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下册答案(2)

2019-03-28 13:07

“剥夺”前应添个“被”字,构成被动句,否则就成了老雷剥夺自己上学读书的权利了。 ⑦作者把要求改正文章中某些错误的信件,没有寄给编辑部,而寄给某同志。

在否定式“把”字句里,否定词应该放在“把”字前而不能放在“把”字后,因此句中的“没有”应该移到“把”字前。此外,“把”字短语后头的逗号应该删去。还有,这一句是叙述已经实现的事情,第二个“寄给”后头应该加助词“了”。

⑧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法制观念,已成为当务之急。

“观念”是观察事物的结果,不能说“提高”,同时“文化素质”里也应包含“法制观念”,二者不能并列,应该删去“和法制观念”,要保留“法制观念”就要把“和”改为“包括”或“特别是”。 ⑨你有收到我的信吗? 或:你有没有收到我的信?

“你有收到我的信(吗)?”是方言说法,去掉动词前的“有”字才合普通话语法。“你有没有收到我的信”也是方言说法,把动词前加的“有没有”去掉,或同时在句末加上“了没有”才是普通话说法。但是动词前加“有没有”表示疑问的格式,已见于某些书面语,有被逐渐吸收到普通话里的趋势。 ⑩这个人高过那个人。 或:这个人强似那个人。

“这个人高过那个人。”是方言说法,它相当于普通话的“这个人比那个人高”。应把形容词后的“过那个人”改为“比那个人”并且移到形容词前头做状语。“这个人强似那个人”改法同前句。 ⑩你讲少两句好不好? 或:你讲先。

“你讲少两句好不好”和“你讲先”是方言说法,应把“讲”后头的“少”“先”移到动词前头。 ⑩你去学校不(唔)去?

“你去学校不(唔)去?”是方言的正反问句,普通话中一般应说i成“你去不去学校?”或“你去学校不?” ⑩我给(畀、拨)一本书你。

“我给(畀、拨)一本书你”是方言的双宾句;普通话应说成“我:给你一本书”。‘指人的宾语“你”,应放在指物宾语“一本书”的前头。 “语法”思考和练习七

三、下列句子有没有成分搭配不当的毛病?如果有,试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 ①张钰所以这般刻苦,是因为一种坚强的思想在支配她。 定语“坚强”与中心语“思想”不搭配,可改为“坚定的思想”。

②参加这次运动会的八名男运动员和三名女运动员,均由优秀选手组成。 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可把谓语改作“都是优秀选手”。

③我们不但盖出了林立的工厂、学校、住宅,而且-盖出了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这样宏伟浩大的工程。 第二分句动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可把“盖出??工程”改作“建成了工程巨大的宏伟的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第一分句的定语“林立”应改为“许多”。

④这次在工厂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劳动”不能是“??一天”,“是”前可改为“在工厂劳动的最后一天”,或把第二个“一天”删去;

⑤老王是机修王,老李是装配工,本来各有任务。这次为了搞技术革新,他们协作了一台打包机。 “协作??打包机”,动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可把“协作”改作“协作制造”。 ⑥他奋然而起,挪开床,刨着泥土,汗水湿透了里外衣衫。 几层用厚塑料布严密包裹着的小铁箱终于出现了。

第二句的“几层”语序安排不当。可移到“厚塑料布”之前,也可移到“包裹”之后,并删去“着”字。 ⑦敌人已经发现我们了,这里不能久住,今晚六点出发瓦窑堡。

“出发”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瓦窑堡”做宾语,可把“出发瓦窑堡”改作“向瓦窑堡进发”,或“去瓦窑堡”。

⑧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在人民的铁拳下终于灰飞烟灭,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噩梦。 主语“德国法西斯”与宾语“噩梦”搭配不当。“成为??噩梦”一句可删去,其前的逗号改作句号。

6

四、试分析比较一下下面三种说法,看看其中有没有病句,能不能都“合法”存在。 ①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使我提高了思想觉悟。 ②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我提高了思想觉悟。 ③党的培养教育,使我提高了思想觉悟。

