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
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 第一节 宇宙和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
●了解人类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
深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验人类探究宇宙和认识物质组成的过程。 2.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宇宙浩瀚无边,有无穷的秘密等着我们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渴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交流能力,想像能力.
强调地球只是太阳的九大行星之一,指导学生观察插图10.1—2,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10.1—2,强调银河系很大,穿过也要十万年的时间.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10.1—1,强调宇宙很大.物质是运动的,举例 (包括化学生物方面的运 动),强调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初步建立学生的物质世界观. 二、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举例:分糖、分醋.着重帮助学生构建分子的物理模型和概念.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概括能力. 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推测原因.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阅读课本,对“任何物质都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进行讨论,参照图10.1—3思考.
思考:水、冰、水蒸气都是由什么分子组成,为什么它们在物理性质上有那么大的区别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阅读课本,学生描述插图10.1—6中的类比 三、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让学生了解它们在宏观均区别是由于微观结构不同造成的.知道水的态变化的特殊之处。 四、原子结构
抓住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相似这一特点展开,质子和中子能在太阳系中找到对应结构吗?突出物理学的对称美。
随着老师对原子结构的介绍,思考它的哪些部分跟太阳系相对应.用乒乓球模拟原子的结构。 提出问题:纳米指的是什么?纳米技术又指的是什么?生活中还遇到哪些与纳米有关的事物.了解
前沿科技发展状态。
了解纳米技术.知道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了解纳米技术的应用前景。
小 结: 板书设计:
第十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 第一节 宇宙和微观世界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
质原有性质的最小粒子 二、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三、原子结构
纳米及纳米技术
第二节 质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 ●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我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 国际单位:千克(kg)
(2)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3) 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 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 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3) 天平的使用
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A. 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
平衡。
B. 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 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 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小 结: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质量
一、量
1.什么叫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进率:1000进 二、质量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工具:天平 2.天平的使用
(1)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 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3) 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 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读数 三.使用天平注意事项:P103:1;2
第三节 密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 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量的单位;天平的使用. 难点: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新课教学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 体积(厘米质量/体积 (克/厘米33) ) 木块1 5 10 0.5 木块2 石块1 石块2 10 10 20 20 4 8 0.5 2.5 2.5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m1.97?103kg?7.9?103kg/m3 解:???3V0.25m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m (3)公式??的物理意义。
V4.巩固练习:《学物理》 小 结: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密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m2.密度公式:??
V3.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第四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进一步熟悉天平构造及其使用; ●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
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
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复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
2.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
新课教学
1.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面上的用具对照检查。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学生观察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学生观察图7-6、图7-7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和体积?看样测固体的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使用时应放平稳
(2)读数时社,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
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凸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