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长在宜昌教案

2019-03-10 21:30

四年级《长在宜昌》教学设计

草埠湖镇中心小学 习明凤

一、《长在宜昌》教材解读

《长在宜昌》是宜昌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经湖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在宜昌市范围内使用的一套地方课程读本。本套读本从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微观世界,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宏观视野,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宜昌的风物、人情、文化,以求通过学习,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增强身为“宜昌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本套读本无论在信息提供,还是活动设计上都是开放式的,力求成为一个学习的范本,引导学生更为主动、更为真切地认识、发现和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生动活泼的开展探究学习。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与学都不要拘泥于教材既定的信息和活动,应结合地方实际、学生实际,灵活主动、有创造性地学习。

二、目标要求

1、了解家乡的山和水。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价值观

三、教学措施和方法

采用课外收集资料,上网查阅资料,课内外知识结合,深层次理解的措施和方法来学习长在宜昌。

四、课时安排

本教材安排16课时完成。

五、教学进度计划表

周次 1 2 课题 我的家乡在宜昌 宜昌地名的来由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专题教育:做文明的小市民 宜昌的山 宜昌的峡 宜昌的溪 宜昌的洞 专题教育:文明旅游守秩序 香溪桃花鱼 活化石中华鲟 生物大观园 专题教育:保护珍惜动植物 宜昌的矿产 宜昌的河流 宜昌的森林资源 专题教育:守护家乡的青山绿水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 我的家乡在宜昌

一、教材说明

本课重点介绍了宜昌市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与政区,旨在让学生宏观地了解宜昌是湖北省省辖市和鄂西地区重要城市,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口,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东大门”。它“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

喉”之称。不久的将来,宜昌将被建设成三峡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中国最佳(观光)旅游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宜昌市依山傍水,呈带状分布于长江两岸,面积广大,人口众多,所辖三县、两个土家族自治县、三个县级市及五个区。课文还引用了郭沫若的在时隔五十年再游西陵峡后写下的《过西陵峡》这首诗,作于1961年。诗中描绘了西陵峡壮美的风光,囊括了峡中的著名景观。诗后的两个问题及第二题的六幅图,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查阅资料,通过教师引领、同学交流,进一步认识宜昌,了解宜昌的历史名人及重要景点。“探究天空”和“小资料”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宜昌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认识它在湖北省乃至全国、全世界的重要地位。

2、熟练地掌握宜昌行政区域图,会填会用。

3、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能力。 4、培植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宜昌行政区域图,掌握各县市的分布,从而了解宜昌的地理位置、面积及人口。怎么引导呢?

首先,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湖北省地图及宜昌行政区域图,找到宜昌在湖北省的位置及宜昌市所辖县市和五个区。其次,教师在课中利用湖北省地图和宜昌市行政区划图,向学生简要介绍宜昌的地理位置、面积及人口,其中对于宜昌从古到今在湖北省乃至全国、全世界的重要地位要强调。有条件的学校在课前还可借助远程资源,向学生展示宜昌优美的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探究欲,为课后的交流与探究做准备。

2、课后习题可放在课中完成,也可放在课后。习题一中的诗歌《过西陵峡》中,共提到两位宜昌名人,即屈原、王昭君。著名景观有屈原祠、香溪、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今日的三斗坪,来日将建起雄伟的三峡大坝。探究天空中的习题和小资料可放在课中完成和阅读。

四、参考资料

西陵峡,东起宜昌南津关,西至秭归香溪河口,峡长 75公里,长度为三峡

之最。

长江三峡中西陵峡以“险”著称,古人曾有“西陵滩如竹节稠”的说法。船行峡中,宽谷和峡道交替出现。峡道两侧峭崖壁立,奇峰耸峙,怪美不胜收。其叠峰秀嶂,奇构异形,钟灵奇秀,难以辞叙。