后两句都是合乎规范的。对于句①,有人认为“使”前是个介词短语,句子的主语残缺,是个病句;也有人认为这个句子可以看作是承前省略主语,或看作“使”前有意会主语,这类句子在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大量存在,可以视为“合法”。

五、下列句子有没有成分残缺或多余的毛病?如果有,试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

①英雄的可歌可泣的壮举,猛烈地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在极度的激动中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教育。 第二分句缺主语。考虑到第一分句中出现了“观众”,可在第二分句前加“使他们”。

②通过多年的生产劳动和技术革命活动中,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劳动人民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介词“通过’’和方位词“中”不搭配,使句子缺主语。可删去“通过’’和“中”,让“多年??活动”做主语;也可以把“通过”改成“在”,或者删去“中”,让主语承前省略。

③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在《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千百万妇女中的一个。 “祥林嫂”的定语里缺动词,可在“中”后加“描写”“塑造”之类

④贺兰县委接到文件后,立即在县委扩大会议上进行了传达,一致认为,中央的文件说出了广大农民和干部的心里话。

第二分句缺主语,“一致”前应加“会议”做主语。

⑤大热天劳动,出汗多,身体里的水分和盐分消耗得也多,不随时补充上去,容易发生中暑。 “发生”多余,可删去。

⑥科学工作者认为,目前在国内具有如此独特的适于猴 类种群自然繁衍的生态环境,是不多的。

“具有”后的宾语缺中心语,应在“如此独特”后加“条件”二字;

⑦几乎从来没有听过列宁唱消沉、忧郁的歌,他的歌声永远充满着勇敢、无畏、激昂和号召力。 “几乎”多余,可删去。而且,“几乎”跟“从来”相矛盾。 六、下面句子有什么毛病?指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光辉形象。

“许多”语序安排不当,可移到领属性定语“党的”之后,以免产生歧义。

②两个感叹句,仿佛使我们’看到郭老写这段文字时那种心情舒畅、信心满怀的喜悦心情。

“郭老的心情”怎能“看到”?动宾不搭配。“心情舒畅”“信心满怀”也不能做“喜悦心情”的定语,意思重复。可把“喜悦心情”改作“神情”,“仿佛”也应移到“我们”之后。 ③不仅这样,他们还把小岛建成花园一样美丽。

“把小岛建成花园一样美丽”,是把两种结构套在了一起,可改作“把小岛建成美丽的花园”,或改作“把小岛建设得花园一样美丽”。

④考试场设在一间古色的大厅里举行的。

这句也是两种结构杂糅。可改成“考场设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或改成“考试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进行。”

⑤学生通过大量课外读物的阅读和浏览,通过语文课中学过的知识在大量的课外书籍、报刊中的反复出现,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得以巩固。

“通过大量的课外读物的阅读和浏览”,是主语“学生”的行动,而“通过??反复出现”并不是“学生”的行动。这个句子应作较大的改动:“学生通过??阅览,巩固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因为他们所学过的知识是反复出现在这些课外读物和刊物里的。”

⑥红萍具有繁殖快、肥效高的特点,但在生产上长期采用季节性稻底养萍,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7

“采用”与“稻底养萍”搭配不当。可在“养萍”后加上“的方法”三字,或改“采用”为“利用”。另外,“发挥”之后也以加“出来”做补语为好。

⑦我们姐妹蜷缩在地板上,合盖一床薄薄的被子,冻得发抖,只好用相互的身子暖和着对方。

“相互”是副词,不宜做”身子”的定语,可把“相互”移于“暖和”前做状语。此外,“对方”应删去。 ⑧只有弄清30年来教育战线上的是非得失,认识教育规律,才能改革教育适应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第二分句因残缺成分而使两个结构杂糅在一起,可改成“才能改革教育,使之适应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⑨他每天踏着一辆三轮车,从徐家汇到宝山县,从西郊到浦东,把23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废定影液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

