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大力发展工业,迅速提升合肥市的工业实力,提高工业产值,使合肥市由主要依靠农业向工业是发展;在这十年中,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将近30%,这是因为政府为了提高合肥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制定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提高,其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所以第三产业在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幅较快。下面我们再分析再就业结构方面的变化,在就业结构方面,通过比较,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微微增长,就业比重由57.24%下降到48.69%,比例在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由47.8万增长到59.4万,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口由39.3万增长到65.8万,增速达到67%,这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想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态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总是倾向与流向高收入的行业。
2.2.3 2008年合肥市产业结构特征
2008年,又过了9年,合肥市的经济又获得了飞速发展,城市规模扩大了一倍,合肥市 2008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64.84 亿元,比上年增长了 17.2 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6.32%,50.15%,43.53%。第二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最高,第一产业比例最低。即在 2008 年的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占有主导地位,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的模式。与去年相比,三次产业中增长率最高的也是第二产业,其增长率为 21.7%;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为 13.3%,而第一产业增长率仅为 7.3%。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为 654.92 亿元,建筑业增加值 180 亿元,其比重分别为 39.34%和 10.81%,其增长率分别为 22.7%和 17.2%;
表4 2008年合肥市各产业产值
GDP
全市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建筑业 第三产业
绝对数(亿元)
比上年增长率
比重%
1664.84 105.2 834.92 654.92 180 724.72 17.2 7.3 21.7 22.7 17.2 13.3 ---- 6.32 50.15 39.34 10.81 43.53
通过和1999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由327.15亿元上升到1664.8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81%,增速大大超过1990—1999年的增速,在这十年,合肥市的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第一产业的产值由36.31亿元上升到105.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2.5%;第二产业的产值由143.32亿元上升到834.9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1.6%;第三产业的产值由147.52亿元增长到724.7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3%,比较来看,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最快,超过了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为合肥市的主导产业,第一产业的比重继续下降,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越发达,第一产业的比重越来越低,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会持续上升。再来分析一下,2008年的就业结构:如下图:
6
表5 2008年合肥市就业人口情况
从业人员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301.4 2008 地区 安徽省 合肥市 合肥市比重% 73.1 113 从业人数(万人) 总数 115.3 24.25 37.49 38.25 表6 合肥市就业人口在全省中的位置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3916 301.4 7.7 1592.8 73.1 4.6 968.7 113 11.7 1354.5 115.3 8.5 图3 合肥市就业比重
由图所示,2008 年合肥市从业人数为 301.4 万人,占安徽省从业人数 3916 万人的 7.7%。第一、二、三次产业的从业人数比重分别为24.25%、37.49%、38.25%,就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的模式。三次产业中,合肥市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有 73.1 万人,占安徽省第一产业1592.8 万人的 4.6%;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有 113 万人,占安徽省第二产业 968.7万人的 11.7%;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有 115.3 万人,占安徽省 1354.5 万人的 8.5%。我们又将第二产业分为工业和建筑业,各占合肥市从业人数的 19.71%和17.78%,在三次产业中的所有行业中,该两个行业的从业人数比重较大;但是总的来看,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最大。 2.3 产业结构演化分析
根据世界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经验我们发现,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第一产业均占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的比重将逐步加大,最后在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将形成第三产业处于主导地位,第二产业居中,第一产业比重最低的格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不断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总体来说依次经历了由“二、一、三”的模式过渡到“二、三、一”的模式,然后转变为“三、二、一”的模式,并又演进到“二、三、一”的模式,下面我们对具体的演变阶段进行具体的分析[9]。
1.在九十年代以前,合肥市的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二、一、三”的模式,在
7
很长一段时期内,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一直处于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对外开放,合肥市的经济也得到的很大的发展,第一产业的经济比重也逐年下降,随之而来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其经济比重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二产业处于较为稳步发展的状态。
2.九十年代早期,第三产业比重在1990年开始超过第一产业,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20世纪90年代,合肥市政府在改善和调整合肥市产业结构方面做了不少工作,1992年合肥市被定为对外开放城市后,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政府始终把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使产业结构中不合理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3.九十年代末期,随着合肥市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也大幅度提高。为了提高合肥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政府部门也制定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提高,其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使得第三产业在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幅较快。到1999年,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的比重,合肥市的工业经济逐步向中期过渡,这主要是由于合肥市是省会。
4.二十一世纪初,第三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日益显现,它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稳步上升,到2005年有回落的趋势,最终在2006年又低于第二产业的比重。从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超过一定限度后便会出现回落趋势,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迅速攀升。早期工业化国家实现这一转变的临界点大约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达到50%左右。后期工业化国家,则在第二产业比重达到30%左右时,出现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然后第三产业发展减缓,第二产业比重继续攀升到40%以上的状况[10]。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合肥市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合肥市政府经过20多年的政策支持,合肥市经济不断发展,已经逐步被建设成为以制造加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化城市。目前合肥市工业门类齐全、配套呈现一条龙的形式,基本形成了家用电器、装备制造、汽车、新材料、化工及轮胎、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8大重点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合肥市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 2.4 结论与建议
1. 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力度。
2.继续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使其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 3.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努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结论:
通过对合肥市近三十年的产业结构的研究,可以得出,合肥市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比例越来越高级,符合产业结构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赵春雨.芜湖市产业结构演化与区域发展研究[D].2002, [2] 安徽统计年鉴 2009[M].安徽省统计局.2009
[3]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0-181
[4] 欧祥超.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配置影响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4 年 [5] 余昕、冼可敬.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行惯性问题研究[J].科技广场.2007.4.
8
[6] 樊宝平.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及其对策[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
院学报.2004. (1)
[7] 孙学工.90 年代中国的就业与产业结构调整[J].管理世界.1998 年 02 期 [8] 杨德礼、迟旭.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转移影响的结构分析[J].管理工程报 [9] 合肥经济普查年鉴——2004[M].合肥市统计局 2005:163~164
[10] 刘绵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分析[J].江西省农科院会计中心,2005,03
致谢:
在写本文期间,老师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及时帮助指导,使我顺利的完成了论文的写作,在这里表示感谢!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