西陵峡以三滩(泄滩、青滩、崆岭滩)、四峡(灯影峡、黄牛峡、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为主,峡中两岸峭壁如削,河道中密布暗礁险滩。滩多流急、峡深景异,奇险而更显壮丽。

滩多水急的西陵峡,遍布着许多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光是那神奇莫测的石灰岩溶洞,镶珠嵌玉般点缀在两岸幽深险峻的峭壁上,就足以叫万千游人观赏不尽!据统计,仅从南沱到南津关间,就有大小溶洞174个。其中较大而又著名的有石龙洞、黄颡洞、三游洞等。洞洞景色各异,处处别有洞天,是考察人文、地理的绝好场所。

船过巫峡,进入西陵峡前,中间经过一段长约47公里的香溪宽谷。紧逼江岸的悬崖峭壁渐渐隐去。宽谷内岗峦起伏,远隐近现,沟壑纵横。这里是三峡地段主要农耕地带。巴东、秭归两个县城分别位于宽谷两端。

兵书宝剑峡位于青滩与香溪之间,因峡谷北岸峭壁上的两块奇石而得名。远望铁青色的悬崖,在一低陷的洞穴,穴内岩石极像横叠着的书卷,称为“兵书石”;兵书石右下方,一根上粗下尖的石柱直指江心,宛若一柄宝剑,故名“宝剑石”。

牛肝马肺峡位于岭滩上游的长江北岸,岸边的山形颇像一个驼背老人,“头颈”前伸遮住天光,“胸脯”内陷分外阴郁,岸缝间的泉水长年滴落,使石灰岩溶解形成钟乳石倒悬在石壁间,有岌岌欲坠之态。在千奇百怪的岩石间,有几片重叠下垂的黄褐色岩石,形如牛肝,它的旁边还有一块酷似马肺,连起来称作“牛肝马肺”。

现在,峡谷中的牛肝石完好如故,而马肺石在清光绪26年(1900年)被侵入西陵峡的英帝国军舰炮轰掉了下半部。郭沫若《过西陵峡》一诗中的“牛肝马肺说寇狂”,指的就是这件事。

第二课 宜昌地名的由来

一、教材说明

本课“知识长廊”主要介绍了宜昌地名的由来和历史沿革。“交流平台”部

分结合资料——宜昌的历史变迁,让学生调查家乡,了解家乡、所处乡镇、街道的历史变迁。“探究天空”是因课文而生发的问题,增进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小资料”概括介绍了旧宜昌的城标——天然塔的情况

二、学习目标

1、掌握宜昌地名的由来,了解宜昌的历史沿革。

2、搜集长阳代表性地名的由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我为家乡建设出份力”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及实践能力。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宜昌地名的由来。如有可能,找几幅旧宜昌与现宜昌的图片进行比较,以便从感性上认识两者的不同。

2、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掌握宜昌地名的由来。

首先,要引导学生熟读教材,了解夷陵得名的三种不同说法。其中难以理解的文言句教师要疏导,也可让学生自己在书中找或合作交流难句,透彻地理解夷陵的得名。

其次,对于书中提到的清朝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将“夷”改为“彝”的过程,可结合书后探究题共同完成。

再次,关于宜昌的历史沿革,只需了解即可,不必深究。如果课前学生对长阳的历史变革有所了解,也可结合课后交流平台中的习题,谈谈家乡、所处乡镇、街道的历史变迁,搜集图片,将实践活动融合在授课中,达到举一反三、资源共享的目的。

本课中设及到的习题,多为开放性习题,只要言之有理就行,不必给学生什么标准答案。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本地的历史变迁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做些指点。建议在开展“我为家乡建设出份力”的实践活动中,了解一下长阳有代表性的地名的由来及它的历史变迁,要求学生大胆设想,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从小立大志,将来为建设繁荣兴旺的家乡而努力。

四、参考资料

夷,①本义:平坦②太平③使平,拉平;铲平④诛灭⑤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


四年级长在宜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11政府工作报告特色词汇一天吐血整理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