本句有歧义。可以把“230多家”改为“230多个”,并移于“出版社等”之后。 “语法”思考和练习八

一、下列各句哪是单句,哪是一重复句,哪是多重复句,哪是紧缩复句?为什么? ①外面太阳很好,I也没有风。

并列一重复句。有两个分句,中间有停顿。 ②作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是写一个农民。

单句。“作者”是主语,“在这篇小说里写一个农民”是谓语“主要是”是插入语。 ③只要你能工作,I就应当工作。 条件

一重复句。有两个分句,中间有停顿。 ④只有这样,I我们才能完成任务。 条件

一重复句。有两个分句,中间有停顿 ⑤无论谁,都不能不学习。

单句。“无论”用在主语“谁”前,同谓语中的“都”配合,强调所指的人毫无例外,主谓中间有停顿。 ⑥你跑得再快也追不上他。

紧缩句。“你跑得再快”和“追不上他”都是分句,中间没有停顿,后一分句的主语承前一分句的主语“你”省略。

⑦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要努力工作。

单句。介词短语“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是“我们要努力工作”的状语,把它放在主语“我们”前面是为了强调它。

⑧那两边,你瞧,绿油油的一大片,I都是新法栽种的好庄稼。 并列 一重复句。“你瞧”是插入语,“那两边绿油油的一大片”和“都是新法栽种的好庄稼”都是分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承前省略了。

⑨每个人都把准备好的锄头扛在肩膀上,I爬上山去。 顺承 一重复句。后一个分句承前省略了主语。 ⑩分析能力强,是这位青年同志的优点。

单句。主谓短语“分析能力强”是主语,主谓之间有停顿。 ⑩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以改变咱们的计划。

单句。“在特殊情况下”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只有”“才”分别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前表示必要条件。 ⑩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I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 并列 家II,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递进

多重复句。由三个分句组成,有两个层次。第一分句与第二第三分句之间是第一个层次,第二分句与第三

8

分句之间是第二个层次。

这是多重复句。四个分句间有两层关系,前三个与后一个之间有转折关系,前三个分句之间有并列关系,是二重复句。第三分句是个内部有选择关系的紧缩句,作一个分句看。 二、指出上题中复句内分句的关系。 (答案见上题)

三、指出下列复句的各种类型(关联法,意合法?联合,偏正?并列,递进,因果??): ①老哥哥为人非常和善,孩子们都喜欢他。 意合法,偏正复句,因果关系。

②天气暖和起来了,蜘蛛又出来在檐前做网。 意合法,联合复句,并列关系。

③就是说,两亿人可以同昧通过一条线路讲话而互不干 扰,听得清清楚楚。

意合法,联合复句,并列关系。

④首先,激光是一种颜色最单纯的光,而我们平常看见的光,是各种颜色的光混合起来的。 关联法,联合复句,并列关系。 ⑤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过得去。 意合法,偏正复句,因果关系。

⑥但是,他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意合法,偏正复句,因果关系。 ⑦我们不怕死,因为我们有牺牲精神。 关联法,偏正复句,因果关系。

⑧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任,一人提着一只竹筒。 意合法,联合复句,并列关系。 ⑨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20年。 意合法,联合复句,顺承关系。(二重复句) 五、改正下列病句,并说明理由。

①革新技术以后,不但加快了生产速度,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缺少同启下连词“不但”相搭配的承上连词,应在“提高”前添上“而且”。 ②犯罪分子一面不断地变换手法,一面终究逃脱不了人民的法网。

错用关联词语。两分句间是转折关系,不是并列关系,应将“一面??一面”改为“虽然??但(是)”或“??但(是)”。

③这部作品虽然写的是农民,却也深刻地表现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错用关联词语。两分句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转折关系,应删去“虽然”“却也”。 ④这次全校篮球比赛,真想不到我们班会夺取冠军,并且一连战胜了六个强劲的对手。 关联词语“并且”多余。分句间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

