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篇
1.《每日纪闻》
公告式的官方公报。是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
公元前59年古罗马,凯撒当选执政官后下令创设。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 是将每日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纪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质木板上。书写内容多政府要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凯撒创设《每日纪闻》的目的就是争取舆论支持,扩大政治影响。传播当时已经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公元前6年,屋大维恢复《每日纪闻》,从此该手写公报时断时续刊布会议记录、帝国故事、战争消息等,一直到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为止。
公报除了写在布告牌上,还有书记员抄写,颁发给各地要人和驻军首长。
有学者认为,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统治辽阔疆域,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有一个发达的,包括《每日纪闻》在内的传播系统。而起灭亡,部分原因是由于《每日纪闻》的停办,传播组织远落后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发展,无法协调复杂的活动。 2. 新闻信
新闻信是指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他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手写传播形式。也是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
早在公元前500年,古罗马就开始由新闻信,直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因为这个奴隶制国家幅员广阔,所以无论官方还是私人,都要靠新闻信保持联系。 官方新闻信常有传递政情军情的性质。
私人的新闻信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有些记述了当时许多重大事件和人物,记录了罗马的生活、乡村情况、以及民间习俗等。这些信件当时是互相传递信息的新闻信,现在是可贵的历史资料。 3. 威尼斯小报
16世纪在地中海北岸的威尼斯出现的手写的小报。内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间或也报道政局变化、战争消息和灾祸事件。
这些小报不定期,沿街兜售,每份一个铜元。
后来这种小报流传到罗马以及欧洲各国,就称为威尼斯小报。 4.《富格尔商业通讯》
16世纪德国富商富格尔家族开设的富格尔金融贸易所编集的。
当时欧洲各国有些大的商行或银行,在总行与分支机构之间常有互通消息的信件,主要供业务参考,也有选择地摘抄一些售与外人阅读。
富格尔金融贸易所编集的《富格尔商业通讯》就是其中很有名的。 5. 古登堡
德国美因茨的工匠。1450年前后成功地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技术。
他还制成了木质的、靠螺旋在印版上压力的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印刷质量和效率。 古登堡印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传播史的第三座重要里程碑。它使得大量而迅速地复制信息成为可能。 6. 新闻书
16世纪末,西欧等地开始出现了不定期的印刷品,报道某些重要事件。与记事性小册子相比,新闻性明显增强。多为书本形式,被称为新闻书。
7. 定期报刊出现的标志 以及新闻事业据以产生的社会需要和实际条件 1)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的诞生。
2)近代报纸在欧洲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背景下产生的。
进入17世纪,新型资产阶级取代封建统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随着社会政治斗争的加剧,社会对信息需求增长。
原来的手抄小报逐步改为印刷出版,不定期的新闻书逐步定期化。
1
邮政事业的发展,为定期的周报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报纸首先在那些权力薄弱或者统治者较为宽容的地方兴起。 8.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论报刊的共同规律
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紧密联系。虽然各国国情不同,革命历程也有很大差异,但各国报业的发展却有共同的规律:
1)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受封建统治者的压制,封建统治者通过出版许可制、内容审查制,英国甚至用设立“星法庭”等手段压制异己思想和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出版官报,扶植御用报刊,为自己的政治需要服务。作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报刊受到种种雅致,发展进程缓慢。资产阶级报刊中,围绕着革命、改良、保守或维护封建统治等重大问题,从各自阶级的利益出发,进行论争,这就是史称的政论报纸时期。
2)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思想家首先举起出版自由的旗帜,宣传民主思想,论述出版自由的重要性。
3)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过程受两个因素制约: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否彻底,建立起怎样的政治制度;该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制是否巩固,有无封建复辟。
9. 资产阶级政党报纸
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报业均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为主的时期。
原因:随着议会民主和多党体制的确立,政党自身政治目的各党派纷纷控制和创办报纸,作为政治斗争工具,宣传政见,争取舆论;另一原因是报刊对政党经济上的依赖。
这些政党报刊的共同特点是:政治上有明显倾向;内容上侧重时政新闻和言论;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和上层人士。
是争论报刊的发展。 10. 廉价报纸
定义:工业革命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由本杰明.戴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 廉价报纸的特点是:
1)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党派; 2)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政党的津贴;
3)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也成大众化报纸,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 4)内容上注重软新闻;
5)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
6)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来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进而赢得更多广告。 产生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集中度加强,为廉价报刊出现创造条件 阶级力量变化无产阶级和城市资产阶级数量增加,改善了政治环境 印刷技术的发展使报纸印刷的成本大幅削减、速度加快 教育的普及使报纸读者范围增大 工商业发展使广告业繁荣 11. 高级报纸
在报纸大众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高级报纸”和“大众报纸”之分。
高级报纸既详细报道国内外政治经济新闻,又登载具有说服力的社论,虽然发行量较少,但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
12. 近代无产阶级报业的发展轨迹
工人报刊是工人运动的产物。首先出现在英国。直到俄国十月革命为止,无产阶级报刊发展可分为三个阶
2
段:
㈠工人报刊的童年时期。
英、法、美、德各国工人运动肇始,工人报刊出现。
最早的工人报刊大都由联谊会、互助会之类的工人组织创办,主要内容是呼吁保障工人生活和改善劳动条件,宣传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主张进行经济斗争。
19世纪30年代,英、法、德先后兴起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早期的工人报刊是在极端困难的处境中创办的,其中著名的是英国的《贫民导报》和《北极星报》。它们在揭露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传播阶级斗争知识,唤醒工人阶级觉悟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㈡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无产阶级政治报刊
马克思主义诞生并逐步与工人运动结合,工人运动逐步由经济斗争发展为政治斗争。工人报刊也随着无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发展演变为无产阶级政治报刊。
这些报刊在宣传革命理论、批判错误思潮、组织无产阶级政党以及同反动派进行斗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创刊于科伦的《新莱茵报》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被誉为“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机关报”。 ㈢俄国布尔什维克报刊的发展
19世纪末俄国工人运动兴起,工人报刊出现。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动员和组织群众,为推翻资产阶级同志,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而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为准备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这一时期重要的报刊有:1900年列宁创办和领导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这表明无产阶级报刊已发展成为无产阶级党报。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后,党内分裂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火星报》从第52起其成为孟什维克的机关报。1912年,布尔什维克在彼得堡创办的自己的机关报《真理报》继续出色地看占宣传、鼓动和组织工作,为准备和进行十月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十月革命胜利后,《真理报》成了世界上第一份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央机关报。 13..过渡时期的报业特点
从19世纪末到一战,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近代报业逐步向现代报业过渡。这一时期的报业统称为过渡时期的报业。特点是:
1)独立于政府或政党之外的商业性报纸逐步取代政党报纸称为报业的主体。 2)报纸面向大众发行,销量大增,有的大报发行量超过一百万份。 3)报纸在相互竞争中逐步兼并集中,出现了拥有多家报纸的集团。 这一时期报业发生的最大变化是黄色新闻的泛滥和报团的出现。 14. 黄色新闻
报业追逐利润不择手段竞争的产物。起源于普利策的《世界报》和赫斯特的《新闻报》的竞争。黄色新闻是在新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注重犯罪丑闻、性等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报道。
“黄色新闻”一词起源于《世界报》星期日版的著名连环漫画《霍根小巷》,主人公是个穿着肥大黄色衣服的孩子,作者借“黄孩子”东游西逛的行踪,讽喻世俗人情,滑稽而有趣,很受读者喜爱。赫斯特将漫画作者挖走后,也在《新闻报》开设这个专栏。于是两家报纸的星期日版都有“黄孩子”的连环画,一时间“黄孩子”就成了两家报纸的象征。新闻界称它们为黄色报纸,把其惯用的煽情主义手法写作的报道称为黄色新闻。
15. 黄色报纸的特殊表现手法
1)时用大号字煽情标题,经常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整个报纸版面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 2)滥用照片,以致偷窃和伪造照片。
3)种种欺骗手法,如捏造访问记和新闻报道,歪曲性的标题,假科学,假学术。 4)星期日增刊,增再彩色滑稽连环画和肤浅的文章。
5)标榜同情“受压迫者”,发动运动为民请命。报纸的作用从宣传时代进入鼓动时代
3
16. 报团
报团是指在两个以上城市,拥有两种以上日报的报业公司。
报团的出现,表明新闻事业走向垄断的趋势,是20世纪新闻事业最重要的发展。 19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美国斯克里普斯报团是世界上第一个报团。 17.报业垄断的标志 发行量增加,报纸总数减少 2)“一城一报”现象普遍 18.报业垄断的途径 通过报团控制所有权
通过通讯社、特写辛迪加控制报纸内容 通过广告影响报纸的编辑方针 19. 二战后报业发展的新特点 1)形成了少数“超级报团”; 2)出现了跨媒介或跨行业的垄断; 3)出现了跨国跨地区的垄断。 20. 报业垄断的成因
