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和“武汉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建设目标,继续开展“服务党员、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促进发展”的特色党建工作,以巩固、完善、发展党员服务体系,创新、拓晨、壮大党员服务平台,提升服务功能,打造服务特色为重点,继续加强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各社区党员服务站和各类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建设,完善和充实服务功能,引进和壮大服务项目,并积极探索有偿与无偿相结合、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党建服务资源利用与管理的新型运行模式,开展面向区域、面向党员、面向大众的系列服务。进一步依托辖区资源优势,发展和壮大党员创业基地、党员志愿服务队和党员各类文体协会,以党员带头创业带动全民创业,以党员志愿服务推进社区服务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党员文体协会的导向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向前发展。 三、实施步骤
街道“大工委”组建从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准备阶段(2009年8月至2009年11月)。街工委研究制定组建街道“大工委”的实施方案,成立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并按任务量细化分解,责任到人。同时分别召开街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社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宣传和学习有关文件,明确成立街道“大工委”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步骤,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并就街道党员代表大会代表的条件、
结构、分布及产生办法予以明确。
(二)实施阶段(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组建街公共事务管理委员会行政党组,指导新成立的街企业服务中心和公共事务管理办公室完成党组织的组建工作;在相应条线党组织的范围内通过酝酿协商推荐产生“大工委”新增委员人选和街道党员代表大会代表人选,并经过规定程序确定“大工委”书记、副书记和委员,确定街道党员代表大会代表名单;召开街党员代表大会,邀请市委组织部领导参加,宣布街道“大工委”成立及委员任命文件,宣布街道党员代表大会代表名单,发放代表证,审议通过《唐家墩街党员代表大会代表发挥作用的规定(试行)》及唐家墩街党代表按组活动制度,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制度和党员建议案制度;建立街道“大工委”会议制度、学习制度、调研制度、联系点制度、沟通制度、监督制度、述职制度、评议制度等,并对“大工委”成员进行明确的工作分工;指导各社区“大党委”以推进院落党建、自助物业、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发展多元化社区服务与社区文化为重点,提升社区自治水平;进一步整合街道党员服务中心、社区党员服务站和各类党员志愿服务队的资源,完善和充实服务功能,引进和扩大服务项目,探索新型的党建服务资源利用与管理的运作模式,开展面向区域、面向党员、面向大众的系列服务:进一步发挥和壮大党员创业基地、党员志愿服务队和党员文体协会的作用,使“服务党员、服务群众,促进发展、促进和谐”的党员服务形成体系,凸现特色。
(三)总结阶段(2010年4月至2010年6月)。全面总结街道“大工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整理一套实践成果,拍摄一部专题片,编印一本画册,汇编1—2本相关资料,并接受市委组织部和区委组织部的考查验收。 四、措施及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成立街道“大工委”,实现街道党建工作区域化,是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成功经验,是街道党组织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也是基层党建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设立地区性的街道“大工委”,明确其职责任务,规范其工作运行等,使街道内的各种组织真正纳入街道党工委的领导或指导范围,有利于充分整合区域内的各种资源,有利于强化街道党工委的组织协调功能,有利于发挥街道党工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意义重大。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街工委决定成立街道“大工委“组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组长:黄口,副组长:王勇、韩勋运,成员:陈劲力、舒生福、李社华。各社区、各单位、党组织也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确保工作有效落实。
(二)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各社区、各单位党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支持和参与街道党组织体制改革工作,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新时期街道区域党建工作模式,进一步整合党建资源与社会资源,增强街道整体服务功能,改进街道党建工作活动方式,推进党建参与机制与社会参与机制的融合,构建街道、社区与驻
街单位“利益共存、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双向服务、双赢共进”的工作格局,扩大党在城市工作中的覆盖面。
(三)注重实效,促进发展。组建街道“大工委”要讲求实效,通过对街域范围内党的建设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