⑤如果我们前一时期已经克服了学习上的一些困难,那么今后的困难也同样能克服。 滥用关联词语。分句间是并列关系,应删去“如果”“那么”。

⑥人们只有解放思想,努力学习,就可以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并且有可能成为科学家。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将“只有”改为“只要”,或将“就”改为“才”。 ⑦这本书已经出版好几年了,所以作者最近作了较大的修改。 错用关联词语。两分句间是顺承关系,应删去表因果关系的“所以”。 ⑧如果分析什么文章,只有掌握了这种方法,才能迎刃而解。

错用关联词语。第二分句与第三分句之间是充足条件关系,应将“只有??才”改为“只要??就”;全句第一层应为条件关系,不是假设关系,应将“如果”改为“无论”。

9

⑨广大群众热烈地拥护这个方针;为了更支持群众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党和群众的关系加强 了。

分句之间在意义上缺乏联系。可改为:“广大群众热烈拥护这个方针,党发挥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和群众的关系密切了。”或改为:“广大群众??方针,因为它支持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它使党和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

⑩他生长在偏僻的山区,因而从小就对农民有深厚的感 情。

两个分句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应删去“因而”。

⑾我们既然决定要修改这本书,所以得赶快研究修改的原则。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两分句之间是推论因果关系,应将“所” ⑿为了抢救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哪怕刀山火海,我们就要上。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将“就”改为“也”。

⒀不管天气如此变化多端,天池仍是一片沉静,渺渺湖水,清澈如镜。

“不管”表示无条件,后面不能出现表示确定的词语。“天气如此变化多端’’是确定的说法,应改为“天气怎样变化”。如果“天气如此变化多端”不改动,就应将“不管”改为“尽管”,因为“尽管”后需要有表示确定的说法。 “语法”思考和练习十 二、标点下列几段文字:

1.当年,焦裕禄同志调到兰考后,经过调查研究,找张副书记交换意见。他问:“改变兰考面貌的关键在哪儿?”张说:“在于人的思想的改变。”“对!”焦裕禄说,“但是应该在‘思想’前面,加两个字:‘领导’。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转变。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在这里,焦裕禄仅用了短短几句话,就把如此重大而复杂的问题说得一清二楚,内涵深刻,这才是简洁朴素的语言。

2.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他以极其丰富的事实、无可辩驳的证据指出:现在的生物界不是上帝或神创造的,而是由共同的最原始的祖先经过极其漫长的时间发展进化来的。各种生物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三、改正下面的句子中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并加以说明。 1.“行喽,”小陈停了一会说:“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将句中的冒号改为逗号。因为前后两个引号中的文字是一句话,这里的冒号只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它不能统领前一引号里的“行喽”。

2.师范院校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公共必修课。

“教育学”“心理学”是课程名,不是书名,应将书名号删去,碉在中间加上顿号。

3.他家里的人说:“自己家里的炉子用多少煤,你从来刁管,对火车烧煤却这样认真”。他说:“国家的事要一丝不苟”。

句中的两个句号都是表示直接引语之后的停顿,所以不能放在引号之外,应放在引号之内。 4. 贵报《中外名人故事》专栏内刊登的“刻苦自学的华罗庚”一文,我们都很喜欢读。

报刊专栏名不应用书名号,应将书名号改为引号;“刻苦自学的华罗庚”是文章篇名,应将引号改为书名号。 5.我回到家乡一看。嗬?一幢幢美丽的瓦房;一片片葱翠的农田;一条条笔直的渠道;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和“嗬”后都应改用逗号。三个分号也都应改为逗号,因为这几个分号隔开的不是并列的三个分句。 6.国家体委领导希望全体运动员“赛出水平、赛出风格,为国争光”。

“水平”之后的顿号应改为逗号,虽然它处在宾语内部’,却相当于分句之间的停顿。 7.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可以种植什么样的药材?老农民了如指掌。 应将问号改为逗号,因为前句不是疑问句。

10


现代汉语下册答案(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西方音乐史复习笔记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