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认同文献综述(2)

2019-03-27 21:34

问题上,众多国外学者虽然有不同见解,但主流有以下两点:第一是文化趋同论。这种观点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不同的文化价值将逐渐趋于相似。美国人类学家葛登·马特斯认为全球化的人类已经处于“文化超市”中,人类的文化认同成为了“民族的认同”和“超市化的文化认同”,文化属性越来越淡化。[16]第二是文化异质论。这种观点拒斥文化的同质化。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文化异质论的典型代表,他强调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各国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政治的或者经济的差异,而是文化的区别。[17]换言之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会引起不能调和的冲突。美国著名人类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在《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中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比较分析了在与外部世界接触的过程中,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如何重新塑造自己民族的认同。他认为世界霸权、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现代性这些中心化世界体系的衰落,与以民族为基

[18]础的文化认同的增长呈现的是一种相反的关系。因为趋同论和异质

论它们是同时存在的,所以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与此同时有些学者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合论。例如费瑟斯通就认为文化全球化可以产生“第三种文化”。

(2)实证研究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今天多变世界中的文化自由》中指出,由于全球人口的流动以及新的居住地人口来源

构成的重组,使得人们的身份和文化认同度出现多重化现象,事实上在当代这样一个人口流动频繁的社会中,人们具有多重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已经成为新的势态,既要认同新的文化,同时要寻求新的文化环境对自己的认同;这种势态下带来了当代流动社会中不同群体间的文化歧视、冲突、认可、忠诚等涉及文化身份的复杂问题。[19]一些西方学者将地方文化认同的视野放大到全球全球环境中,发现一些大的地方文化认同也随着很多国际政治环境的格局而形成。这种地方随着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新格局的出现,出现了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包括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等,这些组织也会造成新的地方性认同的出现,例如在欧洲随着欧洲国家联盟的扩大以及欧洲国家联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共同的经济基础、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社会生活都有可能使人们形成更广泛的文化认同,人们即是欧洲某个国家的人,同时也是欧洲人,形成人们对欧洲文化的体验与欧洲情结,在这个过程中,欧洲不同国家的国家概念也是被强化的,但欧洲文化认同也同时在不断被强化着。[20]

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对文化认同的研究不仅具有系统的理论分析,而且还具有各自独到的见解和对一些案例的 实证研究,是值得参考的宝贵思想资源。但是其研究与分析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和缺陷,学者仅仅站在各自狭隘的角度,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分析文化认同理论,这样就容易曲解文化认同问题,很难把握文化认同的本质。

(二)中国相关研究

文化认同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郑晓云

的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化认同论》(1992 年)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文化认同的学术专著,,该书深入的研究了文化认同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为我国文化认同理论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关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自20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学者从多层面对中华文化认同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无论是在出版专著还是发表论文方面都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学术成果丰硕。

国内关于文化认同的理论研究最早的是郑晓云的《文化认同论》,郑晓云认为文化认同是文化的核心。中华文化作为中国的主体文化,一方面是可以被选择的,但中华文化的形成,也同样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所以中国各民族选择中华文化作为主题文化认同既是历史选择的必然,也是符合国家民族构成的逻辑,中华文化成为中华各民族认同的构成要素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华各民族的认同不仅建立在国家之上,也建立在中华各民族发展的历史与形成的共同的中华文化

[21]之上。何燕楠和张景书认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就是指各族人民在长

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在平常生活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支配自己行为的思想准则和价值观,对

[22]于我们共同的国家的归属感和自信心。苏振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是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中慢慢形成的,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个性特征。[23] 许嘉璐认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注重人格 、注重伦理 、注重利他 、注重和谐的

东方品质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 24 ]胡锦涛 在十七大报告中讲到中华文化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集中地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 ,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25 ]徐学书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促进国家与民族昌盛》中认为中华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以儒释道思想相互交融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的共有生活价值观及其生活方式,爱国、 和谐、 创新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 26 ]

董栓柱和董晓钟在《在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与

国家认同》一文中认为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不竭动力,大一统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兼容并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品格。[27]

2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认同关系研究

白翠红认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虚无主义等对中华文化认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她提出要通过加强母语教育,加强中华文化历史教育,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加强各民族文化的整合措施来增强国民的中华文化认同意识。[28]张平功在《全球化与文化身份认同》一书中主要论述了全球化对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冲击,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

[29] 影文化产业的转型与突破等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影响等。韩震在《全

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中认为全球化进程的深化激化了文化认同问题和认同危机出现的背景条件和环境要素,全球化进程和现代性的发展使社会文化出现多样性展示、流变性呈现和断裂性改变,所有这些都促使人们产生文化上的焦虑和自觉。[30]

3多元文化背景与中华文化认同关系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海洋分析了中国的文化认同兼有族群认同、国民认同和历史文化认同三重含义,这三种认同在中华各民族成员身上都能相互兼容而不必相互排斥,他提出了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模型,指出多元文化在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运用民族学和人类学的方法探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多元文化与和谐社会、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等问题。[31]周阳、黄向阳在《大学生多元文化认同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中分析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多元文化认同的形成因素,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提高的同时,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度有所下降,他提出要加强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引导。[32]滕星和苏红在《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中认为不同民族具体文化现象的差异 ,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是整个世界的共同财富 ,继承和发展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他强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不断渗透与融合,在这种竞争与比较的格局中 ,每个社会与个人都在寻求新的突破 ,于是各民族纷纷走出自己的文化模式 ,开始接触其他民族的文化模式 ,世界文化呈现一体化发展趋势。[33]


中华文化认同文献综述(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八下快乐暑假数学答案(潘程李核对终极版)20120723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