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技术等等领域的扩散,这种扩散加速了其他领域的发展,提高了相关技术的技术含量。所谓纵向渗透是指高技术创新在不同技术梯度之间的一种扩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间技术梯度的产业和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获取更多的利润,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会不断地将高技术成果吸收到生产经营中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价值。高技术的横向扩散和纵向渗透,一方面为高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了中低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推动了它们的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更快地发展。
7. 高技术产业高科技人才的聚积性
高知识含量、高智力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根本属性。高技术领域的竞争,表现为:市场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科技知识水平和文化观念的竞争以及人才的竞争。综观世界范围内高技术的发展和兴盛,都与专家和学者的创业,创新家和企业家的巧妙结合,金融家和投资家的精明判断和决策密切相关的。离开了这些就没有高技术发展,就没有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技术兴旺繁荣的景象。
8. 高技术产业软件化与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性
科技发展的软件化与信息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软件技术和信息技术向硬件技术的扩散:二是随着软件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局部出现了软件同化的特点。今天,许多硬件多功能效用的发挥主要取决于软件工作。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软件在整个产品价格中所占的比重迅速增长,硬软件比重从50年代的8∶2到70年代变为5∶5,而现在许多产品已达到2∶8。据预测,到二十一世纪初,在多数产品中硬软件比将达到 5∶9 5。①
进入21世纪,一国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决定该国在未来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我国在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高技术产业的特征,结合国际经济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集中优势资源在某些高技术领域进行突破性发展,以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当前,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一个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其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因此,加快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抢占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制高点,是迅速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根本,也体现了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本节主要介绍一些典型的国家(包括我国)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我国从中所得到的启示。
(一)发展速度与规模
1995-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保持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势头,截至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工业产值已从1995年的4713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17083亿元(见表1-1),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0.0%,是同期全部制造业的平均增速的两倍多。其中,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最快,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5.6%;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达到21.2%;医药制造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4.4%,低于高技术产业平均增长速度,但也明显高于制造业总体增长水平;航空航天业增长速度在高技术产业中是最低的,增长速度为9.7%, ①
周强:论高技术产业特性,《北方经贸》,2002(3):92-93页.
6
仅比制造业总体水平高0.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1.9 %,高于同期全部工业产值增长约11个百分点。
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逐年上升。1995年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占全部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5.6%,2001年达到9.6%。这表明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而且已经超过意大利的水平,接近加拿大和德国的水平。然而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尚有15-20年的差距。美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早在1982就超过了10%,日本是在1984年首次超过10%,英国和韩国是在1986年首次达到10%。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很小,200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9 %;高技术产业在全球高技术产业的比重还很低,1998年大约仅占全球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3%,而美国高达36%,日本20%。
(二)技术密集度
衡量产业技术密集度的重要指标是产业R&D经费强度,一般用某行业R&D经费支出占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或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表示。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支出为157亿元,R&D经费强度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1%,明显高于全部制造业的平均R&D经费强度(约2.6%)。这表明在我国产业总体科技含量较低的条件下,高技术产业的科技含量明显高于一般产业。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巨大差距。20世纪90年代,大部分OECD成员国高技术产业R&D经费强度超过20%。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供应和市场销售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1999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三资企业占到76 %,而国有企业只占22.5 %;2001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三资企业占到86.4 %。
据估计,我国生物技术在国际上仅居于中等偏上水乎;电子技术处于发达国家70年代中期的水乎;制药业的总体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20年左右,机械行业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尚不足5 %,40 %的机械设备依赖进口。总体讲.我国高技术产业尚处于全面发展的初期,竞争力不强,高技术产品出口在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不仅与发达国家甚至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相比都有较大差距。
因此,我国高技术产业间存在技术断层。从技术供应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主要控制在大量合资企业以及外商独资企业手中,而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跨国公司的组装车间,核心技术实际上仍然掌握在西方跨国公司手中。在航空航天技术领域,1998年中国出口额只有4.36亿美元,而进口额却高达34.59亿美元,逆差额占当年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逆差总额的1/3以上;在基因制药领域,中国直到1989年才批准了第一个在中国生产的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工干扰素,而且这也是到目前为止惟一 一个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一类新药。到1998年底.中国只有15种基因工程类药品进入市场,而美国已有56种生物技术药品进入市场。 (三)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是劳动生产率。目前,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与制造业的其它领域相比,具有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按人均增加值计算,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人均增加值不断提高,从1995年的2.4万元上升到2001年的7.8万元,为当年全部制造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4.9万元/人)的1.59倍。其中,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居榜首,2001年为人均14.7万元,1995至2001年平均增幅为29.2%;电子与与通信设备制造业2001年的劳动生产率为人均9.2万元;医药制造业为7万元,
