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会考必修3知识点(2)

2019-04-01 19:25

下列是对东北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比较,主要从分布区、农作物种类及分布考虑,如表所示。

农业区 主要分布区 主要农作物 名称 玉米 耕作 农业区 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 辽河平原 小麦和大豆 水稻

林业和 特产区 大、小兴 安岭和长 白山区 西部高原、 松嫩 平原西部 及部分林 区草地 森林区 鹿茸、人参 苹果、梨 柞蚕茧 苹果 三河牛、三河马 东北红牛 大、小兴安岭 长白山区 延边 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 辽南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 松嫩平原西部 分布 很普遍,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由南向北逐渐增多 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 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畜牧业产区 4.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①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② 地区专业化生产

东北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与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特点 表现 原因(条件) 影响 大规模 机械化 生产 建立国营农场100多个,拥有大重型拖拉机2万多台,联合收割机7 000多台,使用大型机械进行机械化生产,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尤其是大型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就作物品种来说,水稻和小麦(春小麦为主)是本区的重要细粮作物,水稻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小麦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松嫩平原玉米分布较集中,已经形成了我国著名的“玉米带” 人口稀少,土地肥沃,地形平坦,集中连片,耕地面积广 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商品率高 地区专 业化生 产 建立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 是农业科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 5.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 :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

①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②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③ 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

出口商品。

6

④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①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 ②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4.“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五、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1.1.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

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①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缺乏,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②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 原因:A.环境问题严重 B.铁路、公路运输压力大 ③ 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天然气分布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区 项目 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 对社 会经 济的 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 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 促使中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缓解因能源缺乏而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生态压力 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土保持尤为重要 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经济发展 西气东输在很大程度上可促进东部的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东部地区进行的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a.管网改造、天然气网络和城市天然气主环网等天然气配套系统;b.重大项目的立项建设)将极大地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基础设施建设 对生 态环 境的 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不仅仅是建设一条输气管道,还为沿途各地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西气东输工程的区域协调效应是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促进了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7

2.1.产业转移的定义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被称为产业转移。 2.产业转移的分类

产业转移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国际产业转移、区域产业转移。

所谓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它是伴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而产生的,突破了国界线的地域限制。

区域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它完全发生在一国境内,没有突破国界线的地域限制。 3.产业转移的原因

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当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而使生产成本提高,或扩大产品销售市场面临一些障碍时,企业在原产地的生产利润就受到影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设立工厂等方式,将产品生产的部分甚至全部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4.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

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方向一般是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5.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 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

目的地。

②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

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 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

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促进区域产业结促进区域产业分改变区域地理环改变劳动力就业 构调整 工与合作 境 空间分布 原主导产业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改变区域地理景外转移,使国内业,发展处于开就业机会向国外观,将环境污染生产要素集中到发期和增长期阶转移,减少了国发达国家 向外转移,环境新的主导产业,段的产业,进行内就业机会,引污染状况得到改为产业结构顺利产品的设计和组起失业人口增加 善 调整创造条件 织营销 接受发达国家产发展劳动密集业转移,加快本型、资源密集型改变区域地理景大量吸收国际产发展中国国或地区经济结产业;发展处于观,接受产业转业转移,有助于家 构调整,缩短产成熟期和衰退期移的同时也接受缓解就业压力 业升级时间,加阶段的产业,组了环境污染 快工业化进程 织产品的加工 ①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②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③ 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④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 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8


高二地理会考必修3知识点(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七大新兴产业资料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