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再则宥,三则不赦。(《国语·齐语》) .
4.及西门,使贰车反祐于西圃。(《左传·哀公十六年》) .四、请指出下列数词的类别,并翻译各句。 1.黄钟长八寸七分一,宫。(《史记·律书》)
2.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孟子·万章下》) 3.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史记·项羽本纪》) 4.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杜牧《阿房宫赋》) 五、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副词的类别和意义。 1.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蒲松龄《促织》) .
2.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史记·魏公子列传》) .
3.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受累仅三十口。(韩愈《与李翊书》) .
5.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史记·魏公子列传》) .6.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孙膑兵法》) .
7.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8.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史记·春申君列传》) .六、请比较并说明下列各句中否定词的用法,并指出其词性。 1.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学记》)
2.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崔瑗《座右铭》) 3.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上》)
4.去其刚卯,莫以为佩;除刀钱,勿以为利。(《汉书·王莽传》)
[练习三]
一、请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及用法,并译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也。(《史记·项羽本纪》) .3.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史记·项羽本纪》) .
4.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李斯《谏逐客书》) .5.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史记·淮阴侯列传》) .
6.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7.吾以女为死矣。(《论语·先进》) ..8.能以礼让为国乎?(《论语·里仁》) ..
9.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左传·成公二年》) ..
10.不慕仁义而治强者,秦也;然而未帝者,治未毕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1.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孟子·滕文公上》) ..
1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二、请说明连词“而”、“则”在下列各句中的用法(包括:①所连接的语言单位或句子成分;②所表示的关系)。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史记·屈原列传》)
3.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孟子·离娄上》)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使楚》) 7.临视,则虫集冠上。(蒲松龄《促织》) 三、请说明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
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齐桓公伐楚》) 2.骨已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蒲松龄《狼》)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4.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吕氏春秋·长兄》)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
[练习四]
一、请说明下列句中语气词“矣、也、耳、焉”所表示的语气。
1.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则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 2.(项)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史记·项羽本纪》) 3.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史记·淮阴侯列传》) 4.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二、请说明下列句中语气词“夫”、“其”、“唯”所表示的语气。 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殽之战》) 2.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左传·隐公四年》) 3.子其怨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4.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杨恽《报孙会宗书》)
三、请说明下列句中语气词“乎”、“与”(欤)、“邪”(耶)、“诸”所表示的语气。 1.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论语·阳货》)
2.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孟子·夫子当路於齐》)
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使民善盗耶?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使楚》) 4.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四、请分析说明下列各句中连用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 1.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论语·阳货》) 2.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孟子·公孙丑上》)
3.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国语·鲁语》)
[练习五]
一、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各句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和双宾语句,并指出其结构类别。 1.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沈括《雁荡山》)
2.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3.若变起,足下以—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梁启超《谭嗣同》)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治长》) 6.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魏学洢《核舟记》)
7.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9.对曰:“??王遇盗於云中,余受其戈,其所犹在。”袒而视之背。(《左传·定公五年》) 10.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二、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句中的特殊词序,并指出其类别。 1.天下议归之,其子焉往? (《孟子·离娄上》)
2.《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左传·襄公二年》) 3.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4.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 5.且晋慼忧以重我,天地以要我。(《左传·僖公十五年》) 6.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7.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苏辙《六国论》) 三、请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词语,并说明其省略的类别。
1.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韩非子·喻老·扁鹊见蔡桓公》) 2.子山处令尹之宫,夫概王欲攻之,惧而去之。(《左传·宣公四年》)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4.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史记·陈涉世家》) 5.人皆有兄弟,我独无。(《论语·颜渊》) 6.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韩非子·和氏》)
7.胥靡逃之魏,卫赎之百金。不与,乃请以左氏。(《战国策·卫策》)(注:左氏,卫国地名)
8.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四、试用加线法分析下列句(符号:主语=,谓语一,宾语 ,定语( ),状语[ ],补语< >,兼语 )。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楚子使屈完如师。(《左传·齐桓公伐楚》)
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荀子·天论》) 5.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十九年》) 四、请指出下列句子的习惯句式,说明其用法,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问曰:“大王自料,勇敢仁强孰与项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论语·述而》) 3.嫂何前倨而后卑也?(《战国策·秦策一》)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5.今有医於此,和合其祝药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药之。(《墨子·非攻中》) 6.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殽之战》) 7.吾私有讨于午也,二三子唯所欲立。(《左传·定公十三年》) 8.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9.子以逐君成名,子孙不忘,不亦伤乎?(《左传·昭公十五年》) 10.先生得无诞之乎? (《史记·扁鹊列传》)
11.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2.鲁侯不亦善于礼乎? (《左传·昭公五年》) 13.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练习六]
一、標出下文加點詞的詞性。
瓠里子自吳歸粵,相國使人送之曰:“使自擇官舟以渡。”送者未至,於是泊舟於滸者以千數,瓠里子欲............擇之,而不能識。送者至,問之曰:“舟若是多也,恶乎择?”对曰:“甚易也。但视其敝蓬折橹而破帆者,即...........官船也。”從而得之。(《郁離子·靈丘丈人》) 二、分析下列句子的結構成分。 1.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2.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3.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