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1.2.4 创新之处
第一,本文提出既符合心理学、行为金融学原理,又符合中国现实情况的管理者过度自信衡量指标,需要确立一个良好的衡量标准。
第二,本文验证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尤其是管理者过度自信假说在中国特殊制度背景下的适用性。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已有的研究,大多以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为背景,然而中国资本市场目前尚不成熟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合理、国有企业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管理者选聘和监督机制改革仍在进行,管理者过度自信假说是否能够解释经济转轨时期我国上市公司的金融决策行为,需要大量的研究去验证。 1.3 术语说明
行为公司金融理论放松了理性经济人的假定,使之更贴近资本市场和企业的现实情况,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和方法来研究有关公司融资、投资、股利分配和兼并收购等金融决策行为。
过度自信,是一种因人们对自身能力和知识面了解程度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对自身能力过度自信的人对自己的判断总是高于实际,对知识面过度自信的人总是觉得自己明白很多东西,而实际上并非如此(Shefrin,2007)
7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2 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标的构建
2.1 目前度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指标及其评价 2.1.1 目前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度量指标
管理者过度自信,是指某些管理者对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选择更好投资机会的能力、知识水平的丰富程度等过分自信,即对自己的判断总是高于实际情况的一种心理偏差。
过度自信是一种人的心理活动,非常抽象而难以观察,如何选择正确的衡量过度自信的方法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和研究实验方法整理出目前理论界比较认可的几种方法:
1.根据管理者的行为来判断。这是最主要的方法,具体有三种:第一,根据管理者的股票期权或股票持有量。此方法由Malmendier和Tate(2005a)首次提出,他们认为由于人力资本专用性,企业管理者比普通员工面临更大的特定风险,所以理性的管理者会在适当时机减少自己持有的公司股权。如果他们在行权机会很好时,继续持有期权或购买股票,则说明他们对公司未来持乐观态度。由此,他们以行权期内管理者所持公司股票或期权数量是否净增长,作为衡量是否过度自信的指标。
第二,根据管理者盈余预测。Lin,Hu和Chen(2005,2008)使用管理者盈余预测来度量管理者乐观。如果CEO对未来的结果是乐观的,他们更可能提供向上偏误的预测;样本中如果CEO向上偏误预测的次数多于向下偏误的次数,就视其为过度乐观。余明桂等(2006)选择乐观预期样本,如果乐观预期在事后变脸,则定义为过度乐观,对文章进行稳健性检验。
8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第三,根据并购次数。Doukas和Petmezas(2007)将3年内进行五次或五次以上并购活动的管理者视为过度自信,因为一个管理者进行多次收购,可能体现出他的某种心理状态,即可能高估收购的收益,低估收购的风险。
2.内容分析法。这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并得到结论的研究方法。Malmendie:和Tate(2005b)以商业期刊杂志对CEO的描述评价构建过度自信的度量指标,即如果CEO更多地被商业期刊描述为confident和optimistic,则虚拟变量为1;如果更多描绘成reliable,cautious,conservative,practieal,frugal,或steady,则虚拟变量为0。
3.消费者情绪指数、企业景气指数法。Oliver(2005)以消费者情绪指数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该指数是由美国密西根大学通过美国消费者进行定期电话访问,调查公众对当前及预期的经济状况的个人感受,并以此为基础编制而成的。而企业景气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当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综合判断和对未来发展变化的语气而编制的指数。余明桂等(2006)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企业景气指数来度量,企业景气指数的取值范围是0一200之间,作者以100作为临界值,大于100点时,表明企业家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 2.1.2 目前度量指标的评价
在以上评价指标中,作者选择了根据管理者的行为——管理者盈余预告来判断其是否过度自信作为设计衡量指标。具体原因如下:
1.根据持股状况进行判断,不太适合于我国的上市公司。因为目前来说,
9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股权激励机制刚刚起步,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尚未实行。尽管2006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新公司法》放松了对高管人员的持股规定,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情况还很不完善,国内也没有数据库对其进行全面统计。
2.内容分析法作为一种基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文献资料的依赖性很大,不仅数量要多,而且要求来源准确可靠。但我国目前的媒体和言论环境,存在不同的企业宣传状况,而网络时代信息爆炸更加剧了这种方法的难度,且不易辨别真实性。
3.以消费者情绪指数或企业景气指数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研究结果可能会产生偏差。因为这些指标是企业家或消费者对所在行业或经济运行态势所做出的定性判断和预期,但是管理者对自身企业的预期与消费者对经济状况的预期、与企业家对行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异。
综上,作者最后选择了以管理者盈余预告偏差为指标,作为判断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指标。
2.2 构建基于管理者盈余预告的过度自信度量指标
Hribar和Yang(2006)用美国公司的数据研究后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进行盈利预测时更容易出现高估偏差。Lin et al.(2005)用我国台湾地区的数据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这表明,在该方面欧美人和亚洲人是相同的。鉴于我国的相关制度背景与上市公司实际情况,本文采用上市公司盈余预测来设计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度量指标。这是因为中国证监会在1998年12月9日公布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1998年度报告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应
10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当在年报公布前发布预亏公告,从此拉开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预告制度的帷幕。至今,上市公司按照相关部门的自律性规范文件的强制要求进行盈余预告披露外,不少上市公司还对盈余状况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愿披露,形成了强制性披露为主、自愿性披露为辅;同时,上市公司盈余预告类型不断增多,从只单独发布预亏公告,到发布预亏、预警、预盈和预增公告,再到要求在定期和临时报告中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等多种业绩变化预告类型,满足了投资者对公司业绩变动信息的需求,提高了预告信息的有用性。因此,可以根据采用盈余预测与实际对比的方法以及乐观预测在事后是否变脸来描述管理者是否过度自信。 2.2.1 样本的筛选
本文以2008—2011年期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盈余预告的公司为样本选择的对象,样本公司盈余预告数据取自国泰安数据库与Wind数据库。
首先,对样本进行处理。一是剔除金融类公司,因为金融类上市公司采用的会计制度与工业企业不同,存在截然不同的资本结构;二是剔除ST公司,以免ST公司管理者利用公布乐观盈余预告误导投资者。
其次,从盈利预测类型来看,主要有预亏、预盈、预增、减亏和预降等形式,对于预增和预降两种类型,有些公司公布了变化幅度,如“增长30%以上”、“增长50%—100%”等,而有些公司只使用了“较大幅度”等较模糊的表述。我们统计了这些盈利预测信息,并且规定,如果公司在样本期内至少有一次实际的盈利水平低于预测的盈利水平,则将该公司的管理者定义为过度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