口算方法。并内正确的进行计算。 3. 情感目标: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的口算方法。并内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具准备:
《风筝厂见闻》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 感知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风筝厂见闻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学生:对照情景图,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教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后找出代表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预设:
1. 可能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 提不出除法问题 。 应对措施:
1. 引导学生关注情境图提供的文字信息。 2. 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除法问题。 教师:板书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1. 平均每天要做老鹰风筝多少个? 2. 平均每天要做燕子风筝多少个? 3. 均每天要做孔雀风筝多少个?
4. 平均每天要做蝴蝶风筝多少个? 5. 平均每天要做小兔风筝多少个? 二、 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预设:
1.可能学生会做但不能清楚表达。 2.学生不光会做而且能表达。 应对措施:
1.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2. 课堂交流,充分尊重学生学生意见。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 ,平均每天要做老鹰风筝多少个?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尝试解答的方法。 60÷2
教师:总结学生的算法,并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十,就是30。 因为30×2=60 所以 60÷2=30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平均每天要做燕子风筝多少只? 240÷6 学生小组内讨论解决的办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把240看作24个十,把24个十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4个十,也就是40。
24÷6=4 可以推出240÷6=40
教师:平均每天大约能做多少只仙鹤风筝怎样求? 学生:列式 92÷3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动脑,用你喜欢的方法解答。
学生:独立计算后进行小组交流。 教师:总结学生的算法。 可以把92看作是90,90÷3=30(只)
每天大约做30只能完成任务吗?为什么?应该做多少只才能完成任务?
教师:出示第四个问题,平均每天大约要做多少只孔雀风筝? 学生:独立计算,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 三、巩固练习:
1. 自主练习 第一题,学生自己填空,然后集体订正。 2. 第二题。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讨论,找出规律。
3. 第三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比一比谁写的最快。
四、布置作业 第四题。 板书设计:
1. 平均每天要做多少个老鹰风筝? 60÷2=30(只) 2. 平均每天要做燕子风筝多少个? 240÷6=40(只) 3. 平均每天要做孔雀风筝多少个? 138÷7︽20(只) 4. 平均每天要做蝴蝶风筝多少个? 320÷4=80(只)
课后反思:学生结合具体情景,感知到除法的意义。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在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同时还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第五题
学生自己看题,理解题意,找学生说一说,要求什么,应该怎样求?然后进行独立计算。对做得又好又快的学生进行表扬。 第六题
一篇文章有480个字,要在6分钟内打完,平均每分钟要打多少个字? 教师出示题目学生进行快速练习。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第七题
魔术箱,本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训练学生加、减、乘、除及各部分的关系。学生先思考怎样做,在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想好后在小组内讲一讲。最后进行独立计算。 第八题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提问:怎样才能指导学生理解再调两辆车够不够? 学生回答后独立计算。 第九题 练习时间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大约数目 2分 60个 3分 120个 5分 150个 4分 160个 2分 120个 出示题目后教师提问:怎样才能比较出哪一天的成绩好? 引导学生说出要先求出平均数才能进行比较。 六、布置作业 第十题。
课后反思: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巩固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体会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了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信息窗2 领材料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各数位都能被整除的)的除法。
2.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进行有个性的学习。 重点
笔算两、三位除以一位数的的计算方法。 难点
笔算两、三位除以一位数的的计算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 出示信息窗2——领材料
真实的画面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布匹、线轮、竹条。通过工人师傅的对话,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解决“64米红布能做多少只鹰风筝”,“72个线轮是多少盒”等一系列问题,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引导学生融入情境,看到工人师傅领的材料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把学习新知贯穿在帮助工人师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学生合作探索 (1)探索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 “64米红布能做多少只鹰风筝? 学生列出算式后,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预设:
1.可能学生会做但不能清楚表达。
2.学生不光会做而且能表达
应对措施:1.学生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
2.也可以用口算或估算的方法。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以上方法加以肯定。
3.对于用竖式计算的学生,教师要抓住机会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解决第二个红点提出的“72个线轮是多少盒?”这一问题时,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第一次商后余下的1怎么办”等问题,教师可以针对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来理解算理,加以解决。教学第一个绿点标示的问题“86米绿布能做多少只孔雀风筝?”时,要充分的放手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然后通过汇报交流具体算法,进一步巩固笔算的方法。教学第二个绿点标示的问题“438根竹条能做多少只风筝?”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会发现两次商后都有余数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然后独立解决。
(三)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2题小船靠岸:练习时学生可以笔算,也可以估算,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第3题为学生呈现了有关大天鹅的一些真实信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除法的口算和估算,又让学生了解了大天鹅的一些常识。
第4题是火眼金睛辨对错,学生在辨别对错的同时,总结出计算除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整理自己的思路,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
第5题是一个看图解决问题的练习。练习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理解图意,然后独立完成。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进一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6题是判断算式是否有余数的练习。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计算,再说一说哪些算式没有余数,然后涂上颜色。
第8题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的一个现实情境。练习时,让学生弄清图意,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并加以解决。在巩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