[11]
7
也明显高于非高技术制造业。但航空航天业、医疗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偏低,仅为3万元/人和4.1万元/人,不仅远低于其它高技术产业,而且低于非高技术制造业水平。
如上所述,高技术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直接直接衡量行业附加值率的重要指标就是增加值率,即单位产值的增加值。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明显偏低。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高达43.0%(1999),比制造业平均水平高6.5个百分点;日本和英国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约为36%,略低于本国全部制造业的增加值率;法国和加拿大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也都超过30%,而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只有25.2%,比全部制造业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我国将着眼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以增强综合国力为目标,努力提高现有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力求在总量规模方面上一个新台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计划到2005年,力争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3.9 %提高到6 %左右;高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9.2 %提高到16 %左右;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由目前的14.1 %提高到25 %左右。
(四)国外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的看来,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从技术水平、产业规模,还是从竞争力来看都与上述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我国既要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加速发展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加速高技术产业化进程。
1.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2.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重视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的发展
4.想方设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5.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
[12]
三、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与现实经济实力之间的联结机制与转换器。这就是说,一定的资源在当时既定的技术体系下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产品,满足社会的生产与生活需要。要使产业结构正常发挥转换器的功能,它就应能够迅速接纳新技术的诞生并形成新的产业,使得在产业结构中新兴产业的比例迅速上升,从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这就是现在要分析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
(一)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提高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技术进步就是指在原有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下生产出比没有技术进步时更多的产品,或者说,比以前用更少的生产要素生产出同样多的产品。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特别是经济愈来愈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更需要运用有限的资源去获得最大程度的经济增长。因此,提高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就显得尤其重要。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量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它的价值形式便是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经济增长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要素来实现,如通过增加投入劳动量和资金来扩大再生产。二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主要依靠产品开发和装备水平的提
8
高,改进工艺流程,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加强管理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这种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投资省、工效高、周期短,较前一种经济增长方式来得更为优越,它主要是通过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来实现的。
以美国为例,60年代以来,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它使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迅速提高,1961-1965年为7%,1976-1980年上升到21%,1991-1995年达到24%,1996年为33%,1997年提高到40%。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汽车制造业在1981-1985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高技术产业基本持平,但在90年代急剧下降,到1996年下降到约2-3%。建筑业在1991-1995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17-18%,1996年后也呈下滑趋势。在高技术产业中,信息产业的发展更为迅速,1985年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约为4.5%,1990年上升到6.1%,1998年上升到8.2%。信息产业之所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日益加强,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技术产品的技术密集度高,因此在质量和性能不断提高的同时,其价格却急剧下降。90年代以来,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每18个月的进步相当于以往常30年进步的二倍;同时,由于微处理器的发展,计算机的平均价格不断下降;在1991-1996年时间里,微处理器的生产成本从每秒百万条指令230美元下降到3.42美元。
(二)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应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质是将当今世界高技术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等广泛地应用于农业、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煤炭、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医药等传统产业,使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扩大,从而推动产业结构逐步向合理化、高级化转变,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电子信息技术是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带头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包括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其核心部分是计算机技术,处理的对象是信息。信息产业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的产业,是当代最有渗透力、增值力、最重要的高技术产业。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极其广泛地渗透到诸多产业部门,与其专业技术融合,从而极大地革新现有产业的生产技术。可以说电子、信息技术是改造传统产业的首要技术、带头技术,是经济效益的倍增器,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梯。
(三)我国加速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对策
我国传统产业运用高技术手段,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是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形成利益驱动的相互融合共识
2.研究开发一批对传统产业有带动和促进作用的高技术
3.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为高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提供资金保障 4.积极消化吸收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注重提高自主开发能力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高技术,其特点是什么?
2. 什么是高技术产业,其特点是什么? 3. 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有何影响?
4. 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5. 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哪些明显的差距? 6. 试分析利用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意义和途径。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