1)从经济上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只有财力雄厚、业务兴旺的报纸此能生存,通过不断吞并效益不佳的报纸来扩大规模和经营范围,仍是现代西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又促使各行业超大公司不断追求规模效益,以争夺世界市场。
2)从技术上看,高科技设备和节目制作成本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这使得财力有限的公司只能望而却步。此外,竞争又都是围绕新型产业展开的,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为行业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3)从政治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调整产业政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放松管制、鼓励竞争,尤其在金融、电信、广播电视、航空等方面,为企业兼并提供了政策依据。 21. 报业垄断化的影响
优势:经济上形成规模效应;增强实力,提高再新闻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政治上独立自主的能力,防止或者低于来自政府或其他权势集团的压力。
弊端:1)越来越多的报纸控制在少数人手中,报业所有权的集中化使报道、评论趋于雷同,从而影响了新闻的多样性。
2)竞争引发兼并,缺乏竞争对手,报纸往往质量下降;而新办半只无法出现,舆论和信息来源趋于单一,损害了新闻自由和民主。
3)报团老板大都是垄断资本家,他们和金融界、工商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还涉足其中,大财团通过融资、控股、互派董事等方式,深深介入报纸的运作,使之成为垄断资本的代言人。
4)跨国媒介集团的出现加剧着世界新闻传播的不平衡,造成“信息贫困”和“信息过剩”,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新的新闻秩序的呼声得不到回应。 22. 社会主义报刊体制的特点 1. 均为国有
2. 信息来源单一,言论高度集中 3. 各级报刊服从党委的领导 4. 在建设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 22. 无产阶级报刊的特点
1)办报宗旨在于为了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宣传本组织的纲领。
2)内容主要是批判旧世界,同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作战,也要同工人运动内部种种错误思潮和资产阶级影响作斗争。
4
3)同劳动群众保持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依靠群众办报。
4)是党和工会的宣传机构,党和工会的领导人往往是报纸的负责人或主编。》 23. 发展中国家报业体制的不同类型 类型——表现形态——分布地区
1)政府或执政党报刊为主——全部或大部分报刊是政府官报或执政当局直接掌握报刊、控制舆论——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非洲较普遍,亚洲、拉美也有存在
2)政党报刊和商业报刊并存——执政到报刊、在野党报刊、民办商业报刊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共存——多党制或市场经济国家,多数亚、拉美及某些非洲国家
3)商业报刊为主——政党很少直接控制报刊,商业化经营——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报刊商业化程度高的国家
24.发展中国家报业发展的共同特点
1)早期报刊、尤其是报业发端较早的国家的早期报刊,大多是殖民者创办的;
2)随着反殖民主义反封建斗争的开展,这些国家的民族报刊逐步发展起来,并推动了反殖民主义反封建斗争的进程;
3)民族解放运动胜利后,大多数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也有的国家报业重新陷入本国独裁者的控制之下。
25“三社四边协定”
实际上是欧洲社哈瓦斯、沃尔夫、路透三大通讯社以及美国纽约联合通讯社对世界新闻市场的垄断,于1870年1月17日签订,也叫“联环同盟”协定。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欧洲社哈瓦斯、沃尔夫、路透三大通讯社自1866年开始展开竞争,经过十几年的争夺,已把世界新闻市场分割完毕。为了确认既定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协定以欧洲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加入,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连环同盟协定让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以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欧美四大通讯社之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竞争。 “三社四边协定”的具体范围划分和消亡过程 1)具体范围划分
哈瓦斯社:法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中美洲、南美洲、埃及(同路透社共享) 路透社:大英帝国、埃及(同哈瓦斯社共享)、土耳其、远东 沃尔夫社:德国、奥地利、荷兰、斯堪的纳维亚、俄国和巴尔干各国
纽约联合新闻社:美国。采集的新闻经由伦敦供给欧洲三社,欧洲三社发往美国的消息 也只供给该社。 2)消亡过程
“三社四边协定”所划定的范围,一直延续到一战结束。1907年美国合众通讯社诞生,这家新兴的通讯社自创立起便努力向拉丁美洲、远东以及欧洲发展。因此美联社1914年推出“联环同盟”,开始向南美及远东地区争夺市场。此外1909年,赫斯特创办国际社,该社发展至1930年也成为世界通讯社。因此,1934年各大通讯社在拉脱维亚首府里加开会,宣布废除过去一切协定,完全遵循新闻自由的原则,由各通讯社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力发展业务。这样,通讯领域也和报纸一样,回复到了自由竞争的年代。 26 通讯社发展动向 业务范围呈扩大趋势
所提供的一部分内容仍属于新闻报道范畴,但是报道品种和形式日益增多,常见的有快讯、简讯、述评、新闻资料、专家评论、一周回顾等;另外业务扩展到提供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如商情信息、证券行情、外汇牌价、金融信息、统计资料等,这种业务范围的拓宽是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它表明新闻通讯社正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信息中心。 技术手段出现了新的重大飞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和扩展,电子计算机和卫星通信手段广泛地运用于新闻通讯领域。
5