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北京市大兴区九年级下学期一模化学试卷(带解析)
一、选择题
1.农作物缺钾时,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降低,此时应该施用的化肥是 A.KCl B.CO(NH2)2 C.NH4Cl D.Ca3(PO4)2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KCl 含营养元素K,属于钾肥,B、CO(NH2)2含营养元素N,属于氮肥,C、NH4Cl含营养元素N,属于氮肥,D、Ca3(PO4)2含营养元素P,属于磷肥,故选A 考点:化学肥料
2.碳元素与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质子数不同 B.电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了元素种类。故选A 考点:元素种类。
3.已知一种氧原子,原子核内含有8个质子和10个中子,则该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2 B.8 C.10 D.18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而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由题意“一种氧原子,原子核外含有8个质子和10个中子”,则知该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故选B.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4.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A.牛奶 B.豆浆 C.冰水 D.糖水 【答案】D
【解析】A、牛奶是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
B、豆浆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C、冰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
D、糖水是蔗糖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天然气用作燃料 C.液氮用作冷冻剂 D.银用于制作导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性质指由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还原性、氧化性、可燃性等,天然气用作燃料是利用其可燃性,选B 考点:化学性质。
6.下列物质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A.熟石灰 B.烧碱 C.食盐 D.大理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碱性物质,故答案选择A 考点:酸碱中和
7.下列符号中,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A.H2 B.2H C.2H2 D.2H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H2表示氢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1个氢分子、1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
+
成;B.2H表示2个氢原子; C.2H2表示两个氢分子,该选项正确;D.2H表示2个氢离子,故选C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二、其他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燃烧 【答案】D
胆矾研碎 B.品红扩散 C.干冰升华 D.蜡烛
【解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研碎胆矾的过程中,是状态的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品红扩散只是在水中溶解扩散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干冰升华只是二氧化碳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根据“原子量”递增的顺序,绘制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顿 【答案】C
卢瑟福 B.拉瓦锡 C.门捷列夫 D.道尔
【解析】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得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A.卢瑟福提出关于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故A错误;
B.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B错误; C.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C正确; D.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史,注意了解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下列净化水的方法,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沉降 B.过滤 C.蒸馏 D.吸附 【答案】C
【解析】根据净化水的程度分析。
A. 沉降能除去较大的固体不溶物; B. 过滤能除去水中的固体不溶物;
C.蒸馏能除去水中可溶及难溶的杂质,可以得到蒸馏水,净水程度最高; D.吸附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故本题选A。
点睛: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固体不溶物,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物,不能软化硬水。 4.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稀释浓硫酸
C.蒸发食盐水
D.熄灭酒精灯
【答案】B
【解析】A、加热液体,先均匀预热,后固定集中加热;
B、稀释浓硫酸时,沿烧杯内壁将硫酸缓缓加入水中,边加边搅拌; C、蒸发溶液是,要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防止液体飞溅; D、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
解:A、加热液体,先均匀预热,后固定集中加热,图中操作正确,故A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容器内壁缓缓注入浓硫酸中,会沸腾溅出,可能伤人。图中操作错误,故B错误;
C、蒸发溶液是,要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图中操作正确,故C正确; D、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操作正确,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根据装置特点可以判断装置图的正误,根据操作要求可以判断操作是否符合实验室的规定。
5.人体内几种体液或代谢产物的正常pH范围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胃液(0.8~1.5) B.尿液(5.0~7.0) C.血液(7.4~7.5) D.小肠液(7.8~8.0) 【答案】A
【解析】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酸性溶液的pH小于7,碱性溶液的pH大于7,且pH越大,碱性越强,中性溶液的pH等于7,据此解答。 A、胃液的pH小于7,呈酸性,错误;
B、尿液的pH小于7,接近中性,呈弱酸性,错误; C、血液的pH7.4~7.5,呈弱碱性; D、小肠液的pH7.8~8.0,呈弱碱性;
比较A和B,A的pH小于B的pH,故A的碱性更强一些; 故选A。
点睛: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6.蔗糖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下图能较好地反映溶液中蔗糖分子分布的是(水分子未画出)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根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解答。 A.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故错误; B.不均一,上多下少,故错误; C. 不均一,上少下多,故错误; D.是均一、稳定的,故正确。 7.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氧化镁Mg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