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验报告
4.6. 匹配网络
LC选频匹配网络有倒L型、T型、π型等几种不同组成形式,其中倒L型是基本形式。现以倒L型为例,说明其选频匹配原理。倒L型网络是由两个异性电抗元件X1、X2组成,常用的两种电路如图所示,其中R2是负载电阻,R1是二端网络在工作频率处的等效输入电阻。
图表 22
对于图(a)所示电路,将其中X2与R2的串联形式等效变换为XP与RP的并联形式,如图(c)所示。在X1与XP并联谐振时,有
X1+XP=0,R1=XP
根据 R1=(1+Qe)R2 所以 Qe=
2R1?1 R2由下式可以求得选频匹配网络电抗值
X2=QeR2=R2(R1?R2)
X1=XP=
R1R2?R1 QeR1?R2由上述计算可知,采用这种电路可以在谐振频率处增大负载电阻的等效值。
19
课程实验报告
对于图(b)所示电路,将其中X1与R2的并联形式等效变换为XS与RS的串联形式,如图(d)所示。在X1与XS串联谐振时,可求得以下关系式:
R1=RS=
1R2 2(1?Qe)Q?R2?1 R1X2?R2R1?R2 QeR2?R1 20
课程实验报告
五、整机电路设计图
21
课程实验报告
六、设计总结
高频电子线路是上学期我们学习的课程中最难的,通过这周的课程设计我更深有体会!原因有很多吧,也许是上个学期的高频没有学好,然后又没有很用心的去思考解决问题,只是一味的做题应付考试而已。一直觉得动手能力不好因此这个课程设计也就变得很棘手了。不过再棘手还是得试试的。毕竟这是一项任务,无论结果怎样都应该尽全力去做。这才是我们现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
任务下达后,我就忙着去查找搜集相关资料。图书馆,上网采集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可能因为心里没底吧,在课程设计的每一天里都会很担心,怕完成不了任务。有时候查阅资料都会有一些心不在焉,效率很低。而且收集的资料很凌乱使人没有头绪,心情糟透了。后来一次仔细的核对缺残不完整的程序进行了逐段分析后,才突然间点恍然大悟,感觉自己在这方面又认识了很多,感觉又更进了一步。
这次课程设计我们完成了任务,我想对于我还是其他的同学都会有很多体验和收获。对于我而言,我又重新捡起了上个学期的高频电子线路这本书和实验书。以前对书上的知识的记忆,有些纯粹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没有深入太多。而现在经过了这次课程设计之后,让我明白了一些东西,感觉在高频这一块儿充实了很多。我想这对于我们以后肯定是有帮助的,尤其是我们现在正在学习的学科,这一定会帮助很大。
我觉得很多同学在这一方面和我一样都很薄弱。老师也有讲过高频是一门很难的学科,关系我们电信专业学科的基础。也会有一些同学在这方面很有天赋。有的时候会很羡慕他们作设计犹如如鱼得水般的顺利。后悔曾经没有好好去学,本来注定自己的节奏就要比别人慢半拍,但总是后知后觉不提早加快脚步,以至现在的差距越来越大。
我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感觉到课程设计会带来多少快乐,我只是感觉每一天都生活在紧张中,不过我并没有讨厌它。遇到问题我们经常会一起讨论,组员会经常一起来研究商讨,我也会经常到他那去研究求索。而且重要的是我得到了很多。
22
课程实验报告
实习结束了,并不代表着我们掌握了。我想如果想在设计电路这一块有所作为,单单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这个课题只是纯软件上的东西,有的组还用到了硬件,所以要看好多书、程序,完善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
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们完成了点频调幅发射机,还要值得说的一点是,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也让我更好的掌握了protel软件,在此,非常感谢我们的老师,我相信只要自己能认真学好本专业的每门课程,我们毕业后一定能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未来是美好的,只要我肯努力,肯下工夫,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脚踏实地认真学好每一门专业课程,它们不分孰轻孰重,只有这样你才能为你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我从这次课程设计中得到的道理。
23
课程实验报告
七、参考文献
1.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与课程设计》杨翠娥主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 《高频电路设计与制作》何中庸译,科学出版社。
3. 《模拟电子线路》Ⅱ 主编:谢沅清 出版社:成都电子科大。 4. 《高频电子线路》第三版 主编:张肃文 出版社:高教出版社。。 5. 《高频电子线路辅导》 主编:曾兴雯 陈健 刘乃安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
大。
6. 《通信电子线路》 主编:高如云 张企民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7. 《高频电子线路》(第2版),高吉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