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得到该县政府领导的热情接待和一同游览该县的著名景区。类似如此接待周边地区友好往来的事例和活动还有不少。
三是同内江市和重庆市江北区的友好来往。随着开放的扩大和梧州知名度的提高,四川省内江市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带队组团访问我市,顺便拜访老乡甘牛常务副市长,不巧甘副市长旅差在外地。市委常委、副市长倪龙生接待,并嘱我向客人介绍梧州的有关情况,经贸部门同他们洽谈了有关业务和合作事宜。
随后不久,1987年夏我市组织了党政代表团赴四川内江、成都、 重庆市等地访问和学习。市委副书记的张金淼任团长,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李俊康任副团长,市委、市政府的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市外经委、梧州日报等领导或有关人员参加访问参观等活动。
是时重庆市出版发行《西南信息报》,该报立足重庆,面向大西南;该报筹办初期,广西区政府下发通知,各市要大力支持办好该报。我曾跟随黄汉云市长接待该报到广西和梧州市联系和采访的编记人员,并由我具体介绍梧州情况及提供有关资料。凭此关系,市赴四川党政代表团拜访了该报编辑部,得到该报负责人的热情接待、介绍情况。不久,该报编印专版宣传梧州。
通过该报关系,市党政代表团访问了重庆市江北区(该报所在地),相互介绍情况,洽谈合作事宜。据双方交换意见,代表团梁赐市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当即草拟了有关两地友好合作的意见书(初稿),江北区领导很满意,立马签字同意。我们回梧后不久,江北区派员来我市,进一步洽谈两地结为友好区市问题;并拟有草稿。有一天星期
日,市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一位负责同志,约我回办公室,大家共同研究、斟酌和补充修改该稿。应当说,这也是一个良机。然而,机遇擦肩而过。听说,我市个别领导认为,江北只是一个区,梧州是个地级市,不应“降格以求”,此事就不了了之。其实,当时重庆市是四川省的计划单列市(经济发展计划和规划,单独列报中央)。而且,该区无论从规模、实力、技术和工业基础来看,比之我市均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名义上为“区”而已。
从宏观经济发展格局来看,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已露端倪,合作,尤其是区域性经济合作,已是全国性及至世界性的主题。如今,回眸想想,当年倘若两地结为友好区市,在区域性经济合作中或许能探索和实践出跨省区合作,扩大开放,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路子。这本是互利共赢的好事,然而由于观念和思想不解放等问题,机遇失之交臂。回想起来,不免感觉遗憾。十月三十一日,第五届梧州国际宝石节开幕,泰国、菲律宾、印度、德国、意大利、俄罗斯、中东地区以及中国内地、香港等海内外一千多名客商汇聚梧州。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九八二年,广西梧州市由外商创办了第一家宝石企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梧州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工宝石之都”,宝石企业不断增多,产业不断发展,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实现了从切磨加工颗粒产品为主到产、销、学、研“一条龙”规模化。宝石业的发展推动梧州进一步开放。为促进宝石业的发展,从二00四年起,梧州开始举办国际宝石节,几年来吸引了美国、俄罗斯、德国、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香港、澳门等二十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参加。目前,梧州人工宝石的切割、研磨、宝石机械制造、镶嵌和营销的从业人员已达十二万人,主要宝玉石及相关产业年产值达二十五亿元人民币。其中立方氧化锆,合成红、蓝刚玉,尖晶石的年产量达三千六百吨,约一百二十亿粒,市场份额约占中国全国产量的八成、世界产量的七成。梧州已成为中国人工宝石交易、配送、质监、培训及研发中心。梧州人工宝石产业已成为该市十大支柱产业之一,梧州被誉为“世界人工宝石之都”。中共梧州市委书记余远辉在宝石节开幕式上说,宝石节已成为梧州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区域性枢纽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国际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梧州将利用这个平台,重振百年商埠的辉煌。
为了抓住我国实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粤港澳台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加快梧州发展,按照自治区党委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战略部署以及关于桂东经济区域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乡镇工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定位,梧州市先后建立了现代农业实验区和外向型工业园区,并以这两个园区作为梧州市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
梧州市现代农业实验区包括43个乡镇,覆盖174万人,拥有92.4万亩耕地。实验区在引进新物种及核心基地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并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扶持,目前已吸引一大批外商前来投资。
外向型工业园区已于2002年初正式动工兴建。其发展目标是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动作,培育产业链式的工业集团,塑造国际型的绿色工业形象。工业园区远景规划总面积为60平方公里,“十五”期间
建成6平方公里。在工业园区投资办企业,既可享受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又可享受西部开发优惠政策,还可享受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定期减免企业所得税的的政策。
近年来,梧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五”时期,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梧州,这个广西的东大门,正迎来加快发展,乘势前进的大好机遇。尤其是总投资达到200亿的河东防洪堤、长洲水利枢纽、洛湛铁路桂东段、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骑楼城”等“五大工程”对梧州今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十五”时期是梧州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时期。我们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从梧州实际出发,确定了“十五”时期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增长速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到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200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00元;全市财政收入达到17亿元,年均增长10%;“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150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
注:参考欧藻楠的《改革开放初期梧州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